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0年06月12日訊】(大紀元記者張玉潔綜合報導)種種跡象顯示,中共可能已經重回舉債投資基建工程的老路。中共這種刺激經濟的模式早已為人詬病,是一種不顧民生、美化GDP的維穩做法。今年中共在增加基建投資的同時,對基建相關企業進行債務化解,恐導致銀行業風險上升。
英國《金融時報》6月11日引述分析表示,中共正在重走2008年投資基建的老路,依靠舉債搞經濟。有兩個數據與當時出現雷同趨勢——地方政府舉債規模和鋼鐵產量正在上升。
據《內幕》雜誌披露,2008年中共投資基建的4萬億資金背後是地方債和企業債風險,並伴隨著政府管理效率的低下和腐敗;目的是GDP數字,利益集團大撈好處,而不顧老百姓死活。
6月11日消息,目前中共國家鐵路集團(簡稱國鐵集團)正在持續增加投資。比如,今年以來兩次追加廣鐵集團的投資,從今年初的715億元(人民幣,下同)增加至795.18億元,下半年還會增加。這筆投資將主要用於大灣區及周邊地區。
此前,上海鐵路局曾發布消息,全年投資將從850億元增加至900億元以上。上海鐵路局主要面向長江三角洲地區。
中共「鐵公基」企業債務化解 銀行風險顯現
中共病毒(武漢肺炎)疫情爆發至今,大陸多省市已經出台或正在計劃「債務化解方案」,主要針對省級交通投資有限公司的巨額債務,涉及省份包括山西、吉林、青海、內蒙古、貴州、湖北、甘肅等。
比如5月25日,9家金融機構與湖北省交通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簽訂協議,將該公司22條高速公路的存量債務貸款年限從10年延長到25年以上,貸款利率全部下調至基準利率以下。這些貸款規模高達1200億元。
同一天,16家主要銀行與甘肅省公航旅集團簽訂協議,將集團收費公路債務的還款期限統一延長至30年,利率調低,平均每年還本支出下降約200億元,利息支出下降15億左右。
台灣金融研訓院副研究員陳鴻達6月12日在《自由時報》屬下的自由評論網發表文章表示,甘肅省公航旅集團就是近來為人所詬病的「鐵公基」投資,效益差且尾大不掉。
陳鴻達表示,中共令金融機構支持企業,但發生了很多上述那種誇張的案例。
今年大陸銀行業出現一種矛盾情況——上市銀行財報顯示淨利潤增加,但股價持續下跌,這只能說明市場不相信銀行的財報數據。
A股36家銀行中,截至3月末有24家破淨(股價跌破淨資產值),5月末增加到32家,很多銀行展開護盤計畫,要求大股東增加持股,或減少董監報酬。但上市銀行財報卻顯示淨利潤同比增加237億元。
陳鴻達表示,銀行財報這樣過度美化,恐將陷入危如累卵的困境,日後累積的風險將更難以承擔。
責任編輯:周儀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