徐君偶然救下一乞丐 十餘年後海島奇遇曉因果

文/劉曉
font print 人氣: 2561
【字號】    
   標籤: tags: , , ,

清朝年間,江左(指長江以東地區)有位徐君,懂得醫術,開了一間藥鋪維生。他家的藥鋪臨近官河,岸邊綠柳成蔭,而且有一棵柳樹特別高大,濃蔭蔽日,天熱的時候待在樹下甚是舒服。

有一段時間,有一個駕著一艘小船的乞丐模樣的人常常將船停靠在大柳樹下乘涼。船上還有兩個婦人,聽她們講話,不是當地的口音,看起來應該是那乞丐的妻子。兩個婦人每日跟隨乞丐划著船沿河行乞。

盛夏的一天,徐君忽然聽見兩個婦人放聲大哭,他趕忙出去查看,看見那名乞丐快要死了,只有一息尚存,徐君不禁生出惻隱之心,對婦人道:「你們的丈夫應當是得了痧症,我去取藥來,或許還有救。」說罷,急忙回去取來蟾酥丸,並用童子尿給乞丐灌下去。

過了一會兒,乞丐就醒了過來,第二天就基本痊癒了。乞丐登門拜謝,感謝徐君的活命之恩。不過從此他們一家人就駕船徹底離開了那裡,當地人再也沒有看過他們了,不知他們去了哪裡。

再說徐君,經營藥鋪十多年之後,積累了一筆錢財,聽說從關東販賣豆子很賺錢,就與親友合夥渡海,前往關東販豆。不料途中遇到颶風,因船夫無力抗拒大風,為了減少風的勢頭,就將桅杆砍斷放下帆布,任由船隨風飄蕩。

不知經過了多少個晝夜,也不知被吹了幾千幾百里,船上的人終於見到了一個海島。然而,船在停靠海島時,因碰到礁石而破碎,財物俱沉,所幸人員沒有損傷。大家聚在岸邊沙灘上,想著此番遭遇,不禁落下眼淚。

徐君聽說從關東販賣豆子很賺錢,就與親友合夥渡海,前往關東販豆。圖為宋 李嵩《樓船出海》。(公有領域)

這座海島屬於朝鮮管轄,島上有一座大的市鎮。城中負責守衛瞭望的人看到船撞毀但這群人安然無恙後,就派人來問訊,將他們的名字一一登錄在冊,然後報給所屬衙門的官員。

當時正值朝鮮的小王子巡邊,看到名單後,便親自去海邊查看。問到徐君時,還仔細詢問了他從事的行業,然後說道:「先生門前的垂柳尚在嗎?」徐君不知道他為什麼這樣問自己,就老實回答:「還在。」於是王子就命手下官員將一行人安置於館舍,好好招待,並說「找到機會將他們送回天朝」。

之後王子請徐君登上自己的車輦,王子騎馬在車輦前面做前導,後面還跟著白旄黃鉞的儀仗隊,前呼後擁地向王城進發。徐君茫然如在夢中,不知是怎麼回事,只能是聽之任之而已。兩日後,到了王城,百官到城外迎接,換了王者乘坐的車駕,以迎接王者的儀仗和禮儀將一行人迎入城中。入城後,王子帶徐君進入王宮,並手挽著他來到殿中,雙方對拜,分賓主落座。王子傳命後宮,宣召后妃出來見客。

不久之後,在衣著華麗的宮女的陪伴下,兩名穿著正式禮服的女子走了進來,她們身上的環佩叮噹作響。進來之後,向徐君盈盈下拜。徐君來不及回禮,只能長跪於地說道:「小人何德何能,敢受我王如此禮遇?請明白地告訴我,好讓我知曉因由。」

王子也跟著長跪於地,對徐君說:「先生難道忘記了十年前柳蔭下小船中生病的乞丐了嗎?那就是寡人啊。按照我國國法,凡尊貴之人得了異症,是因為上天的懲罰,需要離家到很遠的地方去做三年的乞丐,以表示懺悔。寡人二十餘歲時,忽然得了眩暈之症,發作起來,馬上昏死過去,一天後才能醒過來。先王便命太史官占卜,說我需要到中華沿海地區去做乞丐,一定會有奇遇,疾病也會痊癒。」

說著,王子指著兩位妃子說:「寡人帶著她們倆沿河乞討,遇到了先生用仙丹救治了寡人,寡人自那以後病就痊癒了,到現今已有十多年了,從沒有復發過。前兩年我父王薨逝,寡人接位,因為服喪期剛滿,還未向天朝朝貢請封,所以國人仍然以『小王子』稱呼寡人。今天幸好先生來到了這裡,讓寡人有機會報答你的大德。不知先生是想顯貴還是想富有?如果想顯貴,寡人就特設賓師之位以奉先生;想富有,珍寶貨財隨先生任取。」

這座海島屬於朝鮮管轄,島上有一座大的市鎮。示意圖,圖為明人畫《望海樓圖》局部。(公有領域)

徐君這才明白前後因果,回道:「小人只是遠方的一個醫士,沒有什麼奇才異能,怎敢妄自玷污賓師的職位以招致百官的非議呢?我不要什麼別的東西,我本來是要到關東去買豆子的,如果可以借給我一些資本,送我們到關東,我就感激不盡了。」

王子笑著說:「關東豆不及我們這裡生產的豆子好,沒想到它在中華上國還是貴重之物。改天請先生去參觀這裡的倉庫,看看我們這裡的豆子如何?」

雙方敘舊之後,王子擺上盛宴款待徐君,宴畢將徐君安排在招待天朝使臣的行宮中居住,讓擅長講中文的大臣陪侍在徐君身邊,還獻上本國的歌舞雜技供徐君娛樂。而王子每日也都會去看望徐君。

住了數月後,徐君想念家鄉打算歸國,王子再三挽留不行,便讓人打開倉庫,請他去看豆子如何。徐君發現這裡的豆子比關東的果然好很多,粒大飽滿。徐君便想帶走一些,而王子乾脆將倉庫中所有的豆子都送給了他和他的同行者,裝了十幾艘海船,又用王家專用的大船將徐君等人送回國。

回國後,徐君賣掉豆子後得了十幾萬兩銀子,他就把藥鋪改為當鋪,做起了生意。

有人評論說:「真是可惜啊,徐君不取珍寶,只是念念不忘自己的豆子。」薌厈(《客窗閒話》的作者吳熾昌,字薌厈)則認為,徐君真是了不起啊,不貪圖珍寶,而僅僅取了豆子,不失我中華體統,真是市井中的豪傑啊!而筆者覺得,徐君出於善心救人一命,種下善因,才得到在海難中轉危為安的善果,可見人若想趨吉避凶,還是平日裡多行善事為好。

參考資料:《客窗閒話》

責任編輯:李婧鋮 @*#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朝江蘇溧陽縣縣衙中,有一名掌管刑事訴訟的書吏,姓焦。他為人正直,常常為眾人排憂解難,因此為鄉人所尊敬。他鄰居家的兒子,年齡不到十八歲,但卻好勇鬥狠,焦某少不得為他調解事端,是故鄰家子對他十分感激。
  • 更多證據顯現,靈魂真的存在,擁有多世記憶!前世殘酷折磨囚犯,泰國醫院院長怎樣才能還清罪業?《未解之謎》
  • 害了人命,自然是要償還的,自古都是如此,即便陽間法律無法審判,上天也絕不饒過,無論時間長短。有的是當世遭索命,有的是隔世被索命,以下三個發生在清朝的神異故事就在告訴世人:無論何時害了人命都難逃報應的。
  • 古今中外,在劇火的大災難發生時,誰能讓「神出手」得到奇跡福祐呢? 本文這些真人實事給了我們參考的好指引! 而且我們可以看到,善有善報,可能是事後報,也可能是立即就報!報應不爽呀!
  • 清朝撰寫《勸戒錄》的梁恭辰的父親曾擔任江蘇布政使,與蘇州江鐵君是以詩文相交的朋友。江鐵君曾出家為僧,後又還俗,回歸儒學,不過他應該還是相信因果報應的。他曾講了這樣幾件離奇之事。
  • 常人中有「好人沒好報」這樣的說法,意思是有些人做了善事,卻沒有得到相應的善報,甚至還遭遇不好之事,因此感覺老天不公,甚至抱怨老天。殊不知天理衡量著一切,禍福早已註定,好人遇到的壞事,恰恰是老天在幫你消減之前的罪業,以讓你在消減完罪業後,來世得福報。清朝梁恭辰編撰的《勸戒錄》中記述了兩個耐人尋味的故事。
  • 清朝安徽商人汪某,在浙江一帶從事鹽業生意。他性格素來豪爽,雖每日與錢打交道,卻並無利慾之心。
  • 善有善報,自古不虛。據清朝梁恭辰的《勸戒錄》記載,浙江仁和縣(今杭州市)有一位汪先生,世代經營鹽業,家道殷實。
  • 人們常說善惡有報是天理,那麼如果心有所求的善舉,善報又如何呢?若僅是心生妒嫉的一念也會遭惡報嗎?這兩個故事耐人尋味。
  • 人間善惡報應的事,有的人信,有的人不信,因為直接的報應較少讓人親見。但是昭昭天理,總有時會向世人直些顯相,讓人不得不信,這也是上天挽救迷中人的一種方法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