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8月31日訊】(中央社記者黃毓婷東京三十一日專電)日本著名文藝雜誌「詩與批評」在九月份的最新一期,刊載日本大學中國文學系山口守教授對台灣作家葉石濤的專訪內容。內容主要是葉石濤自日本殖民地時期迄今的閱讀體驗,從中可以看出老一輩知識份子的思想樣貌。
自稱「老朽作家」的台灣前輩作家葉石濤,今年六月應日本台灣學會之邀,在第四次大會的年會上發表專題演說,隨後並受邀至東京大學演講。這則專訪是山口守在葉石濤短暫停留東京期間,綜合整理演講與專訪內容而成。
葉石濤自稱中學時代最吸引他的日文作品是偏重官能描寫的小說,讀遍了學校裡的日文文學圖書之後,將興趣轉向法國文學等外國作品,這時才激起動筆寫作的興趣,就讀台南二中時因為修習英語,開始閱讀英語原著。他強調,當時的作家們外語能力都相當高,例如左翼作家楊逵,便曾不靠字典讀完了「戰爭與和平」。
許多人以為,老作家們在戰後封筆,是由於無法跨越語言障礙,葉石濤表示,其實大部份的老一輩知識份子對中文並不陌生。與他同輩的世代,在幼時都在私塾接受過漢學教育,進入中學後,每周也要學習日本的古典漢文,對漢學是有一定素養的,在戰後選擇了沈默,主要是心理上自覺性的抗拒。
針對在戰後因為一冊毛澤東著作被繫牢獄一事,葉石濤表示,其實在一九四九年國民政府來台以前,閱讀毛作或共產主義著作是相當自由的,當時的共產黨大多是二十多歲的台灣青年,他們承繼的是殖民地時代的台灣左翼組織。二二八事件的衝擊使得更多青年轉向共產思想,台灣共產黨的勢力得以坐大。
葉石濤的「台灣文學史綱」為台灣文學初步描繪了清楚的輪廓,可說是台灣文學的奠基者。但是葉石濤在專訪中表示,他在撰寫史綱時,能寫的東西相當受限,如今台灣社會已不存在這類禁忌,本土化也已經成為一般的共識,當時的台灣文學史該是到了重新定位重新討論的時候了。(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