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祖救人於危難之中 積眾德 福延子孫

文/劉曉
善良仁厚、救人於危難中的人,一定會得到上天的垂顧,所以老人們常說要行善積德。(fotolia)
font print 人氣: 1392
【字號】    
   標籤: tags: , , , ,

佛家有言「善惡到頭終有報,從來因果不用忙」,道家《太上感應篇》說「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善良仁厚、救人於危難中的人,一定會得到上天的垂顧,所以老人們常說要行善積德。史書上記述的關於積德得福報的故事很多。

父親捨金救人 其子中狀元

鄒忠倚,字於度,江蘇無錫人。他是清朝入關以來的第四名狀元、常州府第二名清朝狀元、無錫縣第一名清朝狀元。他生於明朝天啟三年(1623年),母親很早去世,父親鄒兌金將他拉扯長大。年少時,鄒忠倚跟隨父親隱居到浙江德清縣武康山的聽歲堂,潛心讀書。

鄒兌金不僅學識淵博,而且為人善良,樂於助人。明崇禎庚午年(1630年),他前往南京參加鄉試,乘船在京口(今江蘇鎮江)停泊的時候,水面上突然颳起大風,正在行進中的船大多都傾覆了,多人落水。鄒兌金馬上打開自己隨身的箱子,指著裡面的銀兩對眾人說:「救上一個人的,可得十兩銀子。」於是岸上的人紛紛下水營救落水者,而落水者最終也全部獲救。鄒兌金爽快地兌現了自己的承諾,但行囊中的銀子也差不多分光了。

此次鄉試,鄒兌金順利中舉。其子鄒忠倚於清順治九年(1652年)殿試中一舉奪魁,得中漢榜狀元,授翰林修撰,官階為從六品。

不過,鄒忠倚在做了一段時間官後就辭官隱居,32歲去世。相傳他是金山寺僧人轉生,到人間短暫渡劫後又轉世修行了吧。他的兒子顯吉、卿森皆工書畫,孫子鄒一桂在雍正年間中丁未科二甲第一名進士,玄孫奕孝為乾隆丁丑科一甲探花。祖先積德,延及子孫,果不虛也。

圖為清 周鯤《仿古山水冊(二)冊.倣惠崇風雨歸舟》。(公有領域)

司獄救千人 子孫官運不絕

清朝康熙初年,山陰人陳理到廣西平樂府擔任司獄(註:掌管刑獄的官員)。三藩之亂時,他曾解救釋放被搶掠的婦女上千人。因為害怕被叛軍知曉後怪罪他,他就將自己的房子燒著,給人造成自己已死的假象,然後悄悄藏了起來。等叛亂平息,他才回來,所幸得以安然無恙。

因為他積了如此大的陰德,陳理後世子孫官運不絕。他的長子陳允恭,康熙三十三年進士,官至翰林院編修、左僉都御史;次子陳廷綸,康熙三十九年進士,官至安徽廬州府知府。陳廷綸的女兒做了乾隆皇帝的芳嬪,後被尊為芳妃。

陳理的孫子陳齊襄,雍正七年通過賢良方正科入仕,官至江西廣饒九南道;孫子陳齊叡,官至江南鎮江府通判;孫子陳齊賢,官至陝西鄜州知州;孫子陳齊芳,官至湖北監利縣知縣;孫子陳齊庶,刑部直隸司員外,這四個人都是雍正元年同榜舉人。還有孫子陳齊綬,做了恩蔭生;孫子陳齊紳,考中乾隆十七年壬申進士,擔任翰林院編修。

再說陳理的曾孫一輩。陳聖瑞,任刑部陝西司郎中;陳聖時,任山東道監察御史;陳聖傳,任福建台灣縣縣丞,在賊匪林爽文叛亂中遇難,被賜世襲雲騎尉;陳聖修,官至雲南府通判;他們都中了舉人。

還有陳理的玄孫陳廣寧,以世襲雲騎尉的官職歷任壽春、兗州、騰越三鎮總兵,和錢泳是總角之交,因此錢泳將陳家的祖德記錄在了他的《履園叢話》書中。

徐開法救數百婦女  一子中狀元兩子中探花

清朝崑山康熙年間徐家一門出了三位鼎鼎大名的人物:徐乾學、徐秉義、徐元文,人稱「 崑山三徐」。老大徐乾學和老二徐秉義分別是康熙九年(1670)和康熙十二年(1673)進士考試的探花,老三徐元文則是順治十六年(1659)的狀元。兄弟三人都做了大官,康熙皇帝曾御賜親筆題寫的匾額「光焰萬丈」、「一代大儒」、「博學明辨」給徐乾學,御賜親筆題寫的匾額「擢秀清流」給徐秉義。

清朝崑山康熙年間徐家一門出了三位鼎鼎大名的人物:徐乾學、徐秉義、徐元文,人稱「 崑山三徐」。示意圖,圖為清 袁耀 繪《山水樓閣圖》局部。 (公有領域)

三兄弟能取得如此成就,與其祖父、父親積陰德是分不開的。他們的祖父徐永美,明朝時是常熟人、吏部尚書嚴訥手下掌管文書的官員。當時江南吳地發了大水,徐永美代為起草請求賑災的奏摺,但嚴訥對於是否上奏還是有些猶豫,就找人來占卜。徐永美私下告訴卜者,要占卜上奏為吉。嚴訥聽到「吉」的占卜結果後才決定上奏。於是朝廷下令賑災,救活了無數人。

徐永美生了一個兒子名叫徐開法,字慈念。徐開法為人正直,嫉惡如仇,樂於助人,「里中義之」。

比如一個金溪人欠了徐家很大一筆債務,而家裡窮得無隔宿之糧實在還不起,徐開法毫不猶豫地當著他的面將欠條燒掉,就此了結。上海縣有王、葉兩家指腹為婚,後來王家家道中落,葉家想悔婚。徐開法知道後,就出來主持公道,說你葉家嫁女兒的所有費用我來負擔,但這門親事你是萬萬不可反悔的,葉家無話可說。縣學裡有的學生家裡欠了官府的錢糧要吃官司,徐開法就拿出銀子代為繳納,以免除他們的牢獄之災。

改朝換代時,某鎮將領假裝匪寇搶掠女子數百人,關押在徐氏空置的大宅院中,並嚴命徐開法監守。但徐開法將她們全部放走,然後一把火將宅子燒毀。等到將領來索要時,徐開法就說火災無法防範,她們都葬身火海。將領沒辦法只好離去。

高祖曾救活上萬人 姚文田得福蔭

姚文田(1758年—1827年),字秋農,歸安(浙江吳興)人。清朝嘉慶四年(1799年)高中狀元,官至禮部尚書。他治學嚴謹,為官耿直,一身正氣,是清代蜚聲朝野的著名學士。

在他中狀元前一晚,京師有人夢迎天榜,見金牌兩道,上書「人心易昧,天理難欺」八個大字。原來姚文田的高祖在江南負責司法刑獄時,曾救了上萬人,積了很多陰德。上天都看在眼中,其子孫才得此厚報。

一個個鮮活的例子無不在告訴世人,多行善事,福報將不期而至。

參考資料:《履園叢話》

責任編輯:李婧鋮 @*#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有一種美德叫拾金不昧,從古至今,拾金不昧者皆有福報,或是發家,或是後世子孫發達,或是高中,或是疾病去除。不信,看看清朝梁恭辰所著的《勸戒錄》中記述的幾個故事。
  • 清朝江蘇溧陽縣縣衙中,有一名掌管刑事訴訟的書吏,姓焦。他為人正直,常常為眾人排憂解難,因此為鄉人所尊敬。他鄰居家的兒子,年齡不到十八歲,但卻好勇鬥狠,焦某少不得為他調解事端,是故鄰家子對他十分感激。
  • 更多證據顯現,靈魂真的存在,擁有多世記憶!前世殘酷折磨囚犯,泰國醫院院長怎樣才能還清罪業?《未解之謎》
  • 害了人命,自然是要償還的,自古都是如此,即便陽間法律無法審判,上天也絕不饒過,無論時間長短。有的是當世遭索命,有的是隔世被索命,以下三個發生在清朝的神異故事就在告訴世人:無論何時害了人命都難逃報應的。
  • 古今中外,在劇火的大災難發生時,誰能讓「神出手」得到奇跡福祐呢? 本文這些真人實事給了我們參考的好指引! 而且我們可以看到,善有善報,可能是事後報,也可能是立即就報!報應不爽呀!
  • 清朝撰寫《勸戒錄》的梁恭辰的父親曾擔任江蘇布政使,與蘇州江鐵君是以詩文相交的朋友。江鐵君曾出家為僧,後又還俗,回歸儒學,不過他應該還是相信因果報應的。他曾講了這樣幾件離奇之事。
  • 常人中有「好人沒好報」這樣的說法,意思是有些人做了善事,卻沒有得到相應的善報,甚至還遭遇不好之事,因此感覺老天不公,甚至抱怨老天。殊不知天理衡量著一切,禍福早已註定,好人遇到的壞事,恰恰是老天在幫你消減之前的罪業,以讓你在消減完罪業後,來世得福報。清朝梁恭辰編撰的《勸戒錄》中記述了兩個耐人尋味的故事。
  • 清朝安徽商人汪某,在浙江一帶從事鹽業生意。他性格素來豪爽,雖每日與錢打交道,卻並無利慾之心。
  • 善有善報,自古不虛。據清朝梁恭辰的《勸戒錄》記載,浙江仁和縣(今杭州市)有一位汪先生,世代經營鹽業,家道殷實。
  • 人們常說善惡有報是天理,那麼如果心有所求的善舉,善報又如何呢?若僅是心生妒嫉的一念也會遭惡報嗎?這兩個故事耐人尋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