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瑞典到挪威六百公里徒步回家的故事

北歐聖奧拉夫朝聖之路(下)

作者:李清玉
font print 人氣: 127
【字號】    
   標籤: tags: , , ,

行前準備

我喜歡旅行,用那種和一般人不太一樣、有點深度和生活況味的旅行方式。

四十歲那年,我送自己的禮物是一個人去古巴玩三個星期,行前我買了一本西班牙語的學習教材,把多年前學過的西語複習起來,一邊安排行程,一邊讀一些關於當地文化和社會的書籍或文章,旅行其實從行前準備就開始了。

我計畫在六月底出發朝聖。

聖誕節放假期間,我開始看官網上的相關資料,大致把行程和其他朝聖者的經驗看了一下,心裡有個底。一月除了全職的工作之外,我有好幾個自己的大小項目要完成,忙到人仰馬翻。二月中差不多喘完氣回完神的時候,同事西芙琳問我要不要一起參加一個活動,那天晚上我們本來約了去喝杯小酒的。

看了那個活動的地點和內容,我笑了。地點在尼達羅斯朝聖中心,活動是奧拉夫咖啡館的講座系列,內容是尼達羅斯教區在中古時代與羅馬教廷的關係。

呃,好像一個功課遲交的小孩被老師提醒一樣,我毫不猶疑地答應去聽那場講座。後來喝酒的時候,我和西芙琳說起我的朝聖計畫:

「妳好像是聖奧拉夫派來提醒我這回事的使者呢!」

她也笑了。原來她十年前也曾經是個朝聖者,一個人走完七百多公里的西班牙聖雅各之路,當時的她覺得人生有點迷惘,需要一些時間獨處。這麼多年下來,她身邊的朋友沒有人和她一樣成為徒步朝聖者,這會兒她終於把朝聖的接力棒,交給了我。

從「聖奧拉夫路徑」的官網上,我看到「北歐朝聖者」這個小公司提供安排朝聖食宿的服務,於是寫郵件去詢問。我想專心走路,如果有人可以幫忙把行程和食宿都安排好,那就太理想了。

公司的負責人儒本很快就回覆了我的郵件,回答了我的各式問題,他是一個荷蘭人,曾經在瑞典中部居住多年,也走過「聖奧拉夫路徑」,和他聯繫起來很愉快。

我的初步行程大致擬定好了:六百多公里的路(官網的里程數有低估之嫌),二十九天走完,中間不休息。

朝聖的大旅行出發之前,身心應該怎麼鍛鍊?北歐冬日漫長黑暗,一般很容易怠惰成沙發馬鈴薯。為了維持體力,我報名參加四月初在荷蘭鹿特丹舉行的四分之一馬拉松,十公里多的跑程,讓自己冬天有維持運動習慣的動力。

這是我第一次出國跑馬,那個周末天氣很好,和一萬五千名跑者一起上路,氣氛很嗨。鹿特丹馬拉松是荷蘭知名的路跑盛事,在那裡我目睹一個城市為了舉辦這種大型活動投注的官方資源和民間活力,挺感動的。

四月中,我親愛的外婆百歲高壽離世了。趁著復活節假期我回臺奔喪,逛書店時我看到蔡璧名老師的新書《醫道同源:當老莊遇見黃帝內經》,這彷彿是外婆送我的禮物。

一個人六百公里的徒步朝聖在即,我心意堅定,卻免不了緊張,怕迷路、怕身體無法負荷。這樣的旅行,是身體的磨練,更是心的鍛鍊。所以在行前準備的時候,身心都需要調整。

我決定帶著東方的哲學和養生思維,去走這條西方的朝聖之路。

幾年前回臺時,兩個朋友不約而同地送了我兩本蔡老師的書:《穴道導引》和《正是時候讀莊子》。某天早上我讀著《穴道導引》,認識了更多穴位和簡單的操練方式。突然間,我感到一股心安,「不要怕!」我對自己說。相信自己,相信冥冥中的安排,一些都會很好。因為那個「好」,是由我自己的心來定義,不是別人。

讀蔡老師新書的序,我讀到淚流滿面。其實她寫的很多東西,我似乎已經在這幾年的生活中實踐了。人生的功課,用這麼棒的形式出現,我真的太幸福。這本書像是一堂照顧生命的哲學課,讀完之後,我會好好走我該走的路,並學習珍惜生命的每種面貌、每一刻。

長距離健行,鞋子非常重要。「聖奧拉夫路徑」會經過不少各式自然環境,包腳踝的登山鞋最合適。五月的時候我買了新的登山鞋,五月十七日挪威國慶那天,大家去城裡參加慶祝活動,我反其道而行,上郊山健行「練鞋子」。

那個周末我連續三天,每天走二十公里的路,這個距離和我朝聖時的每日平均距離差不多,只不過到時候要連續走一個月。

朝聖的行李,怎麼包?也是一大學問。六月時我買了新背包,當天巧遇特價,彷彿是聖者發的小紅包。背包的容量四十公升,有人體工學設計,很好背。北歐夏季天氣多變,氣溫從十度以下到將近三十度都有可能,各種衣物都要帶上。我準備了急救包和一些常備藥膏,也買了可以伸縮的登山杖,出發前量了一下,大約八公斤左右。

這是一趟脫離舒適圈的旅行,我心意非常堅定,卻又充滿了某種事情無法掌控的不安。出發前,我去找我熟悉的按摩師卡門做了一節按摩,放鬆一下身體。她給了我兩個建議:

第一是在行程許可的狀況下,盡可能把腳浸到河水、湖水、溪水裡,清涼的水有鎮定的效果,不然洗完澡用冷水沖一下腳也行;第二是在旅程中唯一要專注完成的事就是持續把一隻腳放到另一隻腳前,一步接著一步,此外就真的不用操心太多。

日後證明,這兩個建議都非常受用。

從終點出發

「聖奧拉夫路徑」官網上說,這條路徑是世界上最北朝聖之路,路線大約五百八十公里,從東邊的波羅的海延伸到西邊的大西洋,從瑞典的錫朗爾連接到挪威的特隆赫姆。

這條路線會經過大片的森林、翻過山嶺、行經湖泊和穿越村莊聚落和歷史遺跡。路面有碎石路、柏油路和小徑交錯。西元一○三○年奧拉夫.哈拉爾森從俄國返回挪威的時候就是沿著這個路線,因此在眾多朝聖路徑之中,只有這條冠上了聖奧拉夫之名。

「聖奧拉夫路徑」官網上把整個行程分成五個階段,我在這本書走行程的部分也沿用這個劃分。

市面上有一本英語的《聖奧拉夫路徑》朝聖指南,這本指南也有瑞典語的版本。對於朝聖者來說,這本書差不多有聖經級的地位了,不過我上路之後發現來朝聖的荷蘭人有自己的荷語指南,信息的內容和呈現方式不盡相同。

聖奧拉夫朝聖之路不是一年四季皆宜,最適合的時間大致是六月到九月,我打算在六月底仲夏節過後的星期一開始走。和儒本來回交流討論了一陣子,最後我決定把步行的天數調整成三十天,此外走了十七天之後插入一個休息日。我準備一個人上路,但途中會有兩個朋友加入同行,分別在不同的段落陪我走三天和七天的路程。

等行程確定下來之後,儒本把相關資料傳給了我,包含地圖、住宿點資訊和每日路程的概略描述。我把他給我的每日里程數加總起來,竟然將近六百二十公里,和兩個不同官網的數據都不同,這是怎麼回事?我和他關切了一下此事,他說每個人的衛星定位系統或手機應用程式算出來的數據都不一樣,大致當個參考就好。

出發前兩天,我穿上登山鞋、背了背包、拿了登山杖,和老公出門在平常散步的路徑走一圈。途中我們經過大教堂後方的聖奧拉夫泉,我特別過去喝了幾口。

「妳這有點像是讀一本書從最後一頁開始看吧?」老公說。

呵,貌似如此。

出發之前,我開了一個用英文書寫的臉書粉絲專頁記錄這趟徒步旅行,標題叫「On my way home(回家途中)」。往回家的路上前進的朝聖旅行,是一種不是誰都可以做得到的浪漫吧?我個人還挺喜歡這個梗的。

平時從我家走到尼達羅斯大教堂只要十五分鐘左右的時間,這次我準備繞點路,搭火車去瑞典,從那裡走六百公里的路回家,這個距離乍看之下實在挺嚇人的。回家途中,我打算一邊分享一邊省思,可能也需要從大家的回應中得到一些支持和慰藉。

但,哪裡才是我的「家」呢?出發前,我在臉書粉專上寫下這段話:

「家,究竟在哪裡?是一個人的此刻居所還是故鄉?我住在特隆赫姆,我的家鄉是臺灣基隆,這些地方都是我的家。但我在這裡提到的『家』另有所指。這是一個隱喻,『家』是無論何時何地讓我感到身心安適和放鬆的狀態。我想要回『家』,不論走著還是停著,我希望我在路上了。」

休假前上班的最後一天,好多同事給我擁抱和祝福,假期前和一些朋友的聚會也充滿了加油打氣聲。我即將帶著滿滿的正能量上路。

星期天早上七點,我從特隆赫姆的家出發,在老公和兒子的陪同下,步行到中央車站去搭東行瑞典火車。途中我們行經了尼達羅斯大教堂,在零公里的里程石碑前,我請老公幫我拍了一張紀念照,我從終點出發。

「一個月之後見了,大教堂!」我微笑著說。

看似灑脫,其實我心裡非常忐忑。這條路徑有許多人跡罕至的路段,迷路怎麼辦?腳起水泡、肌肉疼痛或受傷了怎麼辦?天氣不好怎麼辦?

老子的名言:「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走了才知道吧。

我心中對這趟旅行的渴望推著我向前,一旦遇到自己的極限,突破它、不然就尊重它。

在大教堂前,我暗自祈求聖奧拉夫能保佑我此行一切順利。◇(節錄完)

——節錄自《北歐聖奧拉夫朝聖之路》/ 暖暖書屋出版公司

(〈文苑〉)

《北歐聖奧拉夫朝聖之路》/ 暖暖書屋出版公司提供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生活的樂趣很簡單,也很純真。善意會以超乎尋常的速度,在人意想不到的空間瞬間共鳴,那是溫暖明亮的瞬間,帶有似乎肉眼可見的明亮色彩。
  • 經常會遇到親人、朋友、同事等人會和我們談對一些事情的感受,其實這時候我們經常會大談我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結果就是讓對方非常的反感。因為對方根本就不需要我們的建議,只是想和我們分享一下,或者說發一下牢騷。
  • 在我心中,Makafer是這座城市的武士,守護著這片土地。當世界沉浸於溫暖與安寧中時,總有人在風雨中負重前行,讓幸福變得理所當然。
  • 新的一年,願我們都能以更加輕盈的姿態,擁抱未知,與天地共舞,在心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道。
  • 初升的太陽為氤氳雲層染上了一抹亮色,杜伊塔馬的層疊山巒如畫卷一般鋪陳在天空下。座落在山腳的小城披上了一層淡淡的微光,雞鳴狗吠聲此起彼伏,教堂的鐘聲悠然迴盪。而我,已經在一座半山腰上舉著相機等待。當晨光初現,我按下快門,將這一刻的光與影定格。
  • 飛機降落時,哥倫比亞的夕陽正將大地染成金色,下了飛機,溫暖的空氣撲面而來,攜著青草和濕潤泥土的氣息,熟悉得像記憶深處的某個片段。和煦的風伸出雙手,輕輕包裹住我,整個人瞬間鬆弛下來……
  • 《阿甘正傳》劇照(Shutterstock)
    人年輕時,要看懂充滿美國近代史的《阿甘正傳》,是不容易的事。我年少時,就不解阿甘和珍妮的愛情。分分合合,糾纏不清,不明白這樣不平等的關係是要說明什麼。
  • 對我而言,《牧羊少年奇幻之旅》真是一本適時出現的書。書中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要把它走出來,完成自己的天命。(繪圖:北翠╱新紀元)
    請傾聽內在心的聲音,不要讓它湮沒在塵世的噪音中。太多的噪音總是試圖誘導你把自己塑造成一個什麼樣的人,卻從未告訴你生命的真相。
  • 如此幸福,在這座城市,我獲得過無數個詩意瞬間:在一個剛出生的小寶純真的笑容裡,在一位老人需要我攙扶著他才能走到地鐵口的臂彎,在一張手繪風格的甜甜圈廣告上,白茫茫雪地上緩慢行駛的大巴士,清脆悠揚的古老教堂的鐘聲,紛飛的金黃色落葉,甚至,交通紅綠燈照耀的一塊冰面上,隨時隨地,詩意像美好的精靈,跳出來和我打招呼。
  • 有天外婆一大早就揹著我到橋背河邊,把我放在一塊大石頭上,自己挽起褲腳走到河裡。摸啊摸,捉到了一小籮筐。(本茶╱新紀元)
    「別人做給你的飯菜,永遠好吃的。」外婆說。我出國後除了去餐廳吃飯,絕少機會能吃到「別人」為我做的。無論是去朋友家,還是朋友來我家,都是我做主廚。偶爾吃到一次「別人」做的,會感動不已。也應驗了外婆說的話是真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