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思寧用豎琴樂音分享善與美

人氣 896
標籤: ,

【大紀元2020年01月04日訊】(大紀元記者劉景燁波士頓報導)2018年12月的一天,戴思寧(Szu-Ning Tai)在開車去樂團彩排的路上,發現汽車冒煙了。它停在高速公路中間,任憑別人如何按喇叭,就是無法啟動。

各式汽車在旁邊飛過,剛拿駕照不久的戴思寧很害怕。她趕忙打電話給AAA,而後等來了州警。她的車被拖到了停車場。她趕快把豎琴搬上朋友租來的車,但還是遲了十多分鐘才趕到彩排場地。

這是她印象尤為深刻的一次演出經歷。但在一般情況下,帶著豎琴趕場,往往也是演出中尤為辛苦的一部份:穿著禮服和高跟鞋,搬運沉重的豎琴和其它演出物品;還不能讓琴長時間暴露在低溫環境,因而要找最近的停車位,搬運動作也要快。

「這個過程中的意圖是什麼,這很重要。如果意圖是想要把我練習這麼久的東西分享給觀眾,讓沒有看過豎琴的人有機會聽到:『原來豎琴這麼好聽,原來豎琴長這個樣子。』我覺得對我來說就很足夠了。」戴思寧說。

機緣巧合

戴思寧(左)在一次社區演出。(戴思寧提供)

30歲的戴思寧現在是波士頓大學(BU)的音樂博士生及助教,時常在波士頓附近各地的社區樂團演奏豎琴。然而回顧過去近20年的音樂歷程,她卻發現是「機緣巧合」為她打開了豎琴之路。

戴思寧的父親是牧師,希望孩子能用音樂來服務大眾。戴思寧與妹妹從小就在台北景美區的浸信會義美堂彈鋼琴、拉小提琴。

「很多小女孩可能看到豎琴很漂亮,聲音很好聽。我認識的很多學豎琴的人都是這樣。但我小時候是很標準的學鋼琴、小提琴那一類。」戴思寧說。

有一天,她家旁邊開了一家音樂中心,招收豎琴學生,她便在吹長號的表哥的慫恿下報了名。而在收了她這個學生之後,這家音樂中心就不招豎琴學生了。於是,這裡的豎琴老師成了戴思寧的「私人教師」。

由於起初對豎琴的興趣不大,戴思寧曾一度停止學習。等她想要重學的時候,她家附近便又有了豎琴課。「好像就是一個機緣,身邊一直有一些機會,讓我學豎琴,雖然它很冷門、很少見。」戴思寧說。

在高中一年級那年,她在一次音樂會中錯坐了一位女士的位置。到中場休息時,她與母親看到許多人圍著那位女士攀談,這才了解,原來她是台灣國家交響樂團的豎琴首席——解瑄。

跟解瑄老師學習的時期正是戴思寧高中課業繁忙的時候。她回憶道:「常常早上6、7點起床,先練半小時豎琴,中午吃飯時間也跑去練琴,然後下課之後再去練琴。其它上課時間就上課。」

戴思寧後來考上了東吳大學音樂系,師從洪綺鎂教授繼續研習豎琴。她說,直到上大學前,大部份認識她的人都還記得她是拉小提琴的,對於她會彈豎琴一事紛紛感到驚訝。

豎琴有7個踏板、47條弦,演奏者的手指要扣到琴弦之間。樂器的複雜性讓它能「展現出非常多不同的面貌」,同時也為習練者帶來艱辛與樂趣並存的經歷。

戴思寧記得,大學時她的手曾受傷,令她難以好好演奏樂曲,深感挫折。那時,她經常拉扯自己的手。洪綺鎂老師見到了,就把她的手放在戴思寧的手上,對這名學生說,身體有自癒的能力,你不要去破壞它,你要好好地愛它。

分享善與美

數百聽眾欣賞劍橋市交響樂團在阿靈頓(Arlington)市政廳舉辦聖誕演出。(劉景燁/大紀元)

回憶學習音樂的初衷,戴思寧記得她父親的願望:學音樂的最主要目的不是炫耀自己,而是分享給大家。「最重要的,是音樂要連結眾人,能夠讓人被感動,能夠感覺到美。」戴思寧說。

2019年12月15日,戴思寧跟麻州劍橋市交響樂團(CSO,Cambridge Symphony Orchestra)在阿靈頓(Arlington)市政廳舉辦聖誕演出。兩個小時中,樂團演繹多首經典作品,令數百名觀眾享受其中。

樂團指揮伍茲(Cynthia Woods)稱讚戴思寧「有天份、傑出」,協助樂團為社區帶來了高質量的演出。伍茲說,戴思寧對經典曲目的演繹,例如柴可夫斯基的「花之圓舞曲」,為整場音樂會帶來了增益的效果。

戴思寧則說,她喜歡經典音樂,例如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的音樂,因為這些音樂令人感到平和與智慧。

而今博士班即將畢業之際,戴思寧希望到更多社區機構、團體中「分享音樂」,例如在老人中心、醫院、兒童機構等等,讓更多人體會到音樂的善與美。「(音樂)那種真,那種善和美,都能夠讓你更進一步,讓你繼續前進。」她說。◇

責任編輯:馮文鸞

 

相關新聞
在美求職大不易 前輩提點求生機
美國雙胞胎姊妹演奏豎琴 人美音樂也美
推廣豎琴音樂 孫耀威感懷:好聽又浪漫
豎琴演奏家:神韻交響樂是心的共振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