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iloveguava.com)
【大紀元8月31日訊】最近臺灣公布了一項新的關于兩岸關係的民意調查,有百分之五十以上的接受調查者主張”維持現狀”,超過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民衆則”反對一國兩制”。而香港也有一項新的民調顯示,特首董建華的民意支援率將到了歷史最低點……
在海外,尤其是在西方民主社會裏,民意調查是一項習以爲常的事情,它已經溶入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成爲社會運行機制健康與否的重要指標,不但象市場上人們日常的消費産品,而且包括國家事務的大政方針或者領導人的言行,都可以是民調的物件。由于有相當厚實的社會基礎,民調也是一項專業性很强的”現代資訊産業”,各個新聞媒體,也時常進行各類社會焦點問題進行民調。象美國的蓋洛普機構進行的民調,可以形成相當權威的社會輿情指標。
民調之所以要擔當這麽吃重的角色、發揮如此重要的功能,主要取决于現代民主社會的本質--任何决策必須以民意爲依歸。所以,民調的普及程度和質量的水準,以及對社會行爲和政府行爲的影響程度,往往也反過來成爲觀察社會政治體制民主化程度的一個重要依據。
依照法律進行的各種選舉或者全民公投,在本質上也是一種通過法定程式表現出來的”民意調查”,除了形式上的差异,主要區別在于民調是沒有法律約束力的”輿論監督”,公投却會産生法律後果,通常還會引起國家機構、政治體制等重大的社會變化,無論你主觀意願如何,對這一法律後果都不得不遵守之。如果把民調視爲一種”柔性約束”,公投就具有”剛性約束”的特徵。民調和公投的社會基礎有其相通之處,從一定的意義上來看,你也完全可以把每一次民調理解爲是進行全民公投的準備和演練。
在中國大陸,儘管執政的中國共產黨自稱是在實行”人民民主”,但是却懼怕所有反映或表達民意的行爲,幷對其實行了壟斷性控制,比如,你就看不到在海外司空見慣的民調,公投就更談不上了。在中國大陸經濟開放以後,逐漸涌現了一些對消費産品之類的”民調”,但是,這種形式的活動被嚴格限制在老百姓消費生活的領域,海外中文廣播美國之音、自由亞洲電臺、BBC等曾經想在中國大陸做一些”聽衆意見”之類的民調,但是遭到了拒絕和禁止。雖然也有一些大陸媒體嘗試就一些重大社會焦點問題進行所謂的”民調”,但是因爲媒體本身缺乏獨立性,這種民調非但沒有公心力,而且淪爲官方進行”輿論導向”的工具。這也就是爲什麽會在發生南斯拉夫炸館事件後,中國”民調”顯示北京青年相當程度的反美,但在美國大使館門口申請簽證的人却排起了長龍;同時這也解釋了北京爲什麽如此懼怕真正的民調,爲什麽對臺灣領導人揚言的公投要如此的咬牙切齒。
其實,對兩岸關係心存期待的北京當權者,關鍵還在于發展中國大陸自身的民主化,一般相信,到了中國大陸也可以象臺灣一樣進行民意調查的時候,到了民調可以間接或直接地影響政府决策行爲的時候,希望也就隨之而來。臺灣主張公投,好!大不了讓大陸人民也一起來公投嘛!當舉國上下能進行全民公投的時候,還有誰會懷疑中國人民的感情和意志沒有被得到尊重呢?!從這個意義上講,臺灣主張的公投對促進中國大陸的民主化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催化劑。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