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大乐透中奖规则官网-大乐透中奖规则开户-大乐透中奖规则注册

孝德動天 神佛展神蹟

文/劉曉
中國民間一直有「百善孝為先」的說法。圖為宋人繪《孝經》插圖。(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1182
【字號】    
   標籤: tags: , ,

中國民間一直有「百善孝為先」的說法。事實上,對於孝德,無論是天上還是人間都是十分看重的,古代孝德動天的例子一直都有流傳。除了流傳甚廣的「二十四孝」外,今天再說說史書上記載的兩個故事。

虔心禮佛 失明的祖父重見光明

南北朝時北周芮城(今山西省平陸縣西)有個叫張元的人,為人謙和謹慎,以孝親善行聞名於世,而且他深明佛理,虔誠修佛。

在他小的時候,鄰居家有兩棵杏樹,果子成熟後,很多都掉到了張元家的院落中。其他的小孩子在誘人的果子面前,都爭相恐後地撿起吃掉,只有張元,小小年紀就知道,不是自己的東西就不應該私取的道理。所以,他將手中的杏果都送還給了鄰居。

其他的小孩子在誘人的果子面前,都爭相恐後地撿起吃掉,只有張元,小小年紀就知道,不是自己的東西就不應該私取的道理。示意圖。圖為宋 蘇漢臣 《秋庭戲嬰圖》局部。(公有領域)

還有一次,張元看見一隻小狗被遺棄在田間,沒有人給它餵食,也沒有人收養它。張元見了覺得十分可憐,便將小狗抱回了家。他的叔叔非常生氣地說:「要這條狗有什麼用?還是趕快丟掉。」張元卻說:「人沒有不重視愛惜生命的,小狗被人丟棄,如果看見而不收養,這是有失仁心的……」叔叔最終被說服,同意他收養了小狗。

過了幾天,有人看見,一隻大母狗銜來一隻死兔,放在張元家門前,然後離去,似乎是在表達感激之情。

張元十六歲時,其祖父失明已三年。張元於是日夜讀誦佛經,虔誠禮拜,祈求佛菩薩施恩,讓祖父早日重見光明。他根據經文上所說的辦法,請七位僧人,點燃七盞明燈,七日七夜轉讀經文,自己也依法行持。他真誠地祈求道:「弟子張元為孫不孝,而使祖父失明,今以燈光回施法界,祖父一切罪報,元願代受,祈求我佛,慈光加被,使我祖父歷劫罪愆消滅、重見光明……」

張元根據經文上所說的辦法,請七位僧人,點燃七盞明燈,七日七夜轉讀經文,自己也依法行持。示意圖。圖為明文徵明仇英合摹李公麟《蓮社圖》局部。(公有領域)

如此念了七天七夜,張元在此後的晚上夢見一位老翁,用金鎞刮其祖父的眼睛,並對他說:「你不用擔憂了。三天後,你的祖父的眼病就會好了。」張元醒來後,興奮地告訴了家人。

三天後,祖父的眼睛果然復明。皇上聽說後,亦下詔表彰張元的孝行。

七歲皇子為病篤母親祈福獲感應

南北朝時期,佛教處於興盛時期,許多皇帝信佛,廣為修建佛寺。佛教逐漸成為當時人們的信仰。南朝各代對於佛教的態度,大都與前代相同,皇室貴族與一般文人學士也大都崇信佛教。

齊代開國皇帝蕭道成出身於布衣素族,為人寬宏大量、寬嚴清儉,對百姓也以寬仁為本。其後的齊武帝也不喜歡遊宴、奢靡之事,提倡節儉,還十分關心百姓疾苦,獎勵農桑、減免租稅、大赦囚犯等。

蕭子懋虔誠地跪在佛前為母親祈福。圖為明陳洪綬《童子禮佛圖》軸,絹本。(公有領域)

齊武帝的第七個兒子晉安王蕭子懋,在其所有的兒子中,品行最好,而且非常孝順,曾任都督江州刺史,後來加任侍中官職。在他七歲時,其母阮淑媛突然身患重疾。蕭子懋就請來和尚在佛像前為母舉行祈福儀式。有人獻上新摘的蓮花來供佛,和尚用銅器盛水,將蓮花根莖浸在水中,以避免其很快枯萎,然後供奉在佛前。

蕭子懋虔誠地跪在佛前,流淚說道:「如果我的母親的病體能仰仗佛力康復,那我祈願諸佛讓蓮花直到齋醮完畢都不枯萎。」七日祈福完畢,蓮花開得更為嬌豔,察看銅器中,還稍稍有根鬚長出。蕭子懋的母親也恢復了健康。當時的人們都稱讚其孝德動天。@*#

七日祈福完畢,蓮花開得更為嬌豔,察看銅器中,還稍稍有根鬚長出。圖為清 綿億《蓮花》。(公有領域)

參考資料:

《北史‧孝義傳》
《齊書》

責任編輯:李婧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這個世界上到底有沒有神佛?有沒有天堂、地獄?有沒有輪迴?在中共無神論的長期灌輸下,很多中國人的答案是否定的。然而,不管人是否承認,神佛、天堂、地獄、輪迴都是客觀的存在。而且幾千年來的中國古籍、民間傳說中也多有記載,就連現代也不乏這樣的故事。
  • 人死後去了哪裡?到底有沒有冥府?人死後要被審判嗎?到底有沒有因果報應?陰間最重視的德行是什麼?陰間真的有那麼多刑罰嗎?牛頭馬面是真的嗎?外國人死後也要去地府嗎?……諸如此類縈繞在很多人心頭的問題,或許可以從一位曾去地府做了四五年冥判的人帶回的信息裡找到答案。
  • 香港大嶼山天壇大佛。(公有領域)
    釋迦牟尼傳法時,曾有弟子問他「何為佛」。釋迦牟尼的回答是:「佛見過去世,如是見未來,亦見現在世,一切行起滅。明智所了知,所應修已修,應斷悉已斷,是故名為佛。」印度早期佛經中的「佛」,主要指釋迦牟尼,後來「佛」一詞廣泛用來尊稱所有修行圓滿的覺者。而人對佛充滿正信,並且按照佛理行事,遵守人倫道德、遠離罪惡,一定會得到神佛的護佑的。幾千年的中外歷史上,這樣的例子並不少。
  • 曹景宗以生僻的韻字作詩,劉輝開啟奇特險怪的文風。
  • 袁安雪天僵臥而不敢勞煩他人,狄仁傑望見白雲孤飛而思念雙親。
  • 包拯是歷史上家喻戶曉的清官,但大家可能不知道他的家裡還有一位傑出的女性,她就是包拯的長媳崔氏。
  • 謝敷是有才德的隱士,宋景公是賢明的國君。
  • 十年間不經科舉,方觀承從一文不名成封疆大臣。(古瑞珍/大紀元)
    在祖父、父親被貶謫到黑龍江時,方觀承還只是個少年,但他與兄長每年輪流去塞外看望祖父、父親,徒步往返萬里。有一年,他輾轉先去了浙江寧波,打算找一個富裕的親戚借點錢再北上。
  • 都說水火無情,當人們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房子被大火無情的焚毀時,那種聲嘶力竭的悲慟實在難以形容。可歷史上,卻記載了不少「反風滅火」的故事,它似乎在向人們訴說著,大火並非無情之物。
  • 司空圖預先挖好墓穴,沈彬的墓中有燈火等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