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專制者的天敵——洪哲勝

茉莉

人氣 16
標籤:

(http://www.iloveguava.com)
【大紀元9月15日訊】 和洪哲勝先生做了幾年網上朋友,去年七月到紐約,我才有機會一睹真人。在我原來的印象中,一九三九年誕生於日屬臺灣的洪先生,應該有點英雄遲暮的模樣,然而我錯了,身材高大挺拔,穿一身瀟灑的牛仔服,說話聲音響如洪鐘,洪先生比我這個後生還要精神十分。

在紐約,洪哲勝先生陪我們夫妻坐船遊覽,紐約的風景雖好,但我更有興趣的,是觀察這位陪同我們的傳奇性人物———一位爲中國民主事業奉獻良多的臺灣人。看洪哲勝先生的履歷令人目不暇接:臺灣全國性普考狀元、美國工程博士、臺灣革命党總書記、民進党顧問---。但是,這位自小就反蔣的人,原期待中共去解放臺灣,後走上追求臺灣“民主獨立”道路,怎麽會在支援中國大陸人權民運方面成績斐然,成爲許多中國民主人士眼中“最好的臺灣人”?這是我在洪先生請客吃飯時,盤根究底想要知道的。

剿賊英雄奔向另一處天空

當年投入反蔣運動,洪哲勝借用中國成語“楚雖三戶,亡秦必楚”,自稱“亡秦者”和“楚也”,以喻其矢志不移。在科羅拉多大學直攻博士時,他的指導教授———一位避秦來美的大陸學者笑著問他:“楚亡秦,漢得天下,你不在乎嗎?”洪哲勝回答說:“在這個民主的世紀,亡秦最重要,亡了秦,我未必需要得天下也。”

打天下坐天下,這是中國政治的傳統。幾十年艱苦的流亡抗爭後,臺灣人終於結束了專制,本土的民進黨執政,不少當年並肩的海外戰友,如今已成爲總統府的要人、市長、國代或立委,那麽,爲臺灣民主奉獻了青春的“亡秦者”,爲什麽不回去享受勝利成果?

對此問題,洪哲勝先生的回答出人意外,他說:“我不敢回臺灣。”談起一個老朋友,生氣勃勃的洪哲勝頓時神色黯然,那人曾經在海外領導抗爭貢獻很大,回臺灣後當了市長卻接受賄賂,陷入權力黑金的怪圈中。因此,洪哲勝說:“我長期專心從事運動,經濟上一直脆弱得很,而臺灣的政治人,在在需要大量的金錢。要在那種情況下從政,我需要接受大量的獻金,從而必須作出違背良知非法動作,成爲自己看了都討厭的人。我的經濟情況與我的個性,讓我無法作出回台從政的決定。”

當年,洪哲勝那一群從事倒蔣革命的臺灣熱血青年,從未有人設想此生還會有親眼目睹臺灣全民投票的一天,但他們仍然義無反顧地放棄了個人職業前途,節衣縮食地爲理想奔走呼號。自小就早起清掃齋堂,洪哲勝一向以打掃爲樂,但投身台獨運動後,失去本行,家庭經濟拮据,要靠親友的資助維持家計,也不太有時間幫太太做點諸如庭院掃雪之類的體力活。近乎工作狂的他自詡也自嘲地說:“I am the most wanted in theworld!”(我是世界最需要的人!)

對這位被我視爲老天真的“亡秦者”來說,臺灣似乎已經不太需要他了,難道英雄就要從此刀槍入庫,戰馬回槽?不,這個世界還有其他地方還需要他,從一九九八年起,洪哲勝與一批和他有相同理念的臺灣人,籌設了“民主亞洲基金會”,他親自在《自由時報》美東版主編《民主論壇》,從此利用國際網路,廣交中國大陸志士豪傑,全力投入至今還很弱小的中國民主運動,與世界最大、最後、最頑固的一個專制政權較量。

這位做事嚴謹負責的臺灣人,卻有一個如此浪漫的人生願望:“我很喜歡看美國的西部片,尤其是經常出現這樣的最後一幕:剿賊的英雄勝利之後,騎著馬匹頭也不回地離開,奔向另一處天空。”

從猜疑、交鋒到友好信賴

剛參與中國民主運動時,有30年“台獨”運動之顯赫經歷的洪哲勝先生,是不太被大陸人信任的。人們懷疑他的動機與用心,以爲他參與大陸民運的目的是要“鼓吹台獨”、“搞亂中國”。對此,洪哲勝先生毫不諱言:“臺灣人應該與中國人做朋友,協助中國民主化,讓他們在民主化的過程中逐漸文明起來,以至於有一天,臺灣人可以面對一群文明的中國人,大家協商如何和平、尊重、共榮!”

多年以來,洪哲勝這位原屬“社會主義台獨”的理想主義者,只是從有關中國的出版物上瞭解中國,但他已經頗有遠見地認識到,臺灣必須“救人才能救己”。“不惜動武”的專制政權,對臺灣造成極大威脅,臺灣的安全和幸福,取決於中國大陸尊重人權的程度。在長達四年的接觸交流之後,洪哲勝瞭解了大陸人五十餘年被迫害、被蹂躪的悲慘經歷,瞭解了形形色色在臺灣人看來奇怪的大陸“政治運動”,瞭解了中國人民心中的深切痛苦與願望。

洪哲勝禁不住讚歎說:“中國有這麽多既有學問、又肯爲中國獻身的優秀分子。他們有好的腦筋,而且願意貢獻意見改造中國。”“臺灣人在美麗島事件以後所能夠做到的,中國人在當今的優異條件下更加沒有理由做不到。”他因此熱情關注中國異見者、少數民族、法輪功被迫害的情況,關注中國農民、艾滋病患者等被欺淩的弱者,他所主持的《民主論壇》和《民主通訊》”,爲那些被扼住喉管發不出聲音的大陸人,提供了控訴、批判、思考與探索的媒體平臺。

許多關在黑屋子裏的大陸人冒著隨時遭拘捕的風險,甘願與《民主論壇》爲友,那是因爲他們在洪哲勝那裏獲得了國內享受不到的東西:被尊重,被理解,可以暢所欲言。以人心換人心,洪哲勝與許多大陸民間人士建立了友誼。事無巨細,只要對別人有好處,他全都樂意援手,在提供發表的園地之時,他也給不少有困難的人提供實際的幫助———大到聯繫人道捐款和組織簽名活動,小到解決電腦病毒、繁簡體漢字互換的問題。一位國內學者告訴筆者說:“在中國沒有一個編輯比得上洪哲勝的嚴謹和勤勉。”更令筆者慚愧的是,大陸出來的人權民運人士,很少有人像洪哲勝先生這樣廣泛聯繫國內,與基層民間人士爲友。

就這樣,這位原本研究沙粒在河流中運動的理工博士,從《民主論壇》出發,彙集了許多涓涓細流。他的論壇聯絡了多達450餘名中國大陸作者(絕大部分在國內),並經常把雜誌發給數千名國內讀者,掀起了一股探索中國民主的熱潮。多年寫稿,洪哲勝最喜歡而且用得最多的一個筆名是“赤子心”,這三個字最貼切地表現了他的純樸天性。

在論壇之外,這位“堂吉訶德”還直接參與海外民運的各種活動。無數次的演講,他苦口婆心地獻計獻策,誠懇地介紹臺灣當年抗爭的經驗,並經常自己掏腰包,推動海外民運從事公開、和平的合法鬥爭。他和他的太太經常出現在紐約街頭,與大陸人權人士一起向中共政權搖旗呐喊。幾年過去,他的身份已經發生了轉變———從民運活動的貴賓,變成活動籌劃者和主持人。

體現臺灣民主精神創造歷史

不少大陸朋友在國內只見識過以賺錢爲宗旨的台商,洪哲勝是他們接觸的第一個具有理想主義使命感的臺灣知識份子,這令他們對陌生的臺灣産生好感。從五十年代雷震的《自由中國》、七十年代的《美麗島》到今天,臺灣一脈相承的民主精神,通過洪哲勝這麽一個人和他的論壇得以體現,給予普通大陸人感性兼理性的認知。

儘管洪哲勝本人持“臺灣人民有權決定是否統一”的鮮明立場,但他公正大度,倡導不同觀點的交流與溝通。容忍是民主的真諦,主持一個多元平臺,對來自不同背景的所有人開放,洪哲勝不僅歡迎主張“祖國統一”的意見,甚至邀請中共政權的官員們上壇討論。

四年過去,這種雙向多元的交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不少過去一談起統獨問題就劍拔弩張的大陸人,現在認識到,“台獨分子”並非如中共官方宣傳的那樣十惡不赦,洪哲勝的父親曾舉著旗幟歡迎“祖國親人”國民黨,洪哲勝本人卻以反蔣獨立爲職志,臺灣人走過一條什麽樣的心路歷程。理解是雙方的。在獲得越來越多大陸人理解的同時,洪哲勝也表達了超越狹隘族群意識的願望,他說:“中國將成爲一個民主化、文明化而且繁榮的國家。如果到時臺灣人愛上中國,通過臺灣人的自願同意,臺灣則可以與中國統一。”

不管臺灣將來是統是獨,洪哲勝與他的朋友們明白,臺灣民主人士的抗爭,曾得益於國際社會的支援,現在臺灣人支援中國大陸民主事業,是在盡他們回饋世界的責任。在臺灣政府對大陸民運的支援退縮之時,這位身在美國的民間“堂吉訶德”,正在努力擴大臺灣人的精神地圖,創造一段更輝煌的歷史。

(原載《開放》九月號)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洪哲勝: 迷信槍桿子﹐遠遠不如相信人民
【紀元特稿】洪哲勝:中國政府應該如何對待楊建利闖關事件
北大學生質疑中共稱台獨公投會導致戰爭邏輯
台獨導致戰爭?北大學生唱反調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