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0年04月06日訊】(大紀元記者陳霆綜合報導)在短短幾個月內,中共肺炎以燎原之勢席捲了整個世界。各國政府都強力呼籲人們限制外出,避免不必要的旅遊,減少出入公共場所,並保持社交距離等,希望藉此讓疫情逐步降溫。
然而,在世界各地都出現了人民不配合防疫的通報。西班牙人為了出門透氣,竟租狗來遛,出現一隻狗一天被遛38次的新聞。一名西班牙莫夕亞市的男子還打扮成霸王龍上街閒逛,最後仍被警察請回家。意大利德利亞市(Delia)市長詹菲利波·班切利(Gianfilippo Bancheri),崩潰上網發影片呼籲市民,不要出門慢跑,不要出門烤肉,不要以「製作加油標語」當藉口,找親朋好友到家中聚會。
1. 用真實人物的故事來說服
也許你覺得奇怪,為什麼有人可以對每日新聞中快速增長的確診人數如此無感,不遵守社交距離的措施,執意要舉辦家族聚餐,或者參加社團活動。這很有可能是因為冰冷的數字,反而無法喚起某些人的危機意識。
當你想要說服家人和朋友遵守措施、減少出門時,盡可能用切身且真實的案例與他們討論。例如社區裡或你的朋友中,有誰得到了中共肺炎,他現在面對到的情況是什麼,家人也會受到多大的影響,可以舉一些父母傳染給孩子,或者孩子傳染給年長者的例子。或者可以舉出意大利和西班牙的例子,播放醫護人員的影片,讓他們了解醫療體系崩潰時的情況。
也可以舉一些家人認識的名人,例如湯姆·漢克斯(Tom Hanks),引用他說的話來說服家人朋友。而且,不管你舉了多少例子,也記得向他們表達你的關懷和擔憂,你可以試著向他們表達以下的說法。
「我是真心為你好,如果你不幸染病,我會非常難過!」
「請為你的孫子和孩子們想想,如果你被隔離,不僅你自己不好受,家人也會長時間沒辦法看到你。」
「也許你覺得我過於憂慮或反應過度了,但為了讓我晚上睡得好一點,你可以答應做一些防護措施嗎?」
2. 有選擇的分享文章
在病毒快速傳播的同時,各種假消息也甚囂塵上。如果親友想更了解疫情,跟他們分享一些新聞、文章或影片,也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哈佛公衛學院學者瑞秋·皮爾奇-勒布(Rachael Piltch-Loeb)提醒,必須慎選文章的來源,選擇他們可信賴或接受的來源,才不易引起反感,讓溝通更有效。
3. 用開放性問題取代命令
很多人在說服家人朋友時會發現,往往父母或手足最難以聽進自己的想法和意見。「在父母的想法中,你永遠是他們的孩子,這也讓他們很難接受你的教導。」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布隆博格公共衛生學院(Johns Hopkins Bloomberg School of Public Health)的心理學者蘿拉·默里(Laura Murray)説。
在許多手足關係中,存在著競爭或比較的因素,在這種情況下,你的兄弟姐妹原本就會對你所說的話有所戒備。為了因應這種複雜的心理狀態,專家建議你盡可能用開放式的問題取代命令的語句,並且將自己設定為傾聽者,而不是教導者。
用開放的態度跟家人談論疫情,並反問他們,「在這種時候,我們能為自己和他人做點什麼呢?」心理專家也談到,當人們認為,反正事情已經這麼糟了,我應該活在當下,跟我愛的人見面互動。抱持著這樣想法的人,其實就是完全只從自己的角度出發,而沒有考慮到社會和更大的群體。
盡量在同理他們的態度中,適時提醒他們,別人和群體的需求是什麼。也別忘了從自己為出發點,請他們也同時考慮到你的需求和顧慮。告訴他們你也覺得維持社交距離很痛苦,你也很想從事平常的活動,但在這個非常時期,大家需要適度忍耐,並顧及他人和其他家人朋友的福祉。
4. 幫助長輩和社會取得聯繫

對某些長輩來說,他們並不習慣使用手機、視訊和朋友聯繫,保持社交距離、禁止與朋友聚會,他們會頓時喪失人生樂趣,讓他們陷入沮喪的情緒裡,甚至造成健康上的問題。
為協助他們度過疫情高峰,兒孫們必須花點耐心,陪伴他們使用電子設備,讓他們持續和社會保持互動。你可以幫助他們和遠方的親友視訊聯絡,或觀看彌撒直播等,都能緩解他們限制外出的焦慮。
5. 從小事開始改變
要改變一個人的價值觀或習慣,有時並非一蹴可幾,建議你先從小事著手。例如,先提醒家人和朋友洗手以及不觸摸臉部的重要性。在聊天時,可以多談到你的防疫措施,例如戴手套購物、每餐消毒廚房,以及外出後如何清潔隨身用品和衣物。
如果對方對保持社交距離很排斥,或者仍堅持中共肺炎只是一種流感。你也可以先跳過這些敏感的話題,先請他們做好基本的防範措施。專家表示,就像教導孩子一樣,一定要先從小處開始要求,慢慢他們才會能夠接受更大的改變。
6. 必要時和他們保持距離
如果經過一番勸說,你所愛的人仍不願留在家裡,甚至出入群聚的高風險場所。為了彼此,你還是必須優先考慮自己的健康和安全,和他們保持距離。
根據醫療單位的建議,你應該配戴口罩,和他們保持六英尺以上的距離,落實分開用餐、分房睡,保持居家環境通風良好,並避免使用同一間浴廁等,以減少生病的機會。◇
責任編輯: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