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研究發現伴讀犬 助提升學童認知能力及同理心

人氣 13

【大紀元2021年06月18日訊】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自2018年起開展「童狗有話兒」計劃,將伴讀犬融入課程,初步研究發現,有助提升學童的認知能力和同理心,並有效改善他們的過度活躍行為。

計劃由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副教授及臨床心理學家黃蔚澄博士帶領的團隊開發,自2018年底開展以來,已有來自11所學校超過 1,200名小二及小三學生參與。《童狗有話兒》課程分為6節,一般在一個學期內完成,內容涵蓋不同的社交情緒主題,除了教授課堂主題內容外,計劃的其中一個特點是在每節安排受訓的家犬進行「讀書給伴讀犬聽」的環節。這環節會輔以7本以真實犬隻經歷編撰的原創繪本作為教材,提升學童的學習興趣。

團隊亦與學生、家長和教師進行了聚焦小組和個案研究,深入探討影響實施過程及成效的情境因素,透過60次面談,搜集了共1,500分鐘的錄音資料進行分析。

結果顯示,受訪學童表示伴讀犬令他們更為自律,可以更容易管理自己憤怒的情緒,並加強對生命的關懷。部份家長覺得無論在親子關係或孩子與兄弟姊妹的相處方面都有改善,孩子變得更為他人著想,更願意照顧弟妹。受訪老師認為計劃加強了學童的學習意欲,同學關係有所改善,課堂的學習氣氛亦較好,這些轉變在其它班別亦會出現。

因應2019年起的疫情發展,除了常規的課堂面授課程之外,《童狗有話兒》亦開發了網上版,在學校停課期間取代面授課堂教學。學校在疫情期間暫停面授課堂,很多學童的心理健康因外在的環境因素而有負面影響。研究顯示《童狗有話兒》網上版有效減低學童的負面情緒,即焦慮、憤怒及過度活躍行為等。學童的家長亦表示孩子的過度活躍行為有明顯改善。

研究團隊指,結果反映計劃成效需要教學環境、學校和家庭之間互相配合。學校須致力營造一個互相尊重及支援充足的學習環境,加上正面的親子互動,才可持續計劃的成效團隊。又提醒家長及專業人士,不應單單為了促進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而購買或領養寵物,忽略了有責任保障動物的福祉。◇

責任編輯:陳玟綺

相關新聞
家犬咬死幾維鳥 狗主人或判刑
109年家犬貓絕育補助活動開跑
桃園山區復興民宅驚見2.5米大錦蛇  家犬狂吠
子瑜寫長文悼家犬:祈禱你到更好的地方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