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0年01月07日訊】(大紀元記者徐綉惠蒙特利公園市報導)雖居住在好萊塢名流、明星出沒的大洛杉磯地區,南加人大多仍然不會到要價動輒上百美元的歐美髮廊,請造型師打理頭髮。
華人早期留美學生常為了省錢自己剪頭髮,或請朋友互相幫忙(剪壞了也無妨,反正頭髮還會長);隨著經濟環境變遷,這種「自助」剪髮的現象越來越少,但很多華人還是偏好到華人髮廊理髮省錢。
自1970年代起,臺灣裔移民相繼遷入蒙特利公園市(Monterey Park)之後,該市除獲「小臺北」之名外,到1990年代還成為「全美首個華裔人口過半」的城市。近年來則有大量大陸新移民進駐,目前,新、老華人移民都喜歡到蒙市的丁胖子廣場附近購物、用餐,然後在周邊理髮,甚至做個護膚、美甲。
丁胖子廣場附近有幾家華人理髮店價格很便宜,簡易的男士理髮從6美元起跳,女士理髮8美元起跳。


在上海從事美髮工作的蔡女士(化名)移民美國三十幾年,初到洛杉磯時在賭場發牌,但因不習慣日夜顛倒的生活,還是決定重拾「理髮剪」,在蒙市髮廊工作。她說:「賺的錢比較少,也沒有退休、保險等福利,但生活更自在,有更多自己的時間。」
蔡女士與髮廊老闆拆帳,她一週工作五天,每日約有十到二十位客人,多半是華人,但也有日裔、韓裔的客人。除了亞裔顧客上門,西裔、白人等不同族裔也會找蔡女士理髮。她說:「我多勞多得,任何客人來都可用簡單的英文溝通。」
蔡女士的客人來自各行各業、各種族裔,但收入多寡就不一定了,「有時小費多,收入就多一點,」她說,她從不以小費金額大小來決定對顧客態度。她表示,一般客人都會付1至2元小費,但她收得很隨意,有時與客人投緣,或知道他們經濟能力不佳,也不收小費。她說:「做生意就像交朋友,細水長流,多給很好,但沒給也無所謂。」正因為蔡女士這樣的隨緣性格,累積了不少老主顧──每一兩個月都會找她剪次頭髮。
蔡女士說:「講究點的男士,兩三個禮拜就會來剪一次頭髮;大部分人都是兩個月來一次。女生的髮型長短不一,收費也不一樣。」
華人選擇丁胖子廣場旁髮廊除了價錢因素還因易於溝通,而且,儘管有些理髮師年紀偏大、不太關注當下流行,但不少老師傅技術很好,只要給他們看圖片,就可以剪出相似的髮型。
日、韓髮廊雖也受華裔人士喜愛,但收費一般偏貴,動輒40、50美元起跳。他們剪出來的款式普遍較時尚,但溝通上易生歧異,畢竟華人與日、韓裔的理髮師雙方的英語都不甚精通。
家住蒙特貝羅(Montebello)的日裔Hideko過新年時特別去找蔡女士理髮,她希望獲得好兆頭。Hideko的小費較多,她覺得這樣理髮師會特別記住自己,服務更好,但「當然也是因為她的服務值得獲取這些小費」。
中國新年將至,蔡女士表示最近會越來越忙,因為據中國習俗過年期間、正月是不能理髮,甚至傳說「正月剃頭會死舅舅」。據《掖縣志》卷二《風俗》,滿清入關後漢人需剃髮留辮以示效忠,順治四年正月已實行「剃髮詔」。但是,民間「思舊」懷念明朝君王而不剃頭,所以「正月不剃頭」原先是為了「思舊」。後來以訛傳訛,成了「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舅」的民間禁忌。
華人儘管來到海外依然保留舊俗,蔡女士認為不管原因為何,中國新年前大家都想煥然一新,她也可多攢點紅包錢:「大家都想在過年前漂漂亮亮、開開心心啊。」◇
責任編輯:方平
【本文內容歸大紀元所有,任何單位及個人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