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1年08月24日訊】(大紀元記者林宜君紐約報導)二、三十年前,一群藝術家希望入駐紐約市曼哈頓下城蘇活/北豪區(SoHo/NoHo),但當地的區劃是製造區(M1),含有鉛、重金屬,並不適合住人;藝術家與市府幾經周旋後,當地設置「聯合生活工作區」(joint living-work quater),藝術家終於得以住下。
近年,紐約市城市規劃委員會(City Planning Commission,以下簡稱CPC)推出蘇活/北豪區改計畫(SoHo/NoHo Rezone Plan),預計引進開發商建造200呎(約61公尺)以上高樓與提供可負擔住房,以及開設大型連鎖商場,卻也引發當地與部分華埠居民對區改計畫拉高生活水平的擔憂。
週一(23日)晚間,曼哈頓區區長高步邇與CPC舉辦蘇活/北豪區改計畫聽證會,向民眾表達希望借由區改計畫,解決當地中位數收入高紐約市平均兩倍以及社區族裔以白人為主的現象,並解決當地店鋪空置率比疫情前高出一倍的慘況。
但是,蘇活/北豪區所在的第二社區委員會委員凱莉(Jeannie Kiely),在當晚的聽證會上,明確反對市府的區改計畫,主要原因是計畫中缺乏保護當地的藝術家生態的規劃,以及沒有妥善通知位於區改計畫範圍內的華埠居民。
當天上午,民主黨紐約市議員華埠第一選區候選人馬泰(Christopher Marte)與蘇活/北豪區藝術家在市政大樓前,舉行反對區改計畫的集會,也提出了同樣看法。
蘇活/北豪區改計畫的東南角屬於可能開發的住宅區,同時也位於華埠,因此也有不少華人擔心區改計畫是否只是圖利開發商,社區得不到真正的可負擔住宅,或在引進連鎖商場後,華埠小商業主的生存空間不再。
「不論他們怎麼包裝(區改)計畫,都無益於華埠。」第三社區委員會委員陳家齡說,「華埠需要的只是可負擔住宅,而且是永久的、『真正』可負擔的住宅。」
當蘇活/北豪社區、華埠社區居民普遍對區改計畫不抱期待時,熟悉華埠商業發展歷程的社區人士,提供了不同的觀點。
華埠共同發展機構(Chinatown Partnership)執行總監陳作舟受訪時表示,目前的景氣還沒恢復,對開發商來說,貸款蓋房是件風險很高的事情,而且區改計畫中可開發的住宅區十分有限;開發過程中,建商還可能遇到需要與大都會運輸署(MTA)、地標保護委員會(LPC)等政府單位協商的過程,開發成本其實很高,商人不一定會輕易動作。
陳作舟進一步說明,區改計畫通過後,還得花上五至十年的時間執行,而零售業者如果想入駐,也需要花時間了解市場調查,再加上現代人已經習慣網路購物,零售業的生態已經不侷限在實體店面,因此即使區改計畫通過,也不能說明社區居民擔心的事情就一定會發生。
此外,陳作舟認為,華埠的問題是近二十年來,當地流失一萬人,大幅削弱商圈的經濟發展潛力,而且鄰近有消費力的華爾街上班族、國際觀光人潮至今沒有恢復疫情前的水平,不知道向來講究薄利多銷的華埠商圈還能撐多久?
陳作舟指出,對開發商來說,華埠是曼哈頓最後一塊可口的肥肉,但當地之所以數十年來沒能妥善開發,一來是因為華人的消費習慣鮮明且固定,連鎖業不對華人的胃口;二來是當地有許多公所,而僑團的地不能隨便賣出,而且其它老建築的內部居民很多,建商如果想拆掉重建,光是買通居民的時間成本,就十分可觀。◇
責任編輯:李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