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與真實生活的差距

近日反歧視亞裔風波有感

文:駱克仁

人氣 227

【大紀元2021年04月01日訊】

近日接連收到多位臺灣朋友提醒:「出門小心點,最近美國歧視亞裔很嚴重。」對於這樣的貼心問候,讓我不禁狐疑,難道是因為疫情導致自己太少出門,太久沒有與社會接觸了?還是現在主流媒體的新聞報導真的與普通人的現實生活差距這麼大?

3月16日,喬治亞州亞特蘭大地區三家按摩店爆發三起槍擊事件,導致8人身亡,其中6名是亞裔女性,警方當晚逮捕一名21歲男子,該案在華人群體中引發關注,華人在美國遭歧視的議題再次被媒體炒作。

一夕之間,華人在美國生活似乎不再安全,多起亞裔遭爆打的視頻在社群網站裡瘋傳。這些看起來非常可怕,但沒有確切時間、地點的模糊視頻到底有多少真實性?主流媒體報導,反亞裔的仇恨犯罪「激增」,但細細推敲,這些數據放在整個美國社會犯罪事件裡,其實並不突出。

我們不妨參考一下《紐約時報》在一篇文章中提供的數據,「紐約警察局接到的與亞裔美國人有關的仇恨犯罪案件數量,從前一年的3起躍升至2020年的28起。」這意味著大約是每30萬紐約人中,有1人對亞裔美國人犯下仇恨罪:約每3.6萬名生活在紐約的亞裔美國人中,有1人是遭歧視的受害者。

媒體以聳動的標題、以偏概全的方式引導了讀者的觀念,營造出美國社會反亞裔的氛圍,製造了不必要的族群對立。

「族裔差異」是一個無可避免、也無法迴避的問題,只要是不同族群的人生活在一起,就會出現明顯的差異,就連小小的臺灣島裡頭還會有本省、外省人之分,但這種族群差異,最忌上升成為對立與歧視,反而是應藉這種差異去求同存異,學會彼此尊重、互相欣賞。

美國社會裡有無族裔偏見、種族歧視?當然有,但絕對沒有媒體喧染得如此嚴重。更大多數人生活在美國,是享受不同民族帶來的多元文化,享受不同文化體系的特色與優點。美國號稱民族大熔爐,洛杉磯更是一個多族裔薈萃的大城市,在這可以品嚐到來自世界各國的地道料理,墨西哥塔可、日本壽司、法式甜點,你想要的美食應有盡有,各國移民帶來自己國家的文化與美食。

在大洛杉磯地區,每個族裔都有自己群聚的社區,如洛杉磯市裡有韓國城(K-Town)、小東京(Little Tokyo);聖蓋博谷(San Gabriel Valley)則是華人生活圈,非裔、墨裔或白人也都有自己習慣的活動範圍,雖不能說彼此融合成一個整體,但絕大多數不同族裔的人都是彼此尊重,同時欣賞彼此不同的文化。

洛杉磯華人小孩的生日派對上也會打「皮納塔」(Pinata),「皮納塔」是墨西哥人生日派對上的重頭戲,這種混凝紙漿製成的玩具,裡面會塞滿糖果。壽星需蒙住雙眼,手持棍棒上前打「皮納塔」,直至糖果傾瀉,然後分享給眾人一同慶生;中國新年時,大多數美國商場裡也會掛上應景的紅燈籠,甚至推出應景折扣、發紅包。

筆者旅居美國8年的生活經驗裡,很幸運的尚未因亞裔身分遭歧視或有特別待遇,反而是因來自不同文化體系,享受多元的文化交流,體驗新鮮事物。我詢問幾位來自不同背景的華裔友人,他們多半也驚訝此次「反亞裔歧視事件」被放大,甚至覺得某些抗議活動有點「莫名其妙」。

自1970年代就赴美打拼的臺裔商人說:「我們當然要反對歧視,但我真的沒有被歧視過,相反的遇到的西人都很友好,大家也都一起做生意。」50多年來,他在美國成家立業,第二、三代也都在美國落地生根,擁有不錯的工作與學歷。

這位美籍臺裔的老先生認為,亞裔長期被認為是「啞裔」,主要還是因為大多數亞洲人都是先求個人生活溫飽,很少會積極參與社區活動,也鮮少介入政治或公共事務,所以才會造成這種弱勢的形象。

老先生認為,亞裔要扭轉自己在美國社會的劣勢,首先要改變過去那種自掃門前雪的心態,要積極參與美國社區活動,行使自己參政的權利,去投票、去參選。華人為美國做出了很多傑出貢獻,例如貫穿美國東西的鐵路,就有許多早期華工的心血。他感慨:「這些才是我們都應該去宣傳、銘記的,而不是渲染遭暴力對待的個別事件。」

另一名來自大陸,在海外民運圈廿餘年的朋友則認為這次的「反歧視亞裔」可能有中共刻意的操控與哄抬。他說:「你不覺得新華社來報導這個事件就很能說明問題嗎?這是典型的妖魔化美國,同時製造敵人內部分裂。」

眾所周知,中共在海外扶植了許多商會、同鄉會,這些所謂的僑領、代表們會隨著中共的風向運動,他們除了收集海外反共活動,也會打擊香港、臺灣、西藏與法輪功在海外舉辦的各類活動。這類親共的爪牙,享受美國民主、法治生活,同時卻還要為中共搖旗吶喊、是非不分,這才讓人鄙視。◇

責任編輯:李欣

相關新聞
打擊反亞裔仇恨犯罪  紐約警局部署便衣警官
籲民冷靜保護自己 南加警長:仇恨犯罪未增加
南灣亞裔集會反仇恨 華人呼籲言論自由
【有冇搞錯】誰在運作亞裔抗議運動?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