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白白吃虧卻不爭辯 庾詵離世後往生佛國淨土

文/劉曉
庾詵去世的時候,全家人都聽到空中有人唱道:「上行先生已往生佛國淨土去了。」(fotolia)
font print 人氣: 2358
【字號】    
   標籤: tags: , ,

當本來屬於你的財產被別人明目張胆地說是他的財產,你會如何反應呢?憤怒?與其爭辯?報官?南北朝時期有位叫庾詵(shēn)的品行高潔之士的反應,很多人是絕對想不到的。

一天,庾詵乘船從田舍回家,船上裝了一百五十石米。當時有個人託他帶三十石米捎回家,他毫不猶豫就同意了。等到家後,委託人卻說:「你的米是三十石,我要你託載的是一百五十石。」庾詵聽後,默然不語,並且讓他恣意取走了一百五十石米。如此明明白白吃虧卻絲毫不動氣,他真的非同一般。

庾詵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呢?庾詵出生在新野(今屬河南),他小的時候就聰明伶俐,喜好讀書,經史百家無不了解;不僅如此,他對讖緯、占卜、射御、圍棋、算術、機巧之術都很精通。

才華出眾的庾詵性情恬淡、平易質樸,酷愛山林泉石等自然造化。他家占地十畝的宅院,山石池塘占了一半地方。他生活簡樸,常吃粗糲的飯食、穿舊的衣服,也不考慮如何置辦家產。

一次家裡失火,庾詵只顧著將幾竹筐的書安置在水池上,唯恐那些藏書被火波及。從中不難看出庾詵最在意的是什麼。不過,當庾詵的一個沒錢的鄰居被誣陷為盜賊並被治罪時,庾詵卻願意以自己的書作為抵押,籌措來兩萬錢,然後他讓自己的門生假裝是鄰居的親戚,代其賠償損失。鄰居獲免罪後,來向庾詵致謝。庾詵為了不讓他有負擔,說:「我同情天下所有無辜受罰的人,並沒有期望別人的感謝。」

庾詵乘船從田舍回家,船上裝了一百五十石米。當時有個人託他帶三十石米捎回家,他毫不猶豫就同意了。示意圖,圖為明 謝時臣《麥舟兼贈圖》局部。(公有領域)

梁朝開國皇帝梁武帝年少時就和庾詵有交情,平素十分欣賞他的才學。在他起兵後,任命庾詵為平西府記室參軍,但不想出仕的庾詵推辭了。後來湘東王來到荊州,任命庾詵為鎮西府記室參軍,他同樣不就。梁武帝當上皇帝後,又下詔任命他為黃門侍郎,然而庾詵卻依舊稱病不就。

到了晚年,庾詵一心向佛,他在自己的家中設立道場,每天都環繞佛像禮拜、懺悔,虔誠誦經,晝夜不輟。

一天晚上,他突然看見一位僧人,自稱「願公」,相貌舉止都與常人不同。他稱呼庾詵為「上行先生」,並送給他一束香,然後離去。

中大通四年(533年),庾詵在白天睡覺時突然驚醒,並對家人道:「願公又來了,我在世間不能久留了。」說罷就去世了,面色沒有任何變化,終年七十八歲。他去世的時候,全家人都聽到空中有人唱道:「上行先生已往生佛國淨土去了。」

梁武帝聽說後,下詔曰:「旌善表行,前王所敦。新野庾詵,荊山珠玉,江陵杞梓,靜侯南度,固有名德,獨貞苦節,孤芳素履。奄隨運往,惻愴於懷。宜諡貞節處士,以顯高烈。」

庾詵給後世留下了所撰的《帝曆》二十卷、《易林》二十卷等。他的兒子庾曼倩、孫子庾季才,學問、德行也都很好,有著美好的聲譽。這除了庾詵言傳身教的原因外,焉知不是行善積德的福報?

參考資料:《梁書》《南史》

責任編輯:李婧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人們都知道:董奉是太乙真人派來的使者,他與三國時的張仲景、華佗齊名,並稱漢代「建安三神醫」。
  • 凡人修仙如何能成?最大的祕訣是一個字!葫蘆裡面怎麼能住人,道家障眼法到底是怎麼回事?《未解之謎》
  • 望兒山也稱百望山,此山為太行山脈至華北平原最東端,主峰的海拔雖僅有210米但視野極為開闊,對北京城周邊的景致可一覽無遺。此地樹林茂盛、環境清幽,到了秋季可見遍山楓紅,如詩如畫的美景令人為之心曠神怡。關於此山的文字紀載最早可追溯至唐代的《長安夜話》,其內容說道:「百望山南阻西湖,北通燕平。背而去者,百里猶見其峰,故曰『百望』」。
  • 楊五郎又繼續說道:我已正式出家,除了討伐盜賊,護衛寺院與信眾外,不再過問戰陣之事,其實六弟先前早已多次來信,還派孟良與焦贊要請我下山,我都婉拒了,況且我這山上只有區區數百武僧,要如何對抗遼國五萬大軍呢?
  • 楊五郎延德是楊家將士中最富傳奇色彩的人物之一,他行軍布陣的能力在眾兄弟中最為突出,所以出戰時父親楊業都讓他擔任副帥職位。傳說他於金沙灘戰後於五台山出家當和尚,但仍組織武僧團護衛百姓抗擊遼軍,朝廷因此封他為大德禪師,然而他出家上山到領兵抗遼的過程卻流傳著這樣一段曲折連綿的故事.......
  • 當時北宋與遼國的邊境長達千里,除了這三關之地以外幾乎是平原無險可守,所以必須以有限的兵力守住重要的據點,才能力保中原文明免於外族的侵犯,據今人統計在這些地方與楊六郎有關的地名多達數十個,楊延昭在這些地方也留下了無數流傳千古的英雄故事。
  • 「藥王」孫思邈淡泊名利,仙風道骨,不慕仕途。他的學識和道行高深,「精識高道,深達攝生」,深懂得古今的修行攝生之道,相傳他活到141歲,外貌非常年輕,人們從他身上看到修道的神奇,尊敬他如洛下閎、安期先生之類的神仙。孫思邈有哪些神通呢?
  • 《春秋•昭公二十九年》和《左傳》中有同樣的記載,說秋天時,龍在絳地的郊外出現。史載中第一位「豢龍氏」是董父,是黃帝的後裔。在《九州要紀》中有提到:「董父喜歡龍,舜遣派他在陶丘豢龍,於是他成了豢龍氏祖先。」那麼豢龍氏職掌什麼工作呢?董父豢龍成功後,據傳他與龍一起升天!
  • 在日本京都博物館,珍藏著一座神異的木質僧人雕像,像高160厘米。最為神奇的是僧人面部從中間裂開,裡邊顯現的是觀音菩薩像。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 兩人說話間來到了一處巍峨雄偉的宮殿前,祖師說:「今天是天界一年一次盛會的日子,各路佛道神都會匯聚此地,你與我屏息遠離瞻仰,我會把他們在歷史上的名號告訴你,雖然那只是神降生人世的名字,回歸天界就不再用了,但是我告訴你,好讓你知道容易對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