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門果報錄:巧取豪奪者轉世為家畜還債

文/劉曉
數年後,施汴死去,原來的田主家生了一頭牛。示意圖,圖為明 周臣《甯戚飯牛圖》局部。(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1575
【字號】    
   標籤: tags: , , ,

古代將在官衙中做事的人稱作「公門中人」,他們一方面直接接觸百姓,了解百姓的疾苦、冤情,另一方面也深諳官場之道,了解上司所想。如果他們站在百姓的角度辦事,以善心處事,是很容易積福德的,因此有「身在公門好修行」之語。然而,如果他們昧了良心,為了個人利益等全不顧他人死活,做下惡事,或者自身遭到報應,甚至死後轉生為動物還債,或者禍及後代。這樣的例子同樣不少見,我們不妨看看轉生為動物的幾則故事。

劉自然食言轉生為驢

唐朝天祐年間,內亂頻發,秦州人劉自然是一名主管義軍案卷的小吏。當時地方長官李繼宗要徵召鄉兵南征去保衛蜀城,成紀縣百姓黃知感也在徵召的名單上。

劉自然聽說黃知感的妻子有一頭漂亮的秀髮,就將黃知感找來說,如果他能獻上妻子的秀髮,劉自然就可以為其他除兵役。

黃知感回到家,將劉自然的話轉述給妻子。妻子道:「我以柔弱之軀託付給夫君,本就是一體。頭髮剪掉可以再生,人若沒了就是永訣。夫君若是南征不返,我要秀髮又有何用?」遂剪下頭髮。黃知感十分難過,但他知曉妻子的心意,也迫於徵兵令的壓力,就拿著秀髮送給了劉自然。

然而,劉自然竟然食言了,黃知感並沒有被免除兵役。黃知感隨軍南征之後不久,傳來他陣亡的消息。妻子痛不欲生,晝夜向上天哭訴這件事情,希望上天可以懲罰劉自然。

就在這一年,劉自然突然死了。劉自然死後,黃家的毛驢產下了一頭小驢崽,神奇的是,它的左脇下有三個字「劉自然」。鄉裡鄉外的人聽說後,紛紛議論這樁奇聞。郡守聽說後,就將劉自然的妻子和兒子找來,讓他們去辨認。

劉自然死後,黃家的毛驢產下了一頭小驢崽。示意圖,圖為高其佩指畫《驢鳴圖》,美國馬里蘭州沃爾特斯美術館藏。(公有領域)

劉自然的大兒子說:「我父親一輩子喜歡飲酒吃肉。如果這頭小驢能這樣,那就是我的父親轉生。」於是,他們給小驢準備了酒肉,小驢居然喝了幾升酒吃了好幾塊肉,吃完後,就興奮地鳴叫起來,之後還流下了幾行眼淚。

劉家確認小驢就是劉自然轉生,因此請求以千百錢贖之,黃知感的妻子沒有同意。後來因為戰亂,不知道小驢最終的結局是什麼。而劉家的大兒子則因慚愧抑鬱成疾而死。

作為小吏,劉自然通過脅迫獲得自己想要的秀髮卻食言,間接導致黃知感喪命,並因此轉生為驢,實乃昧良心的果報,而其名字竟然直接顯示在驢身上,這不是上天警醒世人,又是什麼呢?

欠錢不還 轉生為馬還債

唐朝時有一府吏向軍使(註:指掌軍中的賞功罰罪的官)吳宗嗣借貸二十萬錢,月計利息。一年後卻不肯歸還。吳宗嗣向他討要也不得。吳宗嗣很生氣,對他說:「如果是我前世欠你的錢,那就當現在還了;如果是你欠我的,你來生要做驢馬還我的債。」說罷,將借條燒毀。

一年後,吳宗嗣正在廳堂處理公務,忽然見府吏穿著白衣進來,還道:「某來還債。」吳宗嗣說:「借條已燒,哪裡用償還?」府吏並不回答,而是隨即進入馬廄中。不一會兒,下人來報,說馬生了白駒。吳宗嗣馬上派人去府吏家查看,得知他剛剛死去。

後來,馬駒長大了,所賣之錢剛好是府吏生前欠下的債。

後來,馬駒長大了,所賣之錢剛好是府吏生前欠下的債。示意圖,圖為宋 李公麟 《五馬圖》錦膞驄,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公有領域)

恃勢欺民 轉生為牛

唐朝廬州人施汴,是一名管理營田的小吏。他依仗權勢奪取民田數十頃,致使原來的田主變為他的佃戶耕夫。數年後,施汴死去,原來的田主家生了一頭牛,牛的肚子底下長著白毛,有幾寸見方。

等它稍稍長大後,白毛中出現了雜色的毛,不到一年的時間,竟出現了「施汴」兩個字,一點筆畫都不缺。有個叫邵修默的道士親眼看見過。這是施汴強奪民田的報應啊。

貪財勒索 轉生為犬

華亭蠹吏陳某,喜好貪財勒索。他常常隨身帶著一個袋子,每當勒索到錢物就放在裡邊。

在他死後,他的家人夢見他說「我已在湖州歇山寺為犬」。家人驚訝不已,急忙跑到寺中詢問。那隻犬聞聽說家人來到,急忙躲在僧人的床榻下,似有羞愧之意,不敢見人。家人沒有見到陳某轉生的犬,只得悻悻離去。

在其家人走後,僧人對犬說:「陳相公,你家人已經走了。」於是,陳某轉生的犬馬上搖尾而出。它的腹下垂著一物,好像方便袋,上下有皮條。轉生也不忘前世收納錢物的袋子啊。

這些官吏在生前沒有以自己的職務便利積德行善,死後才發現報應不虛啊。

參考資料:

《儆戒錄》
《稽神錄》
《公門果報錄》

責任編輯:李婧鋮 @*#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更多證據顯現,靈魂真的存在,擁有多世記憶!前世殘酷折磨囚犯,泰國醫院院長怎樣才能還清罪業?《未解之謎》
  • 害了人命,自然是要償還的,自古都是如此,即便陽間法律無法審判,上天也絕不饒過,無論時間長短。有的是當世遭索命,有的是隔世被索命,以下三個發生在清朝的神異故事就在告訴世人:無論何時害了人命都難逃報應的。
  • 古今中外,在劇火的大災難發生時,誰能讓「神出手」得到奇跡福祐呢? 本文這些真人實事給了我們參考的好指引! 而且我們可以看到,善有善報,可能是事後報,也可能是立即就報!報應不爽呀!
  • 清朝撰寫《勸戒錄》的梁恭辰的父親曾擔任江蘇布政使,與蘇州江鐵君是以詩文相交的朋友。江鐵君曾出家為僧,後又還俗,回歸儒學,不過他應該還是相信因果報應的。他曾講了這樣幾件離奇之事。
  • 常人中有「好人沒好報」這樣的說法,意思是有些人做了善事,卻沒有得到相應的善報,甚至還遭遇不好之事,因此感覺老天不公,甚至抱怨老天。殊不知天理衡量著一切,禍福早已註定,好人遇到的壞事,恰恰是老天在幫你消減之前的罪業,以讓你在消減完罪業後,來世得福報。清朝梁恭辰編撰的《勸戒錄》中記述了兩個耐人尋味的故事。
  • 清朝安徽商人汪某,在浙江一帶從事鹽業生意。他性格素來豪爽,雖每日與錢打交道,卻並無利慾之心。
  • 善有善報,自古不虛。據清朝梁恭辰的《勸戒錄》記載,浙江仁和縣(今杭州市)有一位汪先生,世代經營鹽業,家道殷實。
  • 人們常說善惡有報是天理,那麼如果心有所求的善舉,善報又如何呢?若僅是心生妒嫉的一念也會遭惡報嗎?這兩個故事耐人尋味。
  • 人間善惡報應的事,有的人信,有的人不信,因為直接的報應較少讓人親見。但是昭昭天理,總有時會向世人直些顯相,讓人不得不信,這也是上天挽救迷中人的一種方法吧!
  • 在中國古代,與律師相對應的叫「訟師」,其主要做的就是幫人代寫訴狀、謀劃訴訟等。除了訟師,古代還有一些文筆好,只替人家寫訴狀的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