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0年03月01日訊】(大紀元記者劉薇編譯)學術評估在科研領域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如何對科研人員的學術能力及成果進行客觀評估卻並非易事。多年來,專家們以發表論文的期刊的影響因子以及該論文被引用次數的多少作為對論文作者的評估依據,但近日,來自九個國家和地區的十四位自然科學家對現行評估體系提出異議並指出,過分使用這些指標反倒會給科研質量帶來負面效應。
持此觀點的相關論文發表於《皇家學會學報B》(Proceedings of Royal Society B),其主要作者是喬治華盛頓大學(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人類學系的查普曼(Colin Chapman)教授和奧斯陸大學(University of Oslo)的史丹斯(Nils Chr. Stenseth)教授。文章認為,現行評估體系適用於卓有經驗的科學家們,但由於人們對其不當的使用方式,卻給年輕學者及其職業發展帶來了困擾,而且,對於這些指標的過分依賴正在將人們的注意力帶離科研本身。
現行學術評估體系的操作標準
通常,科研人員會圍繞其研究方法和成果撰寫論文並向學術期刊投稿。期刊編輯再將其發給該領域的專家進行評審以決定是否接受該論文。如果論文最終得以發表,其他研究人員也可以在自己的著作中對其進行引用。而引用數量的多少則成為評判該論文質量的標準。
另一重要的評估標準是發表該論文的期刊的「影響因子」,即前兩年在該期刊上發表的每篇論文的平均被引用次數。最負盛名的期刊,如人們熟知的《自然》(Nature)、《科學》(Science)和《柳葉刀》(The Lancet)等,有著最高的影響因子。很多人認為,只有發表在影響因子高的期刊上的研究才是有價值的。
現行學術評估體系的缺陷
大約十年前,史丹斯在歐洲科學研究理事會(European Research Council)的評估委員會任職時,曾與其他委員們討論了這些評估指標的使用,「我們中有些人認為引用數量並不重要,因此就去閱讀論文原文。」
但他們很快發現,那些被引用最多的論文竟然是評論文章,而評論通常並不包含新發現。而有些論文被多次引用竟是因為其中存在缺陷!其他論文引用它是為了指出其錯誤所在,但它仍被列為引文!因此,「大量被引用並不能證明該論文具有出色的科研質量,」史丹斯說。
這次經歷令史丹斯至今記憶猶新,也成為了他對此評估體系的觀點轉換的分水嶺。
他們還在文章中列出了學者們用以提高評估指標的「小把戲」。比如給論文列出多名作者,無論參加研究與否,你可以成為我的論文作者,我也可以成為你的論文作者。再有就是相互引用以增加論文被引用的次數。甚至於很多期刊都會要求其作者引用該期刊中的其他論文,以增加該期刊的影響因子。
無獨有偶,美國細胞生物學協會(American Society for Cell Biology)在其2012年的《舊金山研究評估宣言》(DORA)中也建議不要將期刊影響因子用作評估科研論文的替代指標,更不應對其作者的聘用、晉升或獲取資助起到決定性作用。全球約有1,550個組織簽署了這份請願書。
查普曼表示,希望年輕學者能意識到該系統的缺陷並予以修正。當你過度關注論文在哪裡發表、被引用了多少次以及其期刊的影響因子時,自己的注意力會離開科研本身。而在某些獨特的小領域中,即便是非常優秀的科研成果也不大可能獲得很多的引用次數。因此,「學者們應該停止關注這些指標,而要去重新閱讀論文本身」。
該文章的十四位著者總結說:「我們希望能就此引發一場討論,以塑造學術界的未來並朝著更積極的方向發展。科學家擁有能夠解決社會需求的最具創造力的頭腦。現在是時候來打造我們想要的未來了。」◇
責任編輯:朱涵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