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0年03月13日訊】(大紀元記者劉景燁波士頓報導)38年前,底特律華裔年輕人陳果仁的慘案引發了波及全美國的亞裔權益運動。3月8日,「波士頓亞裔美國人電影節(BAAFF)」在波士頓市中心的派拉蒙劇院(Paramount)放映紀錄片「誰殺了陳果仁(Who Killed Vincent Chin)」,與幾十名觀眾一同回顧了美國亞裔追求公義的歷程。
1982年6月,艾本斯(Ronald Ebens)和養子尼茲(Michael Nitz)與陳果仁在底特律的一家夜店酒後發生衝突。艾本斯與尼茲用棒球棍把陳果仁打至重傷,使他不治身亡。後來,艾本斯父子承認過失殺人,法官判處他們3年緩刑和數千美元罰款。在之後的上訴中,聯邦法庭陪審團最終裁定他們沒有種族仇恨動機。
當時,由於日本汽車暢銷,底特律汽車行業有許多工人失業。陳果仁親友及亞裔活動家認為,艾本斯和尼茲把陳果仁認作日本人,在仇恨的驅使下行兇。他們認為,這是種族仇恨,而非法官宣判的「過失殺人」;而且法官和控方的表現,也體現出對亞裔生命的輕視。這起慘案引發了廣泛的亞裔權益運動。
「誰殺了陳果仁」最初上映於1987年。影片採訪的人物包括陳果仁的母親陳余瓊芳、殺人者艾本斯、他們的親友等等。影片中還出現許多與此案有關的法庭和公眾活動鏡頭。

BAAFF執行長甄翠嬿(Susan Chinsen)談到,這部紀錄片反映的事件影響深遠,影片的數字化工作目前還在進行中。對她個人而言,這也是她看過的第一部「有關社會公義,但公義沒得到執行」的影片。這樣的結局令她氣憤。
當天,波士頓大學(BU)英語助理教授里維拉(Takeo Rivera)主持座談,亞裔權益活動家謝漢蘭(Helen Zia)到場分享心得,「誰殺了陳果仁」紀錄片導演佩娜(Renee Tajima-Peña)通過即時視頻與觀眾交流。
對於片中訪問殺人者的部份,日裔導演佩娜說,這些採訪得之不易,她要先跟艾本斯一家交流一段時間,一起去酒吧,獲取他們的信任,才最終獲准採訪他們。她說,對於這樣一部紀錄片,許多觀眾希望聽到不同角度的聲音。
曾協助陳母上訴及參與亞裔公義行動的謝漢蘭談到,儘管陳果仁案上訴沒有成功,但隨後的權益運動確實為美國司法系統帶來了變化。
首先,陳果仁案的控方代表曾經「無暇」出庭,但在這之後,法律規定控方代表必須出庭。還有就是「受害人發聲」的理念漸漸深入人心,各種暴行的受害人都站出來陳訴自己受到的傷害。另外,陳果仁案也促使聯邦法律保護移民,令他們不像陳果仁那樣一度被忽視。
謝漢蘭認為,陳果仁案帶來的司法變化實際影響著每一位美國人。◇
責任編輯:馮文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