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替孝婦洗冤積陰德 兒子官至宰相

文/劉曉
果不其然,于公的兒子于定國官至丞相,孫子于永官至御史大夫,並封侯傳世。(fotolia)
font print 人氣: 2127
【字號】    
   標籤: tags: , , ,

關於竇娥冤的故事,很多中國人並不陌生,它出自元曲大家關漢卿的雜劇。不過,竇娥的冤情和上天感應,在歷史上卻是有實例的,主角是漢代山東省郯城縣的東海孝婦周青。

周青年少守寡,膝下也無子嗣,但她侍奉婆婆甚為恭敬孝順。婆婆憐惜她,勸她改嫁,但周青始終不肯。婆婆曾對鄰居說:「媳婦侍奉我孝順辛勞,可憐她無子守寡,為了我耽誤終身幸福。我年紀大了,長久拖累她,實在是於心不忍,不知該如何是好?」

帶著對兒媳的愧疚心理,婆婆最終選擇了自殺。婆婆已經出嫁的女兒不知道內情,以為是嫂子殺掉了自己的母親,遂將嫂子告上了公堂,指控她犯下殺母之罪。

官府下令逮捕周青,起初,周青拒絕承認殺母,後官衙嚴加拷問,周青不堪重刑,被迫含冤認罪。此案上報到郡曹府。當時于定國的父親于公是掌理獄訟的官吏,他為人公正,所判訴訟都公平允當,被判的人也莫不心服口服、毫無怨恨。

于公認為這個婦人奉養婆婆十多年,以孝順聞名鄉里,一定不會是她殺害了其婆母,應是屈打成招,便上太守那裡據理力爭。太守堅持己見,根本不聽于公之言,于公無奈之下,抱著獄案文書痛哭。太守最終判處周青死刑。

周青死後,東海郡內三年大旱,一滴雨也不下,這使得收成銳減。後來新任太守到任,于公又站出來為孝婦洗雪冤情,並說,「孝婦不當死,前太守強斷之,咎黨在是乎?」新太守占卜後得知原委,於是親自到孝婦墳墓前祭祀,並作表頌揚立碑於其墓前。

孝婦周青冤情昭雪後,當地立時下起了大雨。當年東海郡也獲得了豐收,而整個東海郡都更加敬重于公了。

于公在世時,其家鄉的里門壞了,大家準備共同出錢修繕。什麼是里門?古代通常聚族里居,比戶相連,因此里中有門,稱為「里門」。于公對鄉人說,可以把里門稍微擴建得高大些,使其能通過四匹馬拉的高蓋車,「我管理訴訟之事積了很多陰德,從未製造過冤案,因此我的子孫必定有昌盛顯貴的。」

果不其然,于公的兒子于定國官至丞相,孫子于永官至御史大夫,並封侯傳世。于公離世後,東海郡為他立祠,稱為于公祠。

于定國,字曼倩,從小跟隨父親學習司法刑獄。父親過世後,他做過獄史、郡決曹等官職,後補廷尉史,並被推選與御史中丞從事辦理謀反者的獄案,因才智出眾辦案有方升為侍御史,又升任御史中丞。

漢宣帝劉詢在位時,于定國升遷任光祿大夫、平尚書事,並受到宣帝的重用。幾年後,改任水衡都尉,又被破格提拔為廷尉。

于定國為官廉潔,為人謙虛恭謹、禮賢下士,尤其敬重精通經術的士人,因此受到士人的普遍讚譽。

在審案判案時,與自己的父親一樣,于定國保持公允,還非常體恤鰥寡孤獨之人,不是特別確定的犯罪,都儘可能從輕發落,十分謹慎。朝廷上下都稱讚他道:「張釋之任廷尉,天下沒有受冤枉的人;于定國任廷尉,百姓都自認為不冤枉。」

于定國的酒量很大,連飲數杯也不會醉。有意思的是,深冬時節請他辦案議罪,他一定要先喝酒,飲酒後他反倒更加精明。

做了十八年廷尉後,于定國於甘露二年(前52年)升任御史大夫。甘露三年,代黃霸為丞相,封西平侯。

三年後,漢宣帝駕崩,元帝即位,因為于定國是老臣,元帝十分敬重他。幾年後,于定國以病重為由辭官,皇帝賜其安車駟馬、黃金六十斤。公元前40年,七十多歲的于定國去世,被追封為安侯。他的兒子于永,以孝聞名於當世,官至御史大夫,數代封侯傳誦於世。

參考資料:《漢書‧于定國傳》

責任編輯:李婧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更多證據顯現,靈魂真的存在,擁有多世記憶!前世殘酷折磨囚犯,泰國醫院院長怎樣才能還清罪業?《未解之謎》
  • 害了人命,自然是要償還的,自古都是如此,即便陽間法律無法審判,上天也絕不饒過,無論時間長短。有的是當世遭索命,有的是隔世被索命,以下三個發生在清朝的神異故事就在告訴世人:無論何時害了人命都難逃報應的。
  • 古今中外,在劇火的大災難發生時,誰能讓「神出手」得到奇跡福祐呢? 本文這些真人實事給了我們參考的好指引! 而且我們可以看到,善有善報,可能是事後報,也可能是立即就報!報應不爽呀!
  • 清朝撰寫《勸戒錄》的梁恭辰的父親曾擔任江蘇布政使,與蘇州江鐵君是以詩文相交的朋友。江鐵君曾出家為僧,後又還俗,回歸儒學,不過他應該還是相信因果報應的。他曾講了這樣幾件離奇之事。
  • 常人中有「好人沒好報」這樣的說法,意思是有些人做了善事,卻沒有得到相應的善報,甚至還遭遇不好之事,因此感覺老天不公,甚至抱怨老天。殊不知天理衡量著一切,禍福早已註定,好人遇到的壞事,恰恰是老天在幫你消減之前的罪業,以讓你在消減完罪業後,來世得福報。清朝梁恭辰編撰的《勸戒錄》中記述了兩個耐人尋味的故事。
  • 清朝安徽商人汪某,在浙江一帶從事鹽業生意。他性格素來豪爽,雖每日與錢打交道,卻並無利慾之心。
  • 善有善報,自古不虛。據清朝梁恭辰的《勸戒錄》記載,浙江仁和縣(今杭州市)有一位汪先生,世代經營鹽業,家道殷實。
  • 人們常說善惡有報是天理,那麼如果心有所求的善舉,善報又如何呢?若僅是心生妒嫉的一念也會遭惡報嗎?這兩個故事耐人尋味。
  • 人間善惡報應的事,有的人信,有的人不信,因為直接的報應較少讓人親見。但是昭昭天理,總有時會向世人直些顯相,讓人不得不信,這也是上天挽救迷中人的一種方法吧!
  • 在中國古代,與律師相對應的叫「訟師」,其主要做的就是幫人代寫訴狀、謀劃訴訟等。除了訟師,古代還有一些文筆好,只替人家寫訴狀的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