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麗:還記得03年的薩斯嗎?那你知道當年薩斯肆虐的時候,有個360多年前的明朝藥方治好很多人嗎?這個方子現在還能不能用呢?我們上集請來了一位紐約的專業中醫師,也是我的好朋友馮醫生,歡迎歡迎!
聽新聞:
(聽更多新聞請至「聽紀元」平台)
馮醫生:愛麗你好,大家好,又見面了!
愛麗:今天我們還是請馮醫生,來幫我們梳理一下各種中醫治療瘟疫的功效和原理,她會提供給大家一些專門治療本次瘟疫的藥方,全都是保命的絕招,那咱們就開始吧!

一、針灸
愛麗:那中醫的治療手法裡最先要提到的就是針灸,我以前一直以為針灸是單指扎針,其實針灸是針刺和艾灸的合稱。藥王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中寫道,針刺和艾灸同樣重要,只做其中一項都不是良醫,只開藥方而不做針灸同樣不是良醫。所以,《經》寫道:湯藥從體內治病,而針灸從體外治病,讓病無處可逃。
《備急千金要方》第二十九 針灸上
「若針而不灸,灸而不針,皆非良醫也。針灸而藥,藥不針灸,亦非良醫也。
故《經》曰︰湯藥攻其內,針灸攻其外,則病無所逃矣。方知針灸之功,過半於湯藥矣。」
《備急千金要方》中還寫道「凡人吳蜀地遊宦,體上常須三兩處灸之,勿令瘡暫瘥,則瘴癘溫瘧毒氣不能著人也,故吳蜀多行灸法。」人們去吳蜀地的時候時常在身上兩三處艾灸,就可以預防被瘴癘溫瘧的毒氣感染。
那馮醫生你推薦我們人體上的哪些穴位做針刺和艾灸的治療呢?
艾灸法
馮醫生:艾灸,我們會選在人體背上的膀胱經,膀胱經上有幾個很重要的穴位,能夠提高人的免疫力。像肺俞穴、風門穴、大杼穴,都在我們背的上半部分,那幾個穴位我們會做艾灸。
對於身體平時氣血比較弱、比較怕冷的人,除了背上的整條背俞穴我們會做艾灸之外,還有在身體前面、肚子,像我們的肚臍叫神闕穴,然後關元穴、氣海穴這樣的地方,我們都會做艾灸。這樣子主要是提高身體免疫力,讓體內的腸胃、脾胃方面,保持它的溫暖,就能夠有效地抵禦病毒的侵襲。
針灸法
馮醫生:針灸方面我們會選一些補氣補血的穴位,像足三里穴、手三里穴、脾經的三陰交穴,還有百會穴也是會做的。
這是講到預防方面,如果是治療方面呢?已經有咳嗽、喉嚨痛,甚至有發燒的時候,光是剛才這種補氣血的就不夠了,像在曲池穴、列缺穴、內關穴、外關穴,都會再做一些治療。特別是在風池穴,就是我們耳朵後面的風池的穴位,還有大椎穴、曲池穴,這些地方它是可以清熱解毒的。然後在豐隆穴和陽陵泉穴,這種可以祛濕熱的穴位都可以下針。

放血法
愛麗:除了用針直接刺激人的穴位之外,《松峰說疫》裡還舉出了用針尖斜插入皮膚後向上一挑,然後擠出毒血的這種放血療法。
《松峰說疫》
「針法有二,用針直入肉中曰刺。將針尖斜入皮膚向上一撥,隨以手攝出惡血曰挑。」
那放血的原理是什麼呢?
馮醫生:中醫的放血療法最早的文字記載於《黃帝內經》,比如他說「刺絡者,刺小絡之血脈也」,還有講到「菀陳則除之者,出惡血也」。金元時期,在張子和的《儒門事親》裡面,有關針灸方面的醫案,幾乎全是針刺放血而取得的效果。他當時認為針刺放血是攻邪的捷徑。放出少量血液,可以外泄內蘊之熱毒,就是把身體裡面的熱毒,通過放血的方式把熱放出去,這樣從而達到治療的效果。它本身是有消腫止痛、祛風止癢,還有開竅、泄熱、鎮吐、止瀉、以及通經活絡的功效。
愛麗:好多好處喔!
馮醫生:所以聽起來還蠻不錯的,但是我們要知道,以前人所說的放血,就是像你說的,挑然後擠出幾滴而已,不是大量的放血。因為以前在歐洲流行瘟疫病的時候,他們是有大量放血的做法。甚至,我不知道你有沒有聽說,華盛頓當時最後他之所以去世了……
愛麗:也是放太多血了?
馮醫生:對,放了百分之六十的血。
愛麗:那人就直接血流而死。
馮醫生:是,所以它這個還是不一樣。我個人認為用到放血的方式,一般是要你的身體,就個人體質是比較強壯;身體氣血是比較充盈的。只出現了一些熱症,還有出現了像這種疫病發生,而你的體質有足夠的抵抗力時,那麼通過放血能夠幫助身體做到一個調整的作用。如果說身體本身氣血不足,已經屬於虛寒狀況了,那我覺得這種方法是要慎重考慮的,我是不主張的。
二、刮痧
愛麗:《松峰說疫》裡還有用刮痧排毒的介紹,那刮痧我們都聽說過。他說刮痧的器具可以用貝殼、用瓷碗、用銅錢,然後刮的時候可以蘸清水、鹽水,或者香油都可以。那刮痧的話有什麼需要注意的事項嗎?
馮醫生:剛才說到的這種做法都還是很安全的,只是在刮完痧之後,我們注意第一要多喝水,再一個在五個小時到八個小時之內,我們不建議洗澡,因為刮完痧之後……
愛麗:皮膚很嬌嫩。
馮醫生:對,等於很多毛孔都打開了,這時如果去沖冷水特別是洗澡時他又遇風,那等於你這個門還沒有關上,這個風又進去了,好不容易把裡面東西刮出來,又讓它又放進去了。所以,我都會跟每一個要做刮痧的病人提醒,做完第一,要趕快喝水喔!補充身體的水分。第二,五到八個小時不要洗澡。
三、汗、吐、下

愛麗:我們剛才提到的這些都還是屬於在體外用外力來驅毒,《松峰說疫》裡還總結了三個讓人體自身來排毒的方法。
清代名醫劉奎寫道,自古就有發汗、催吐、和排便三個方法來治療瘟疫,其中發汗是最有效的,催吐雖然有效果,也只有發了汗才能完全好,而排便是無法發汗的時候才會用到,在治療傷寒和瘟疫的方面,發汗的功勞都很大。
《松峰說疫》
「古有汗吐下三法,而汗居其首者,以邪之中人,非汗莫解也。吐雖有散意,尚待汗以成厥功。下之有急時,因難汗而始用。此是不論傷寒、瘟疫,而汗之之功,為甚巨矣。」
愛麗:我們以前有提到《元史》裡記載了德州的齊河發生過大瘟疫,有個人因為吃瓜發了汗而痊癒。我其實一直以為瓜類都是屬於寒涼性的食物,那為什麼他吃瓜會發汗呢?
馮醫生:這個問題問得很好啊!我們剛才說的這個「汗和下」,是屬於中醫八法中的其中三法「汗、和、下、吐、溫、清、消、補」。這個人之所以吃了瓜後能夠治癒,不是因為他發汗了,而是吃了瓜他吐出來了。他能夠把東西給吐出來,我覺得這個可能性是更大的。關於這個吃瓜能夠湧吐的說法,其實在《傷寒論》裡面有一個有名的方子叫做「瓜蒂散」。
《傷寒論》瓜蒂散方
瓜蒂一分(熬黃) 赤小豆一分
上二味,各別搗篩,為散已,合治之,取一錢匕;
以香豉一合,用熱湯七合,煮作稀糜,去滓;
取汁合散,溫,頓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
他的做法就是甜瓜蒂先炒黃了之後,再和赤小豆一起。兩味藥分別把它搗碎、過篩,然後每天每次就吃三克。喝了,很多人很快就吐了。所以,你說的是對的,這個瓜本身它是寒涼的,用它來做吐法的時候,我們都要先把它炒黃了,之後它的寒性就去掉了,但是瓜蒂本身它是能夠有湧吐的一個作用。
愛麗:在《松峰說疫》裡說,得了瘟疫不論多少天,忽然大吐一場是好兆頭,說明快要發汗了,發了汗就好了。
《松峰說疫》湧吐
「吐法近今多不講,而抑知實有奇效也。吳又可止言邪在胸膈,欲吐不吐者方用此方,而抑知瘟疫不論日數,忽得大吐,甚是吉兆,將欲汗解也。」
那如果本身不發汗的患者,也有一個辦法,就是可以用藥浴的辦法來催汗。比如《備急千金要方》和《松峰說疫》裡都引用了煮桃枝發汗的方法。
《備急千金要方》第九 辟溫第二
「又方 凡時行疫癘,常以月望日,細銼東引桃枝,煮湯浴之。」
《松峰說疫》
「桃枝浴法治瘟疫初感,發熱惡寒、無汗者。取東南桃枝煎湯,趁熱浴之。發汗散治一切瘟疫傷寒。」
然後,《松峰說疫》裡還有用草藥煎水沐浴三次,汗出臭者無病的記載。
《松峰說疫·卷之五·諸方·避瘟方》
「於穀雨以後,用川芎、蒼朮、白芷、藁本、零陵香各等分,煎水沐浴三次,以泄其汗,汗出臭者無病。」
那其實很多醫書中的藥方最後要達到的效果都是發汗,對不對?
馮醫師:我們講有幾層,發汗是走表層,從太陽經那一層,毛孔打開了,然後把邪氣驅出去了。但如果它已經進到身體了怎麼辦呢?已經進了身體在脾胃的時候,就把它吐出來,所以用這種湧吐的辦法,也是非常有效、又非常直接的辦法。可是,如果它已經消化吸收進去了,然後熱都已經積在裡面了,那怎麼辦呢?這個時候我們就用泄的方法,就叫做「下法」。我們一會兒要介紹的一個治療中症的方子裡面就會用到大黃,它本身就是有一個泄下的作用,屬於「汗下吐」之中的一個「下法」。
愛麗:所以,不管是汗、吐、還是下,都是以把毒素排出身體外為目地的。
如果你是第一次看我的視頻的話,別忘記訂閱我的頻道,還有打開小鈴鐺接收通知。我希望可以藉由華夏衣冠之美,呈現給大家中國傳統文化的真正精髓。那咱們繼續來看看還有哪些治療瘟疫的妙招?
四、藥方

愛麗:最後是我們大家最熟悉的中藥藥方,古代醫書中治療瘟疫的藥方多得不得了。
達原飲
檳榔(二錢) 濃朴(一錢) 草果仁(五分)
知母(一錢) 芍藥(一錢) 黃芩(一錢) 甘草(五分)
上用水二鍾,煎八分,午後溫服。
像我們最開始講到的治療非典SARS的藥方,這個藥方名字叫「達原飲」,這個是明代的吳又可在《瘟疫論》裡獨創的藥方。「達原飲」當時在SARS的臨床治療中是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在現在這個瘟疫,這個新冠肺炎的情況下,我們還能不能用這個方子呢?
馮醫生:這個方子其實也是可以用的。只是,它能適用的人群比例就比SARS的時候要少很多。我們看看這個方子的成分來講一下為什麼。它一共是七種成分,檳榔、草果仁,然後有白芍或者芍藥,甘草、黃芩、知母和厚朴,或者叫做濃朴。這幾個搭配一般是用於病在少陽,所謂病在少陽就是人的疾病,它會有六層。
在漢朝的時候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裡就有提到了人的身體,這個病的表現,它是有個六經辨證的。直接就提到了人的免疫力它是有六層的,外邪包括病毒、病菌進到身體來,是要經過六層,那麼六層是指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是指這六條經脈。
中醫描述就是說它是一個由表入裡,正氣漸漸衰弱的一個過程,就是人的抵抗力在抵抗,然後打不過就往後退一層,再沒打過再後退一層,最後可能就是要保住心臟,保住你最裡面的臟器,所以它是這麼一個六層的表現。如果是病在少陽的時候,用「達原飲」的效果就特別好。
這一次的冠狀病毒的性質,它是非常快穿越了第一層、第二層、第三層,然後就穿越了太陽、陽明和少陽,很快就直接到了太陰這一層。
愛麗:就是已經到了內臟了。
馮醫生:對,太陰這一層就是到了人的肺和脾這一層,所以我們在臨床上看到很多,他還剛剛開始咳嗽,咳嗽了兩天,發燒溫度也不是太高,但他很快就發現有呼吸困難了。所以尤其是年紀大的、抵抗力弱的,它很快。這一次的病毒特性很快穿越了頭三層,直接進到了太陰層,所以他出現這種肺和脾胃不正常的狀況,非常的快速。
愛麗:所以,就用不上它(達原飲)了。
馮醫生:對,所以使用的人群就非常少了。那麼我們有沒有一個像「達原飲」一樣的方子,它是可以真正幫到病人,在出現輕症和中症的時候,能夠自我調養的一個中藥呢?

坤德中醫養生軒,我們非常的榮幸請到一位非常好的老中醫——馮老醫生,在這裡幫我們坐鎮,他原來是在廣州的一個中醫藥廠,是專門做中成藥的一個研究院的院長,他在2003年SARS的時,因為他是廣東人,他就帶領他們的團隊,在廣東進行抗疫,抗SARS疫情。
愛麗:他在當年就已經有在……
馮醫生:親身在那裡去運作了。所以當時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績,他現在已經移民到美國,在紐約住在法拉盛。
愛麗:哇,太幸運了!
馮醫生:所以,我們非常幸運能夠請到他。他幫我們開發了兩個方子。一個是治療輕症的,一個是治療中症。那麼我就先介紹一下這個治療輕症的方子,叫做「蘇杏金花清感飲」,一共有11個成分。

輕症藥方
蘇杏金花清感飲
成分:
金銀花15 紫蘇10 杏仁10
石膏20 黃芩15 浙貝母15 知母10
牛蒡子10 青蒿10 薄荷5 甘草5
那麼石膏我們在熬製的時候要先下,先下先熬半個小時,再把其它的成分加進去。
剛剛(上集預防篇)我們有介紹過薄荷和紫蘇葉,它們基本是擋在第一層,第一層太陽經的時候,疏風解表、風寒和風熱,這兩個它會cover到。到它(病邪)再往下走,走到陽明那一層,人就會壯熱;非常熱、會口渴,甚至會便祕,拉不出來的時候,那個時後是屬於第二層陽明。我們就有這個石膏,祛這種壯熱效果是非常好的,同時有金銀花,也是一個祛病毒、祛熱的一個很好的成分。然後到了第三層,就是少陽那一層了,就是剛剛「達原飲」的那個意思。
你看我們有用到黃芩,黃芩、青蒿都是能夠清少陽的熱。再來是牛蒡子,祛咽喉疼痛的一個輔助,也是有點清熱的作用。浙貝母就是到第四層,如果說人有痰,有痰濕,那麼用浙貝母是可以祛痰的。知母可以養陰,甘草是一個中合所有的藥,本身也有一個解毒的作用。
愛麗:那這個治療輕症的方子,一般要自己在家煮的話,有什麼注意事項,然後大概是多長時間喝一次呢?
馮醫生:熬製這個方子,因為它是以解表的藥為主的,熬的時間不要太長。一般開了大火之後,關中火,熬半個小時就夠了。但是其中幾個成分就要注意,一個是我剛剛說的石膏,它是需要先熬的。它要熬了足夠的時間,藥效才會更加顯著,熬了半小時後,把其它的成分,除了薄荷和紫蘇以外,其它的成分都加進去熬半個小時。最後十分鐘再把薄荷和紫蘇加進去。因為你剛才也喝到薄荷它的味道是非常清涼的。
愛麗:對!
馮醫生:如果是熬久了,這種精油就散發掉了,它的作用就沒有那麼顯著了。一般來說我們這個藥是一天喝兩次,熬藥一般是說三碗水熬成一碗水,然後把水倒出來之後,再加上三碗水,再熬成一碗水。要把兩次熬出的水和到一起,然後再分兩次服。這樣的話早晚喝的是一樣的,不然的話早上喝的是濃縮版,下午那個就比較淡了。不管是這個藥,所有的中藥都是。它是熬兩次之後,就要翻渣,兩次之後再把它混到一起,然後分兩次或分三次服都可以。
愛麗:好。

中症藥方
蘇杏連花清瘟飲
成分:
杏仁10 紫蘇10 連翹10 金銀花15
石膏20 板藍根20 貫眾10 魚腥草20
藿香10 紅景天15 大黃5 薄荷5 甘草5
馮醫生:這個中症方子名字叫做「蘇杏連花清瘟飲」,對大多數有感染過的,或者說懷疑感染的人,他們都會比較熟悉這個「連花清瘟飲」。這裡採取的是不用麻黃,我們用紫蘇,裡面成分一共有十三種,比這個多了兩種。跟第一種輕症的(藥方)都有紫蘇、薄荷、金銀花、石膏、杏仁,還有甘草,這幾樣我們都是有的。所以,還是對於輕症時候病毒進來的途徑,都有祛趕這個病毒的作用。但是,它另外多了一個大黃,大黃是我們在做香囊的時候,也會用到的。它是祛這個濁氣的,所以在這裡是起到一個清熱,和加一點泄下的作用。另外有貫眾和板藍根,這兩個都是對於清熱解毒效果都非常好。再來就是紅景天,也是對於提高抵抗力有非常大的幫助。這裡面還有一個叫做魚腥草,它對於病人已經有呼吸困難,或者是感覺到肺裡面有積液時,它會幫助排膿,特別是肺裡面的膿,它的作用是非常強的。
我們除了第一、第二、第三層的藥之外,當這個病邪進到第四層太陰的時候,造成的一些症狀,我們這個藥都能夠去幫助、去祛除它。一個是魚腥草起到很好的作用,再有一個是我們還用到了藿香,它也是進到第四層中幫助脾胃的,我們平時也有喝藿香正氣散嘛。
愛麗:嗯,有聽過。
馮醫生:腸胃裡面有濕氣的時候,胃口會不好,還會拉肚子,喝藿香正氣散就能夠解除這個症狀。也是用它的芳香化濕的作用,可以把在腸胃裡面的濕氣,跟這個病毒有關的,把它的濕氣給祛除了,所以到第四層它也能夠照顧到。
這個(中症方)也跟這個(輕症方)類似。一般來說礦物質類,石膏、龍骨、牡蠣,都是需要先熬,熬了之後,礦物質裡面的有效成分,就能更好地稀釋出來。
愛麗:嗯,那剩下的話,就是其它除了紫蘇葉和薄荷葉之外,再熬半個小時,最後十分鐘加紫蘇和薄荷。
馮醫生:沒錯!
愛麗:好,那這個服用方法也是一天兩服嗎?
馮醫生:一天兩服,一般來說我們都是早晚各一服。但是,喝的時候我們需要跟病人要有一個非常緊密的互動,要了解到他在喝了之後身體的反應怎麼樣。特別是當出現呼吸困難,我們要警惕他是會轉成重症。喝這個方子是希望他的中症會轉成輕症。在喝藥之後,如果他有改善,你就知道他已經在往輕症上面走了。當然如果說他呼吸困難的問題變得更嚴重的話,那麼最好馬上打911。
孫思邈
愛麗:咱們上一集列舉了很多預防瘟疫的手法,這一集又加上了很多治療瘟疫的辦法,擁有了這麼多先進的預防和治療的手段,人就能沒病嗎?藥王孫思邈是這樣看的,他說一個人的德行好,就算是不吃藥,也可以長壽;反之德行不足的話,就算是喝了仙丹妙藥,也不能延年益壽。
《備急千金要方》
「百行周備,雖絕藥餌,足以遐年;德行不足,縱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壽。」
愛麗:大家可能知道孫思邈還是個治療傳染病、麻風病的專家,他曾經親自治療600個麻風病人,最後也沒被傳染。《太平廣記》裡記載了孫思邈和唐朝詩人盧照鄰的這麼一段對話,或者可以解釋,他為什麼沒被傳染:
《太平廣記》卷第二百一十八 醫一 宋·李昉
照鄰又問:「養性之道,其要何也。」
思邈曰:
《經》曰:「人不畏威,天威至矣。」
是故太上畏道,其次畏天,其次畏物,其次畏人,其次畏身。能知此者,水行蛟龍不能害,陸行虎兕不能傷。五兵不能及,疫癘不能染。讒賊不能謗,毒螫不加害。知此則人事畢矣。
(翻譯成白話就是,)盧照鄰問道:「養性的道理,最重要的是什麽呢?」
孫思邈回答說:
「《經》寫道:人不畏懼災禍,天就要降災難給你。
「因此,最重要的是畏道,然後是畏天,其次是畏物,然後是畏人,最後是畏你自身。
能懂得這些道理的人,在水中航船,蛟龍不能害你,在路上行走,老虎、犀牛等猛獸不會傷你;各種兵器也碰不到你;各種瘟疫、疾病也傳染不上你;愛說別人壞話的人也毀謗不了你;有毒的蟲子也螫不到你。那了解這個道理的人,人世間的一切事情就全明白了。」
作為一名醫生,孫思邈是盡全力的救治病人,但他說的這些道理又似乎超越了醫術。關於瘟疫的成因,徹底杜絕被傳染的方法,或許你可以在我的上上一集裡,也就是瘟疫退散這一集裡找到答案。
愛麗:謝謝馮醫生,今天又來給我們介紹了這麼多有用的招式來治療現在這個瘟疫。
馮醫生:謝謝愛麗的再次邀請,也非常高興有機會再次跟大家分享這些知識。如果你有什麼問題,請不要猶豫,隨時可以給我打電話,那我們現在診所都是一個星期七天開門的,歡迎大家隨時打電話,我們願意隨時提供幫助。
愛麗:沒錯,身在北美的朋友們,可以致電馮醫生的坤德中醫養生軒,預約今天提到過的針灸、刮痧、中藥處方等治療方法。我會把鏈接和聯絡方式放在下面的信息欄,還沒有看過上一集預防瘟疫方法的朋友們,我也會把鏈接放在下面。
如果今天的視頻對你有用的話,請幫我把它分享出去,讓更多人可以看到、學到,然後趕緊用起來。別忘記訂閱我的頻道,我會繼續做更多有關中華傳統文化和普世價值的視頻,那咱們下次再見啦!
▼ 相關影片
責任編輯: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