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燒淫書積功德 石韞玉得中狀元

文/劉曉
示意圖 (fotolia)
font print 人氣: 1525
【字號】    
   標籤: tags: , ,

明朝中葉後,因為經濟的發展,百姓生活富足,也有了更多的閒情享樂。彼時戲曲小說大為流行,而為了吸引讀者、增加銷路,有的小說中加入了情色描寫或主要描寫情色,比如《西廂記》、《金瓶梅詞話》等。據歷代禁毀書目所載,這類小說大概有一百五十到二百種,而作者大多並不可考。這些淫書的流傳,著實是害人不淺。

清朝建立後,從康熙帝到同治帝,都曾不止一次嚴敕有司查禁這類小說,規定:「違者治罪,印者流,賣者徒。」「如仍行造作刻印(淫書)者,繫官革職,軍民杖一百、流三千里,市賣者杖一百、徒三年,該管官不行查出者,初次罰俸六個月,二次罰俸一年,三次降一級調用。」

除了朝廷嚴加查禁外,民間也有一些有識之士意識到了淫書的危害,他們看到這類書籍就銷毀。如清中葉有位叫石韞玉的人就是如此。

石韞玉(1756—1837),字執如,號琢堂、獨學老人等,蘇州府吳縣人。十四歲時,曾居住在表兄、蘇州藏書家黃丕烈家中。四年中,他讀遍了所有黃家藏書,並與表兄結下了深厚的情誼。這段歲月,也讓他萌發了對書籍收藏的興趣愛好。

乾隆三十九年(1774)十九歲時,石韞玉赴金陵(今南京)參加省試,在金陵書市購得《史記》一部,大喜,回家後,每天躺在床上讀之,樂而忘疲,往往讀個通宵達旦,他花了三個多月將其讀完。其後他的藏書越來越多。

不過,他對淫詞豔曲等書深惡痛絕。他專門在家中設置了一個焚燒爐,名曰「孽海」,凡是看到淫詞豔曲壞人心術與詆毀名教的書籍,他就買回家,都扔到爐中燒毀。如此燒了十幾年。陳康祺在《郎潛紀聞》中說「韞玉以文章伏一世,其律身清謹,實不愧道學中人」。

十四歲時,曾居住在表兄、蘇州藏書家黃丕烈家中。四年中,他讀遍了所有黃家藏書,並與表兄結下了深厚的情誼。示意圖,圖為南宋 劉松年(傳)繪 《山館讀書圖》局部。 (公有領域)

乾隆五十五年(1790)恩科,石韞玉考中狀元,從此進入官場,先後任福建鄉試正考官、重慶府知府,最後官至山東按察使。清代文學家、曾做過知府的梁恭辰認為這是他燒淫書、積功德所致。

嘉慶十二年(1807),石韞玉卸下官職回到故里,因他對書目學、方志學、校勘學、金石文字學都有相當深入的研究,所以主修《蘇州府志》160卷,府志保存了許多重要的歷史資料,後人稱該書為「善志」。

石韞玉在蘇州市飲馬橋附近的金獅巷的家中有一座藏書樓,名為「獨學廬」,嘉慶十七年(1812)築獨學廬時,藏書已超過二萬餘卷,至道光二年(1822)築另一座藏書樓「凌波閣」時,已增至三萬卷。等到他編撰《凌波閣藏書目錄》時,其藏書已增至四萬卷,可謂十分豐富,而他依舊對淫詞豔曲壞人心術之書毫不手軟。

與石韞玉燒淫書得福報類似的,還有揚州王姓書生。《耳郵》卷四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揚州王生,平素為人剛正,如果聽到非禮之言,則馬上掩耳離開。如果看見淫書淫畫,哪怕是別人的,他也要奪過來燒掉。

光緒二年(1876)秋,王生打算去參加省試,但卻苦於囊中羞澀。他向一些朋友借貸,也沒有結果,因此悵然返家。返家途中,忽見地攤上擺著一本書,他拾起一看,原來是《金瓶梅》。他大怒道:「這種書還公然出售,豈有此理!」幸好他身上還有一些銅板,他遂將書買下。

回到家中,王生讓妻子取來火盆,正打算將書扔進去,忽然有一張紙從書頁中滑落,原來是一千兩銀票。夫婦二人十分驚訝,遂仔細檢查書籍,又找到了一封信函。王生讀罷笑道:「這是貪官受賄的錢啊,用之無妨。」其後,他得以赴試。

上述兩例是燒毀淫書得福報的真實故事,古籍中亦有一些反面的例子。清朝的《玉曆寶鈔勸世文》中也列舉了創作、售賣淫書淫畫之人死後入地獄要遭受酷刑的情形。這無疑是在警醒當今在做此事的世人啊。

參考資料:

《履園叢話》
《耳郵》卷四

責任編輯:李婧鋮 @*#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有一種美德叫拾金不昧,從古至今,拾金不昧者皆有福報,或是發家,或是後世子孫發達,或是高中,或是疾病去除。不信,看看清朝梁恭辰所著的《勸戒錄》中記述的幾個故事。
  • 更多證據顯現,靈魂真的存在,擁有多世記憶!前世殘酷折磨囚犯,泰國醫院院長怎樣才能還清罪業?《未解之謎》
  • 害了人命,自然是要償還的,自古都是如此,即便陽間法律無法審判,上天也絕不饒過,無論時間長短。有的是當世遭索命,有的是隔世被索命,以下三個發生在清朝的神異故事就在告訴世人:無論何時害了人命都難逃報應的。
  • 古今中外,在劇火的大災難發生時,誰能讓「神出手」得到奇跡福祐呢? 本文這些真人實事給了我們參考的好指引! 而且我們可以看到,善有善報,可能是事後報,也可能是立即就報!報應不爽呀!
  • 清朝撰寫《勸戒錄》的梁恭辰的父親曾擔任江蘇布政使,與蘇州江鐵君是以詩文相交的朋友。江鐵君曾出家為僧,後又還俗,回歸儒學,不過他應該還是相信因果報應的。他曾講了這樣幾件離奇之事。
  • 常人中有「好人沒好報」這樣的說法,意思是有些人做了善事,卻沒有得到相應的善報,甚至還遭遇不好之事,因此感覺老天不公,甚至抱怨老天。殊不知天理衡量著一切,禍福早已註定,好人遇到的壞事,恰恰是老天在幫你消減之前的罪業,以讓你在消減完罪業後,來世得福報。清朝梁恭辰編撰的《勸戒錄》中記述了兩個耐人尋味的故事。
  • 清朝安徽商人汪某,在浙江一帶從事鹽業生意。他性格素來豪爽,雖每日與錢打交道,卻並無利慾之心。
  • 善有善報,自古不虛。據清朝梁恭辰的《勸戒錄》記載,浙江仁和縣(今杭州市)有一位汪先生,世代經營鹽業,家道殷實。
  • 人們常說善惡有報是天理,那麼如果心有所求的善舉,善報又如何呢?若僅是心生妒嫉的一念也會遭惡報嗎?這兩個故事耐人尋味。
  • 人間善惡報應的事,有的人信,有的人不信,因為直接的報應較少讓人親見。但是昭昭天理,總有時會向世人直些顯相,讓人不得不信,這也是上天挽救迷中人的一種方法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