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2年02月02日訊】(大紀元記者戴芙若、李言綜合報導)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統計數據,截至美東時間週三(2月2日)下午6:00,全球的中共病毒(武漢病毒、新冠病毒、COVID-19)病例總數超過3.83億(383,980,713)例,死亡人數超過569萬(5,696,881)人。
以下是週二(2月1日)部分國家單日新增確診病例和死亡人數的統計數據(部分數據根據worldometers調整):
美國398,914例確診,3,622人死亡;
加拿大7,904例確診,144人死亡;
澳洲35,350例確診,77人死亡;
英國112,452例確診,219人死亡;
法國416,896例確診,381人死亡;
德國183,434例確診,182人死亡;
印度161,386例確診,1,728人死亡;
巴西104,012例確診,280人死亡;
俄羅斯125,836例確診,663人死亡;
日本61,190例確診,28人死亡;
韓國18,333例確診,17人死亡;
台灣60例確診,0人死亡。
以下是有關中共病毒疫情的實時更新:
瑞士挪威取消限制 法國開始放鬆
越來越多的歐洲國家開始取消防疫限制措施,瑞士和挪威宣布將取消大部分限制,法國則開始實施分階段的放寬計劃。
挪威首相喬納斯‧加爾‧斯托爾(Jonas Gahr Støre)表示,挪威週二(2月1日)宣布,將取消冬季一直使用的「許多感染控制措施」。
在家工作將不再是強制性的,除了感染病毒的人,隔離的要求也將被取消。
挪威的北歐鄰國瑞典和丹麥也在近日取消了大部分限制措施。
瑞士週三(2月2日)開始放寬防疫限制。政府表示,與感染者接觸的人隔離和在家工作的命令將從午夜結束,但仍建議人們儘可能在家工作。
瑞士政府在與地區當局協商後提出了進一步的寬鬆措施,目前的限制措施有效期至2月9日。2月16日將做出最後決定,如何向前進行。
最近幾天,包括芬蘭、英國、愛爾蘭和鄰國奧地利,都紛紛取消限制,以尋求恢復大流行前的正常生活狀態。
法國近日的Omicron變種病毒引發的感染浪潮已趨穩定,政府宣布進入放鬆限制計劃的第一階段。
從週三開始,所有體育和文化場所都將被允許在室內和室外運行,但需要戴口罩,參加人數沒有任何限制。
戶外口罩令也將於週三結束,在家工作將不再是強制性的,而是推薦的。
放鬆計劃第二階段,從2月16日開始,夜總會可以重新向公眾開放。音樂會可以舉辦,但只能站在酒吧裡喝酒,火車上、電影院和體育場館裡也將允許重新開始出售食物和飲料。
意大利將開始放寬防疫限制
意大利總理馬里奧·德拉吉(Mario Draghi)週三(2月2日)表示,意大利將很快宣布取消其COVID-19限制措施的時間表,因為由高度傳染性的Omicron變體引發的病例激增開始放緩。
許多限制,包括對交通、酒吧和餐館的限制,已經對接種疫苗的人放寬,而對未接種疫苗的人仍實行嚴格的限制措施。在戶外必須戴口罩。
「未來幾週,我們將繼續沿著這條重新開放的道路前進。基於科學證據……我們將宣布解除當前限制的時間表,」德拉吉的辦公室在內閣會議上援引德拉吉的話說。
政府的疫苗接種運動取得了廣泛的成功,超過80%的人接種了兩次疫苗,超過57%的人接種了第三劑加強針。
德拉吉表示,接種第三劑疫苗的人COVID-19健康通行證才有效。需要通行證才能訪問大多數活動場所。
政府週三採取行動,放寬了學校對接種疫苗的學生的隔離規定。
捷克本月結束強制性COVID-19檢測
捷克總理週三(2月2日)表示,該國政府已同意於本月結束對學校和公司實行的強制性COVID-19檢測。
據美聯社報導,捷克總理彼得‧菲亞拉(Petr Fiala)週三表示,儘管檢測「無疑」有助於減緩病毒傳播、防止衛生系統不堪重負,但「鑒於事態的發展,我們已決定在2月18日結束強制檢測」。
自1月17日起,捷克一直要求所有公司員工每週接受兩次檢測,而學童和所有學校員工須每週接受一次檢測。
根據研究,與以前的Delta變種相比,Omicron更不可能引起嚴重疾病。但Omicron比其它變種更容易傳播,也更容易感染那些接種過疫苗或以前感染過其它COVID-19變種的人。
最近幾天,捷克需要住院治療的COVID-19患者人數僅略有增加,週二達到2,653人,仍遠遠低於12月初的7,000多人。大約有200人在重症監護室治療,在過去兩週裡,這一數字很穩定。
立陶宛週六起取消疫苗通行證
立陶宛將從週六(2月5日)開始取消進入室內公共場所所需的Covid疫苗證書。
在商店、面對面服務、餐廳和娛樂場所必須出示此證書,但立陶宛政府表示,在Omicron變種帶動的疫情下,其有效性有限。
「隨著更具傳染性的Omicron變種的傳播,未接種疫苗和接種疫苗或康復的人都有感染風險,」根據公共廣播公司LRT報導的立陶宛衛生部的一份文件說。
因此,Covid疫苗證書「作為限制Covid傳播的手段的有效性大大降低。」
衛生部不排除在未來的浪潮中獲得證書。總理英格麗達·西蒙尼特(Ingrida Simonyte)說:「如果我們永遠不必重新採取這種措施,那就太好了。」
研究:疫情封鎖成本高 且只將死亡率降低0.2%
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JHU)對二十多項研究進行薈萃分析後發現,在2020年春季爆發的第一波COVID-19疫情中,封鎖政策在某些指標上只將美國和歐洲的死亡率降低了0.2%。
這項研究是從疫情封鎖措施對死亡率的影響這一角度展開的,研究人員包括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經濟學教授史蒂夫‧漢克(Steve Hanke)、瑞典隆德大學(Lund University)經濟學教授拉斯‧喬農(Lars Jonung)和丹麥智庫政治研究中心(Centre for Political Studies)特別顧問喬納斯‧赫比(Jonas Herby)。
該研究採用了系統的搜索和篩選程序,最終確定了24項可用於薈萃分析的研究,並對居家隔離令、學校停課、企業倒閉和口罩令等封鎖措施進行分析,對它們給COVID-19死亡率帶來的影響給出了結論。
研究分為三個不同的組別進行,其中兩組的數據分別顯示,歐洲和美國的封鎖措施只將COVID-19死亡率平均減少了0.2%和2.9%。另一組數據也顯示了類似結果。
「我們發現,幾乎沒有證據表明歐洲和美國的強制封鎖對COVID-19的死亡率有明顯的影響。」研究人員寫道。
不僅如此,研究還發現,限制聚會實際上還可能增加了COVID-19死亡率。因為封鎖措施限制了人們去海灘、公園等安全的戶外場所,從而推動了人們在不太安全的室內進行聚會。
研究人員還指出了封鎖所造成的其它意想不到的後果,如失業率上升、學校教育減少、家庭暴力事件增加以及吸毒過量現象激增等。
「這樣一個標準的收益-成本計算得出了一個強有力的結論:應該立即拒絕將封鎖作為大流行病的政策工具。」研究報告指出。
白宮派發病毒測試盒 被曝部分中國製造

隨著數百萬美國家庭收到白宮的免費家用COVID-19檢測試劑盒,其中一些試劑盒上的「中國製造」標籤也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1月早些時候開始的家用測試盒派發工作是拜登政府倡議的一部分,計劃向美國人免費贈送10億個在家自我檢測COVID-19的試劑盒。這些試劑盒中的相當一部分來自一家名為iHealth Labs的公司,這是中國醫療器械商九安醫療(Andon Health)在加州的子公司。
根據九安醫療的上市文件和聯邦合同記錄,自2021年12月以來,該公司已經獲得與美國聯邦政府和一些州價值超過21億美元的合同。
其中大約有18億美元來自國防部(DOD),用於白宮的推廣活動。國防部分別於1月13日和1月26日將兩份合同授予該公司,準備為美國家庭購買超過3.54億個中國製造的測試和,或約占總數的三分之一。
白宮1月28日表示,6,000萬各美國家庭已經通過政府新開通的網站(covidtests.gov)訂購了免費檢測試劑盒。該網站稱,訂單通常在7至12天內發貨。
維吉尼亞州共和黨籍國會眾議員羅伯·維特曼(Rob Wittman)表示,在COVID-19從中國傳出兩年後,美國還在依賴中國生產的檢測試劑盒,這值得反思。
丹麥6名男子冰球運動員在北京確診
丹麥男子冰球隊在抵達中國後一連串COVID-19檢測結果呈陽性後,於週三(2月2日)舉行了首次缺少六名球員的奧運會前訓練。
丹麥奧委會宣布,前鋒馬蒂亞斯·阿斯佩魯普(Matthias Asperup)和尼克·奧爾森(Nick Olesen)的COVID-19檢測呈陽性並被隔離。另外4名球員的檢測結果也呈陽性,並缺席了訓練,但球隊認為結果不准確。
教練海因茨·埃勒斯(Heinz Ehlers)對週三晚些時候或週四早些時候讓四名球員擺脫隔離表示樂觀。
埃勒斯說,丹麥男子曲棍球隊的每個人都在出發前往北京之前的48小時內兩次檢測為陰性。
意大利奧委會主席在北京確診隔離

意大利奧委會(Comitato Olimpico Nazionale Italiano, 簡稱CONI)主席喬瓦尼·馬拉戈(Giovanni Malagò)至少是第二位在北京奧運會上檢測出COVID-19呈陽性並被隔離的國際奧委會成員。
馬拉戈帶著下一屆2026年的米蘭和科爾蒂納丹佩佐(Milan and Cortina d’Ampezzo)冬奧會組委會參加北京冬奧。他希望能及時康復,並趕上參加2月20日的閉幕式上與米蘭-科爾蒂納的正式交接儀式。
兩屆奧運會曲棍球獎牌得主、國際奧委會最資深的運動員代表艾瑪·泰爾霍(Emma Terho)在抵達北京時檢測呈陽性後,目前也在隔離酒店中隔離。
意大利奧委會表示,馬拉戈「完全無症狀」,但與「其他國際奧委會成員」一起被置於「醫學觀察」的專門設施中。意大利奧委會週三(2月2日)補充說,意大利運動員或其他球隊代表在抵達時無人檢測呈陽性。
然而,六屆奧運會擊劍冠軍、意大利政府負責體育事務的內閣副部長瓦倫蒂娜·維扎利(Valentina Vezzali)在回意大利檢測呈陽性後,一直無法前往中國。
意大利參加北京奧運會的開局並不順利,上個月衛冕速降冠軍索菲亞·戈賈(Sofia Goggia)發生了車禍,導致她無法在週五的開幕式上履行作為該國旗手的職責。
美國陸軍開始遣散拒絕接種疫苗的士兵
拒絕接種COVID-19疫苗的美國陸軍士兵將立即被遣散,美國陸軍週三表示,此舉對於保持戰備狀態至關重要
美國陸軍在一份聲明中說,陸軍的命令適用於正規陸軍士兵、現役陸軍預備役人員和學員,除非他們已經批准或正在等待豁免。
陸軍的這次行動是美國各大軍種的最新一次此類遣散命令。五角大樓於2021年8月強制所有服役人員接種疫苗後,其它軍種已經開始開除未接種疫苗的現役軍人。
絕大多數現役部隊都至少接受過一劑疫苗。
陸軍部長克里斯蒂娜·沃爾穆斯(Christine Wormuth)說:「軍隊的戰備取決於準備好訓練、部署、戰鬥和贏得我們國家戰爭的士兵。未接種疫苗的士兵會給軍隊帶來風險並危及戰備。」
包括美國空軍在內的美國軍方其它部門已經開始開除那些選擇不接種COVID疫苗的人。
49名共和黨議員和參議員承諾反對疫苗令資金

由眾議院和參議院的49名共和黨議員組成的聯盟宣布,他們將反對本月為總統喬·拜登疫苗令的實施提供資金。
德克薩斯州眾議員奇普·羅伊(Chip Roy)在推特上發布了由49名成員簽署的聲明。
這封信是寫給加利福尼亞州眾議院共和黨領袖凱文·麥卡錫(Kevin McCarthy)和肯塔基州參議院共和黨領袖米奇·麥康奈爾(Mitch McConnell)的。
該聯盟的共和黨人寫道:「2022年2月18日之後,政府資金將到期,國會共和黨人必須再次決定他們是否會投票資助一個正在對美國人民實施暴虐的COVID-19(中共病毒引發的疾病)疫苗令的聯邦政府。」
聲明繼續說:「拜登政府已經單方面強加了五個獨立的COVID-19疫苗指令。」
拜登在2021年9月宣布的疫苗指令,在缺乏對疫苗副作用長期研究的情況下,原本要強迫多達1億美國人接種。
這些命令中最具爭議的是對私營部門的強制接種要求,要求擁有100名以上員工的私營企業強制要求接種疫苗或每週進行檢測。
在州檢察長、商界領袖和聯邦法院提出一系列法律挑戰後,最高法院以6-3的決定推翻了針對私營部門的疫苗令。
「COVID-19錯誤信息」引關注 白宮敦促Spotify做更多審查

白宮新聞秘書珍·普薩基(Jen Psaki)本週呼籲Spotify在審查喬·羅根(Joe Rogan)的流行播客方面採取更多行動。因為該流媒體巨頭對包括中共病毒相關內容的劇集提出了咨詢警告。
普薩基是在週二的白宮新聞發布會上,在回答記者關於Spotify決定增加免責聲明的問題時發表上述言論的。她說,該公司採取的行動是邁出了「積極的一步」,但拜登政府希望「每個平台」在呼籲「COVID-19(中共病毒引發的疾病)錯誤信息」方面「繼續做得更多」。
「我們的希望是,所有主要的技術平台,以及所有主要的新聞來源,都要負責任並保持警惕,以確保美國人民能夠獲得關於像COVID-19這樣重大事件的準確信息。這當然包括Spotify。」普薩基說。
羅根否認關於他試圖在他的Spotify播客上分享關於COVID-19錯誤信息的說法。
現年54歲的羅根是Spotify收視率最高的播客主持人,他承諾將通過各類專家的意見為他的節目帶來更多平衡,同時也重申他本人「不是醫生或科學家」。
在最近兩集的「喬·羅根體驗」中,他邀請了彼得·麥卡洛(Peter McCullough)博士和羅伯特·馬龍(Robert Malone)博士作爲嘉賓。節目中,他們分享了關於COVID-19的看法,與「主流說法」有所不同。
日本疫情延燒 單日增9萬例確診80死 創新高

日本COVID-19疫情持續延燒,週三新增確診病例首度突破9萬例;通報死亡80人,都創單日新高。
日本放送協會(NHK)報導,日本全境COVID-19確診病例新增9萬4,930例,首度單日突破9萬例,刷新1月29日84,959例的紀錄。
東京都週三新增確診病例21,576例,首度單日突破2萬例。確診者當中,年紀最小者未滿10歲,年紀最大者逾100歲。東京都通報6人確診死亡。
日本全境今天通報死亡共80人,創單日新高。其中,大阪府19人、兵庫縣9人、愛知縣8人、神奈川縣8人、東京都6人。
到目前為止,日本境內包括機場檢疫等查到的確診病例共292,473例,再加上豪華郵輪「鑽石公主」號的乘客與船員的712例,共2,921,185例。確診死亡人數包括日本境內的18,965人及鑽石公主號的13人,共18,978人。
俄羅斯、捷克疫情嚴峻 單日確診破紀錄

俄羅斯週三通報的新增確診病例較兩週前驟增;捷克的新增染疫人數更是創下疫情爆發至今的新高。
中央社報導,俄羅斯官員通報過去24小時新增創紀錄的141,883個確診病例,遠高於1月19日通報的33,899例。
俄羅斯政府網站公告,迄今該國共累計332,690個死亡病例。不過俄羅斯聯邦統計局(Rosstat)聲稱,據官方統計,全境染疫相關死亡人數已突破68萬。
儘管俄羅斯的新增確診人數已經連續13天創新高,不過據稱俄國仍無意實施大規模防疫限制。
捷克衛生部的數據則顯示,當前因Omicron變異株擴散蔓延,1日境內新增57,195人確診,創疫情爆發以來的新高。
此外,捷克衛生部也通報9,775件疑似重複感染的病例。目前仍在醫院接受治療的染疫患者仍有2,653人,遠低於之前的疫情高峰。
台灣新增53確診 本土16例 海外移入37例

台灣週三新增16例本土病例,6例與高雄港相關、7例與桃園物流相關,值得注意的是,新北來高雄遊玩國中生的媽媽也確診,國中生一家3口感染源都不明,指揮中心將做基因定序釐清感染源。
中央社報導,台灣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週三宣布,國內新增16例本土病例、37例境外移入病例,沒有新增死亡個案。
莊人祥表示,16例本土病例為6例男性、10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80多歲,分別為高雄8例、桃園7例、台北1例。
他指出,高雄8例個案中,有6例與高雄港疫情相關,其中5例是確診個案1月19日在診所就醫時的接觸者,1例是居服員(案18904)的服務對象;另有1例與高雄感染源不明父子相關、1例與宜蘭礁溪長榮鳳凰酒店相關。
至於桃園新增的7例個案,均與某物流公司相關,包括6名員工及1名員工家屬。莊人祥表示,防疫團隊2月1日針對物流公司採檢590人,共找出6例陽性個案,另1例為昨天確診個案(案18975)的小孩。
指揮中心說明,週三新增境外移入個案為21例男性、15例女性、1例調查中,年齡介於10多歲至80多歲,分別自美國(6例)、法國及新加坡(各2例)、加拿大、洪都拉斯、馬來西亞、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柬埔寨、日本及克羅埃西亞(各1例)移入;另20例調查中。入境日介於今(2022)年1月18日至2月1日。
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台灣累計18,903例確診,分別為3,752例境外移入,15,097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851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838例本土,另13例為境外移入。
香港醫管局:年後疫情海嘯式爆發隨時發生

香港疫情持續升溫,醫院管理局2月1日更警告,新年過後出現大型爆發的機會已達危險水平,海嘯式爆發隨時可以發生。
據香港衞生防護中心公布,香港2月1日新增確診病例129例,其中102例為本地感染病例,截至目前,香港累計確診14,327例。
香港醫院管理局行政總裁高拔陞2月1日在香港醫管局官網上發文表示,過去幾週,在奧密克戎(Omicron)和德爾塔(Delta)變種病毒的夾擊下,香港每天都有新增確診病例近100例,而且不少來自不明源頭的傳播鏈,這種情況「令人非常憂慮」。
高拔陞警告,奧密克戎變種病毒傳播率異常高,加上香港接種疫苗人數不盡理想,在新年過後,香港出現大型爆發的機會已達危險水平,海嘯式的爆發隨時可以發生。
高拔陞並指出,現在香港的兒童和老年人接種疫苗的比率仍較低,如果在這兩個族群裡出現大規模爆發,情況將不堪設想。
紐約州確診病例較三週前大降92%

根據紐約州衛生廳提供的疫情數據,全州COVID-19確診人數已較三週前下降92%,染疫住院人數也大幅減少。
州府辦公室週二(2月1日)公布,全州1月31日進行約12萬例COVID-19檢測,其中7,119例呈陽性反應,陽性率5.92%;全州醫院系統有7,131名染疫患者。
年初的確診數高峰發生在1月7日,當天約9萬人確診。
州長霍楚爾1日表示,她對目前疫情的走勢感到滿意,但還不能說疫情結束了,還需要聯邦提供醫護人員來彌補州內醫院短缺的人力。
霍楚爾沒有鬆口是否會取消2月10日到期的強制口罩令。
歐洲多國取消疫情限制措施

芬蘭總理馬林週一(1月31日)宣布,芬蘭將在2月中旬取消所有COVID-19疫情限制措施。此外,多個歐洲國家近日也開始放鬆防疫措施。
據芬蘭新聞網站YLE報導,桑娜‧馬林(Sanna Marin)總理對記者表示,從2月1日開始,針對COVID-19(中共病毒)疫情的一些管制措施將在本週開始放鬆,其中包括對餐館和體育設施的限制。
馬林說,取消限制應該以漸進的方式完成。據《赫爾辛基時報》(Helsinki Times)報導,在一場與記者舉行的活動中,馬林表示,COVID-19疫情仍然給醫院資源帶來了「相對較高的負擔,而這就是為什麼我希望能夠儘快放棄它們的原因」。
芬蘭正在加入英國、丹麥和愛爾蘭的行列。這些國家都已經宣布放寬或取消COVID-19疫情限制措施,比如口罩強制令或COVID-19疫苗護照等等。
丹麥衛生部長馬格努斯‧赫尼克(Magnus Heunicke)週一(1月31日)告訴CNN:「沒人知道明年12月會發生什麼。但我們向丹麥公民承諾,只有在確實有必要的情況下,我們才會實施疫情限制措施。我們會儘快取消已有的這些限制,這就是目前正在發生的事情。」
今年1月初,英國首相鮑里斯‧約翰遜(Boris Johnson)宣布取消英格蘭與COVID-19有關的一些限制,比如疫苗護照、口罩強制令和限制工作等。蘇格蘭和威爾士政府當時也宣布取消與Omicron相關的某些限制,儘管強制性的室內戴口罩和COVID疫苗通行證等防疫規定仍將被保留。
幾天後,愛爾蘭的領導層也宣布取消疫苗接種證書、社交距離、室內容量限制和宵禁等防疫措施。
愛爾蘭總理邁克爾‧馬丁(Micheal Martin)對此解釋說:「在我們期待這個春天的時候,我們需要相互間能夠再次見面,我們需要相互間能夠看到對方的微笑,我們需要能夠再次歌唱。」
【疫情2.1】點擊這裡。
責任編輯:林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