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超祺:九一八事變

人氣 816

【大紀元2020年09月18日訊】

導言

「九一八事變」又稱「瀋陽事變」,日本人稱之「滿洲事變」,是指1931年9月18日在中國東北由「日本關東軍」和「中國國民革命軍東北邊防軍」爆發的一次軍事衝突和政治事件。

在1931年的前一些日子,日本關東軍炸毀自己修築的一條「南滿鐵路」,借詞說是中國國民革命軍東北邊防軍隊的所為,因此,日本關東軍於1931年9月18日入侵瀋陽,中國國民革命軍東北邊防軍隊為了息事寧人、避免衝突,因而沒有抵抗步步進逼的日本關東軍,最終,不足三個月,日本關東軍侵占了「東北三省」。

1932年3月1日,日本在東北三省建立了傀儡政權的「滿洲國」,捧溥儀為滿洲國的傀儡皇帝。中國歷史學家視包括日本侵華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為「八年抗戰」,但是,日本侵華實質上是從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開始,故此,亦有中國歷史學家視包括日本侵華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為中國對日本的「十四年抗戰」。

當年,日本擁有中國東北地區的南滿鐵路和鐵路沿線的駐軍權。為了擴大利益,日本政府主張建設鐵路支線。張學良極力主張有關鐵路等等事宜都應該歸中國國民政府管理,並掛上中國國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滿地紅旗,亦可以打破日本對東北三省尤其是南滿鐵路的壟斷,因而令日本不滿。

「八國聯軍之役」

在1900年6月10日至1901年9月7日的455天,意大利王國、美國、法國、奧大利-匈牙利帝國、日本帝國、德意志帝國、大英帝國、俄羅斯帝國等「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大清軍隊戰敗,迫使清廷與「八國聯軍」在內的十一個國家,於1901年9月7日簽訂《辛丑條約》,另外三個簽約的國家包括比利時、荷蘭和西班牙,《辛丑條約》的正式名稱為「Austria-Hungary,Belgium,France,Germany,GreatBritain,Italy,Japan,Netherland,Russia,Spain,UnitedStatesandChina—FinalProtocolfortheSettlementoftheDisturbancesof1900」(《中國與十一國關於賠償1900年解決動亂的最後協定》),清政府除了要支付巨額的賠款等等之外,還容許外國包括日本的軍隊進駐在北京以至山海關之間的華北地區,為「七七盧溝橋事變」埋下了危機。

「日俄戰爭」

1904年2月8日至1905年9月5日,日本帝國和俄羅斯帝國為了爭奪在中國東北的「朝鮮半島」和「滿洲地區」的勢力,而展開的一場爭奪戰爭,稱為「日俄戰爭」。在這場「日俄戰爭」中,俄羅斯帝國慘敗,雙方簽訂《朴次茅斯和約》,日本帝國取代俄羅斯帝國,奪得「朝鮮半島」和「滿洲地區」的控制權。

1905年,日本在華北、遼東半島等地區進行開發,以便在東北地區擴大勢力,由「日本關東軍」駐守,設立殖民地的日本官方機構「南滿鐵路公司」,逐漸取得當地的重要工商業的控制權,把東北地區作為入侵中國的基地。

中華民國成立

1908年,清朝的溥儀皇帝登位,改年號為宣統。

1911年10月10日,爆發「辛亥革命」,1912年2月12日,溥儀退位,清朝覆亡,「中華民國」成立。

「九一八事變」

1927年,日本制定「滿蒙政策」,將中國「東三省」和「內蒙地區」的「滿蒙地區」與中國本土分離,遭到國民政府的極力反對。

1929年3月1日,中國國民政府主張收回旅順、大連等租界與南滿鐵路,更激怒了日本。

1930年9月,中原爆發戰亂,張學良為了支持蔣中正的中央軍隊平息內亂,就率領他的主力軍隊返回北平,日本關東軍認為是一個機不可失的時候去奪取東北三省,況且,日本一直有意侵略中國,以奪取中國的龐大天然資源,於是,對發動侵華日趨積極。

1931年9月18日,日本軍隊以中國軍隊炸毀日本修築的「南滿鐵路」為藉口而侵佔瀋陽,歷史稱為「九一八事變」(又稱「滿洲事變」),「九一八事變」之後三個月,日本「關東軍」侵佔了中國東北全部地方,但是,日本受到世界列強的譴責,「關東軍」就在中國東北地區建立一個傀儡政權作為權宜之計,1932年3月1日成立「滿洲國」,3月9日,日本扶植「清朝末代皇帝」溥儀為國家元首,定都新京,即現今的長春市,年號「大同」,然後,日本與「滿洲國」簽訂《日滿議定書》,使日本「關東軍」能一直在「滿洲國」駐軍,說是「滿洲國」與日本帝國協約共同保衛「滿洲國」國土,而實情是日本「關東軍」已經佔據了遼寧、吉林和黑龍江三省,然後部署繼續向南擴張勢力。

「豐台事件」

1936年6月26日,「國民政府」的軍隊調至豐台駐防,駐軍行抵「豐台火車站」的時候,火車突然鳴笛,致使一匹軍馬受驚,衝進了日本軍營,一名國民士兵與值勤的日軍交涉,未果,還被日本士兵打傷,這是「第一次豐台事件」。8月31日,一名日本軍人闖入國軍駐豐台的軍營,與衛兵發生毆鬥而被刺殺,這是「第二次豐台事件」。日本「關東軍」以日本衛兵被國軍刺殺為藉口出兵豐台,10月6日,豐台失陷。日本「關東軍」佔領豐臺之後,已經控制了北平以東、以南和以北三面的地區,「盧溝橋」無形中就成為了北平對外的唯一要道。

「七七盧溝橋事變」

1937年7月7日晚上10時40分,日本駐軍在宛平縣「蘆溝橋」附近的荒地進行夜間軍事演習,他們向國軍聲稱在演習中聽到在「蘆溝河」畔的「龍王廟」方向響起了三發槍聲,之後發現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城」搜查,國軍認為時值夜深人靜,這些舉措恐怕會引起當地居民不安而加以婉拒,建議在天亮之後,日軍才派代表入城調查,但是,日軍堅持立即派兵入城調查,雙方未能達成協議,在僵持之際,報稱失蹤的日兵突然歸隊,日方仍然堅持派兵入城了解情況;至第二天7月8日凌晨3時25分,日軍宣稱「龍王廟」方向又傳來3發槍聲,認為是國軍對日方進行的攻擊,於是在4時20分下達攻戰命令,當時,日軍意圖從「盧溝橋」攻入「宛平城」,國軍奮起抵抗;翌日清晨5時30分,日方仍然堅持入城搜查,中方仍然不答允,日軍突然開炮攻轟「宛平城」,掀起了「侵華」的第一炮,國軍堅守陣地,奮起還抗,雙方展開攻防戰,雙方各有傷亡,戰鬥持續2個小時之後,日軍仍然未能攻破國軍的防線,戰事開始沉靜下來;上午9點30分,中方提出休戰,雙方僵持不下;上午11時,零零星星的戰鬥此起彼落。歷史學家認為日軍托詞攻打中國,這件事件就是引發「八年抗日戰爭」之「七七盧溝橋事變」。

7月8日,「國民政府」蔣介石下令:「宛平城應固守勿退。」

7月11日,「國民政府」對「七七盧溝橋事變」下達三點指示:一、不准接受任何不合理的停戰條件;二、軍隊要堅決守城,不許後退一步;三、必要時準備犧牲。

7月12日,日軍速速增加援兵,在天津集結飛機200餘架。

7月13日,蔣介石下令國軍要「全力抗戰,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同時,蔣介石派兵北上華北應戰。日軍多次攻宛平城都被國軍擊退。

7月16日,日本內閣議決增加軍費,而且積極備戰。日軍在北平、天津地區已經集結兵力超過10萬,飛機超過100架,並在豐台修築飛機場。

7月23日,日軍多次進攻「宛平城」亦都被國軍擊退。日軍再在北平、天津地區集結兵力超過16萬,準備全面入侵中國。

7月30日,日軍從東面、北面、南面攻城,國軍奮勇抵抗,死傷慘重,最終不敵,北平、天津終告淪陷。

7月31日,蔣介石發布《告抗戰全軍將士書》,表達「和平既然絕望,只有抗戰到底」,決心全力抗日,勉勵全體軍民「驅逐日寇、復興民族」。

日本野心

日本之所以於1931年9月18日在瀋陽借意發動「侵華戰爭」,因為:一、中國「國民黨」採取了「容共聯俄」政策,一旦成功,對日本的擴張必然帶來阻力;二、趁中國「國民政府」的國力尚未坐大,必須及早予以攻擊;三、日本政府估計日本的國力不斷增強、日軍的軍力不斷增大,在中國的駐軍人數不斷增加,有能力侵佔中國以至東南亞地區;四、日本估計各個列強已在中國佔盡利益,不會向中國伸出援手,也不會將敵對的矛頭指向日本。

從樂曲中反思

我每一次選取的樂曲都會圍繞一個主題,希望藉著這些選曲讓讀者朋友了解有關的哲理或者文化。本文就試圖從選曲中去了解當年抗日的思潮和人心的背向。

劉家昌作曲、作詞、費玉清主唱《中華民國頌》

《中華民國頌》歌詞的內容其實是歌頌中華民族。歌詞的開頭是歌頌中國河山的壯麗:「青海的草原,一眼看不完;喜瑪拉雅山,峰峰相連到天邊。」歌詞接著道出了中華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古聖和先賢,在這裡建家園,風吹雨打中,聳立五千年。」第三部分講出了作為中華兒女不屈不撓的精神:「經得起考驗,只要黃河、長江的水不斷,千秋萬世,直到永遠!」

陳耀川作曲、李安修填詞、劉德華主唱《中國人》

歌詞的前部分講出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的苦難:「五千年的風和雨,八千里山川河嶽,一樣的淚,一樣的痛,曾經的苦難,我們留在心中。」歌詞的後部分講出了中華兒女團結的民族精神:「黃色的臉、黑色的眼,一樣的血,一樣的種,未來還有夢,我們一起開拓,手牽著手,不分你我,昂首向前走,讓世界知道我們都是中國人。」

劉家昌作曲和填詞、鳳飛飛主唱《我是中國人》

歌詞講出了:「儒家的傳統思想,帶領我們的腳步」。儒家的中心思想是「仁」,「仁者愛人」,就要著重人的仁、義、禮、智、信等品德修養。中國人秉承的是儒家的傳統思想,而不是「馬列毛主義」,切勿沾染到「共產黨」鬥爭、殘殺、戰天鬥地、中國人鬥中國人的文化啦!

歌詞又講出:「八年艱苦的奮鬥證實我堅毅的民族!忍無可忍的時候,我會挺身而出;同胞受苦,河山待復,我會牢牢記住;我不管生在哪裡,我是中國人!不論死在何處,誓做中國魂!」當年的革命義士、抗日英雄做到了!今天的我們身為中國人又何去何從呢?走向自由、民主,抑或強權、專制、獨裁呢?

張寒暉作曲《松花江上》

東北是中國的領土,是東北人民的家,是東北人民的根。「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裡有森林煤礦,還有那滿山遍野的大豆高粱,那裡有我的同胞,還有那衰老的爹娘。」「九一八事變」之後,日本人佔領了東北,東北的人民紛紛南下,逃離家園。歌曲急轉直下,帶出一片愁雲慘霧,最終以哀而不傷、悲憤的情懷結束。「九一八!從那個悲慘的時候,脫離了我的家鄉,拋棄那無盡的寶藏,流浪!整日價在關內,流浪!哪年?哪月?才能夠回到我那可愛的故鄉?爹娘啊!什麼時候,才能歡聚一堂?。」

黃自1935年作曲、鐘石根填詞、閻荷婷主唱電影《天倫》主題曲《天倫歌》

電影《天倫》講述日本侵佔了東北各省,並且準備揮軍南下的歷史時刻,歌詞提到:「人皆有父,人皆有母,翳我獨無,小鳥歸去已無巢,兒欲歸去已無舟,何處覓源頭?莫道兒是被棄的羔羊,莫道兒已哭斷了肝腸,人世的慘痛,豈僅是失了爹娘,奮起吧!孤兒。驚醒吧!迷途的羔羊。」歌詞第二段勸喻中國人:「收拾起痛苦的呻吟,獻出你赤子的心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收拾起痛苦的呻吟,獻出你赤子的心情,服務犧牲,捨己為人無薄厚。」以達到「大同博愛,共享天倫」。反映出中國人仁德、仁愛的深厚文化。

1937年「七七事變」後劉雪庵作曲、潘孑農填詞《長城謠》

歌詞的開頭提到家鄉的美好:「萬裡長城萬裡長,長城外面是故鄉,高梁肥,大豆香,遍地黃金少災殃。」歌曲繼而講出日本侵華的慘情:「自從大亂平地起,姦淫擄掠苦難當,苦難當,奔他方,骨肉流散父母喪。」歌曲末段激勵人民要英勇抗日:「沒齒難忘仇和恨,日夜只想回故鄉,大家拚命打回去,那怕惡寇逞豪強,全國的同胞心一樣。」

顧嘉煇作曲、黃霑填詞、徐小鳳主唱《勇敢的中國人》

在日本侵華時期、在中國共產黨統治之下,「錦繡故鄉色變」,「嬌美翠湖含恨」,「誓要將我苦難化為悲憤,做個勇敢中國人,熱血決拋抵抗敵人,熱血灌醒中國魂。」要做中國人,就要做一個真正的中國人,一個勇於承傳中國傳統文化的中國人,要勇於排斥只看金錢、利益、權勢和鬥爭的共產黨文化,「我萬眾一心,哪懼怕艱辛,衝開黑暗。」

岳飛作詞、莊學忠主唱《滿江紅》

「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生命智慧

本文的生命智慧就是:「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

這兩句詩出自唐太宗李世民《贈蕭瑀》的詩作,全首詩是這樣子的︰「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勇夫安識義,智者必懷仁。」這首詩的意譯是這樣的:「在巨風之下而不倒,才能夠顯得草的強勁,在國家危難的時候仍然忠心為國,才能夠看得出誰是忠誠的臣子;勇者不懼,才能明白忠義的真理,智者必定心存仁厚,然後又能夠實踐出來。」三國的關羽守城至一兵一卒,北宋的岳飛精忠報國,都是真正的忠義之士。「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這兩句詩比喻只有經得起嚴峻的考驗,才能夠攀比出誰真正的堅強、真正的忠義、仁厚。

責任編輯:朱穎

相關新聞
【歷史今日】盧溝橋事變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
【史海】九一八事變 日本發動侵華戰爭
文武:民國歸來
文武:民國歸來 人氣 1086
王友群:面對「八國聯軍」清軍為何兵敗如山倒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