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1年07月02日】在中共建黨百年大慶來臨前,曾經引以為傲的「東方之珠」徹底淪陷。今天的香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失去特殊地位的東方之珠,金融盛世很可能就此終結。
香港政府在「七一」前夕,發生連串取締媒體、拘捕新聞從業員及解僱名嘴事件,環環相扣,令人瞠目結舌。
香港《蘋果日報》(以下簡稱「蘋果」)首當其衝,6月24日「被停刊」,當局毫不掩飾,不到兩週重拳出擊文攻武衛,搞垮一家有影響力的媒體上市公司,雖然國際社會異口同聲譴責,表示最強烈抗議,可是事情已無可挽回。
而當局有恃無恐,我行我素,發揚「宜將剩勇追窮寇」精神,繼續「收拾」「蘋果」前員工,五名高層和兩名主筆相繼被拘捕;另有香港電台幾位名嘴被解僱,當局意欲製造寒蟬效應,試圖要香港媒體集體失聲,產生「阻嚇作用」。香港傳媒業已成高危行業,人人自危。
據香港英文報章《南華早報》報導,「蘋果」24日停刊後,傳出香港保安局開出條件,只要該報交出所有員工個人資料及敏感訊息,其資金即可解凍,進而有機會覆刊。這項消息立即令人聯想港府「以覆刊作誘餌,取得報社員工個資及對外往來訊息」作交換條件。「蘋果」對此斷然拒絕,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寧可「執笠」,也不屈從。
一個時代的終結
「蘋果」最後一夜,香港人充分展現「撐到底」精神,民心所向,各人心頭有把秤,是非自有公論。透過各大媒體的報導,種種感人場面呈現世人面前,令人感動落淚。那一夜,全世界有無數人為香港命運扼腕嘆息,也有無數人為「蘋果」的結局潸然淚下。
「蘋果」事件標誌香港新聞自由時代的終結,也意味香港成了悲情城市。相信沒有多少人認為「蘋果」停刊是孤立事件,當局將目標對準香港一度引以為傲的新聞自由,而新聞自由正是香港的核心價值。
香港成悲情城市
「蘋果」被迫停刊,也是對香港「一國兩制」的一記重擊,它的存在曾是香港1997年回歸中國之後仍享有許多自由包括新聞自由的象徵,它代表的不僅僅是一份報紙,隨著北京加強控制香港,它象徵失去的新聞自由和公民自由,也突顯媒體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
美國總統拜登6月24日對「蘋果」事件發表聲明表示,對於香港和全世界的媒體來說,「這是一個悲哀的日子」,北京加緊鎭壓已達到如此程度,以致《蘋果日報》這個香港亟需的獨立新聞堡壘現在已經關閉。拜登批評北京政府透過《港區國安法》,對香港加強打壓,威脅言論自由。他指出,「新聞工作不是一種犯罪」,北京必須停止針對獨立媒體的行動,釋放被拘留的記者和媒體管理人員。
台灣總統蔡英文亦在其臉書(facebook)頁面發文,對「蘋果」創辦人黎智英被拘留、資金遭凍結和高層被捕表示遺憾。
她指出,「對九七後的香港人而言,蘋果日報不只是一份報紙,更是港人不畏強權丶渴望民主丶追求自由的灘頭堡。」
香港「蘋果」在1995年6月20日創刊,最初標新立異,曾大量炮製名人八卦和聳人聽聞的醜聞,招致不少非議,很快成為暢銷報章之一,引發香港報業一波殺戮戰。
一些傳統報章也仿傚「蘋果」風格,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部分老牌報章競爭不過相繼倒閉,像我工作過的歷史悠久的《快報》,以及台灣《聯合報》旗下的《香港聯合報》等,先後停刊。
《蘋果日報》的名稱出自黎智英靈感:「假如夏娃當初不是咬了禁果一口,世上就沒有罪惡,也沒有是非,當然也不會有新聞。」
當初他可能沒有想到,昔日的「蘋果」如今成了「禁果」,甚至被某些人視為「毒果」,必欲除之而後快!
說實話,作為一名追求新聞求真求實的資深媒體人,「蘋果」成立之初,我對其「狗仔隊」作風及多以八卦新聞作頭條報導不以為然,總覺得該報過分著重市場口味,以揭人隱私起家,譁眾取寵,有失大報中肯、公正、客觀水準。
這也是當初我流露一旦兒子自立後,有意回流報效香港社會,發揮余熱。有新聞同業聞言,熱心地介紹我加入「蘋果」,我卻一口回絕。
星移斗轉、時過境遷,在香港九七回歸、主權移交後,「蘋果」在庸俗與高格調之間遊走鋼絲,除了八卦新聞,也發表敏感政治新聞和犀利評論,其專欄作家、社論主筆及評論版作者及編採人員等,均為一時之選。在普選、六四事件、七一遊行及反送中修例等政治立場及新聞議題上,「蘋果」與泛民主派接近,觀點也較親美,對中共則持批評立場,不時在社論及專欄中,對港府施政及官員操守嚴厲批評,並經常批評香港建制派政黨,逐漸被視為言論自由橋頭堡,成長為最多讀者的香港報紙之一,在「蘋果」粉絲眼中,它是自由捍衛者,其報導獲國際認可和肯定,但也是一份頗具爭議性的報紙。
「蘋果」創刊砥礪前行26年,創造了香港報業傳奇一頁,充分體現香港新聞自由,現在「蘋果」光榮走入歷史,意味香港已經容不下任何反對聲音。
無言的結局
「蘋果」的結局有跡可尋,由北京駐香港聯絡處旗下的《大公報》網站,今年4月15日刊文呼籲「取締《蘋果》 堵塞國安漏洞」,這篇署名文章誇讚了北京當局推出港區國安法及完善香港的選舉制度,讓香港「由亂及治」。
該文稱,「在傳媒這一塊」,國安漏洞仍然存在……,一些媒體仍然利用其所謂「第四權」的身分,從事勾結外國勢力、「煽暴造假」挑戰國安的勾當。其中「《蘋果日報》更扮演著最為惡劣、最為猖狂的角色」。
該評論文章呼籲港府根據國安法對「蘋果」進行監管,甚至取締。
接著,香港警務處處長鄧炳強也釋放信號,以「蘋果」為例,直指警方將調查「被認為危害國家安全的新聞媒體」。
可是,何為「危害國家安全」?當局卻「祕而不宣」,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在被問及時表示,記者要靠自己來搞清楚如何避免違反國家安全法,不應影響「正常的新聞工作」,但她沒有解釋所謂的「正常」是什麼。
由於沒有明確規定,新聞工作者如履薄冰,很二容易動輒得咎,記者下筆恐觸犯「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造成恐慌心理和自我審查標準,。
6月初,一度盛傳北京當局有意在「七一」之前取締「蘋果」,當時許多人仍然以善良之心解讀這一傳聞,天真地認為中共不可能甘冒天下之大不韙,逆歷史潮流而動。
然而,善良的人們沒有想到,有人一意孤行,不按常理出牌,要來的終究來了。
6月17日,香港警察國家安全處出動500餘警力,大規模搜查壹傳媒集團總部暨《蘋果日報》報社,以涉嫌「串謀勾結外國或境外勢力危害國家安全罪」,拘捕包括《蘋果日報》總編輯羅偉光 、副社長陳沛敏、壹傳媒行政總裁張劍虹、營運總裁周達權及蘋果動新聞平台總監張志偉在內的五名報社高管,並凍結該報三家關聯公司資產共1800萬港元(232萬美元)。此舉震驚國際社會。
香港保安局局長李家超在政府總部會見記者時表示,是次行動與一般正常新聞工作無關,拘捕這些人,是因他們涉及利用新聞工作做工具,做出危害國家安全的行為。他呼籲其他新聞工作者要與「蘋果」保持距離,更形容蘋果被凍結的財產是「黑錢」,並指被捕者是「罪犯」,市民不應「同流合污」,否則會付出沈重代價,後悔莫及。
國安處高級警司李桂華也表示,「蘋果」由2019年至今,至少有30篇文章的內容呼籲外國制裁中國和香港特區政府。保安局已依據《國安法》凍結蘋果日報、蘋果印刷及AD INTERNET COMPANY 3間公司資產,合共1800萬港元。同日,政府引用凍結令,要求滙豐和恒生等七間銀行,不可處理上述三間公司在銀行帳戶內的財產,包括轉帳和協助融資等。同時要求「蘋果」在指定時間內,移除涉嫌呼籲外國制裁中國及香港特區的文章。他並警告民眾不要在網上分享《蘋果日報》文章。
6月23日上午,警務處國家安全處在將軍澳拘捕55歲的《蘋果日報》社論主筆楊清奇(筆名李平),他被指涉嫌串謀勾結外國或境外勢力危害國家安全罪。假如單純只是寫政治評論而入罪,未能證明有勾結外國勢力的行動,那就是不折不扣的以言入罪。
現居台灣的政治評論員、專欄作家林保華對此表示,警方宣稱逮捕李平的理由是他勾結外國勢力。他作為評論版負責人向台灣、美國等地的作者約稿怎算勾結外國勢力?學術無國界、文章無國界、思想無國界,彼此互通怎麼算是勾結外國勢力?
6月27日晚,再有《蘋果日報》前主筆、57歲的英文版執行總編輯馮偉光(筆名盧峯),在香港國際機場準備離港前往英國時被警方國安處拘捕,控以「串謀勾結外國或者境外勢力危害國家安全罪」 。
警方說相關行動仍在持續,不排除有更多人被捕。
香港記者協會發表聲明,強烈譴責警方再次針對新聞工作者行動,要求警方立即交代事件。記協指出,繼早前被捕的李平後,這次已是第二名撰寫評論文章的前《蘋果日報》主筆被捕,言論自由及新聞自由,均是香港核心價值,若連文人的筆桿也容不下,香港將再難被視作國際城市。
除了蘋果迄今已有七人被拘留外,還有幾名知名媒體人近日不約而同被解僱。包括6月18日,香港電台節目《瘋Show快活人》主持曾志豪被上司約見後突遭解僱;另一位擔任香港電台節目《自由風自由Phone》主持人11年的資深傳媒人區家麟,6月28日在節目中接獲通知,翌日起不用再主持節目。
喪鐘為誰而嗚
當局指責《蘋果日報》創始人黎智英及其高層製造對國家安全構成威脅的報導,同時否認調查會損害香港的新聞自由。
香港《東方日報》則幸災樂禍,大字標題刊出題為「壹傳媒末路、蘋果死期到」的報道,眉題則用「彈盡糧絕 員工四散 最快明日停運」的字眼,並用「勾結外國勢力反中亂港」的字眼指控黎智英,完全沒有「狐死兔悲」之情,為人不恥。
香港《文匯報》更明確表達北京意圖,慶祝《蘋果日報》的停刊,並稱其它媒體都要以此為戒。
該報在一篇社論中說:「《蘋果日報》走上絕路對香港是好事,是香港傳媒生態凈化的開始。」文匯報又表示,「全港傳媒都需要思考自身的責任、使命、操守和底線。」
這話倒是說對了!
我們都是人類命運共同體!
於是,我想起了英國詩人約翰·多恩(John Donne)《喪鐘為誰而鳴》的詩:
沒有人是自成一體、與世隔絕的孤島,
每一個人都是廣袤大陸的一部分。
如果海浪沖掉了一塊巖石,
歐洲就減少。
如同一個海岬失掉一角,
如同你的朋友或者你自己的領地失掉一塊。
每個人的死亡都是我的哀傷,
因為我是人類的一員。
所以,不要問喪鐘為誰而鳴,
它就為你而鳴!
(大紀元首發)
責任編輯:高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