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高考作文說誠信 今年逼人做假“無選擇”

中國教育體制何去何從

標籤:

(http://www.iloveguava.com)
【大紀元7月27日訊】 2002年全中國“統一”高考剛剛結束,舉國關注的作文命題卻引發出關于中國教育問題的又一次大爭論。

據東方時報報導﹐今年高考作文題,因有全國卷、北京卷和上海卷之別,也就有了三种作文命題。

北京卷是以看世界杯足球賽而引出有關“規則”的話題,“除詩歌外,文體不限”。此題給予考生充分自由空間,可以在規則与球賽、秩序与社會等多方面多層次進行見仁見智的思考和發揮,貼近現實生活,有助于敞開思路,除能考出考生文字水平之外,也許還能考出考生的“思想水平”來。

上海卷的作文提示最簡洁:“也許你曾到過海邊,也許你在熒屏、銀幕上見過大海請以“面對大海”為題,寫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文體不限(不要寫成詩歌)”。上海題以遠离現實生活、“不食人間煙火”為特征,估計會有一次“抒情散文”的大丰收,說不定還能增強“上海寶貝”們對“大洋彼岸”的“另類情怀”。

遭到“口誅筆伐”的是“全國卷”。全國卷的作文提示說,一位登山者遇到暴風雪,正當他自身難保之時,發現一個被凍僵的人。經過一番“心靈深處翻江倒海”的思想斗爭后,他決定放棄繼續前行,轉而救助他人。作文提示最后說:“也許不是人人都能夠碰到這樣的生死抉擇,但我們生活中也會面臨一些与触動心靈有關的選擇,在這种情況下,我們應該怎么選擇?請以‘心靈的選擇’為話題寫一篇作文。題目自擬;不得抄襲。”

這一“心靈的選擇”迅速被舉國輿論“評選”為最差命題作文。一位評論家尖銳指出,作文命題的重要原則之一,就是讓考生有話可說。而今年全國卷的作文題,雖然名為“選擇”,實際上卻讓考生陷入了“別無選擇”的困境,顯然是一道失敗的作文命題。

道德說教与社會現實的反差

今年的“心靈的選擇”作文題,不管命題者的本意如何,事實上是一道“道德題”。眾所周知,中國不但“以法治國”,還有一個“并行不悖”的“以德治國”。中國的長期“國教”是“解放全人類”,道德信條則是“毫不利己,專門利人”。這樣的道德說教早已“無孔不入”地滲透到以“培養紅色接班人”為根本目標的中國教育體系之中。中國學校都評“五好學生”,其中一好就是“政治思想好”,那些受慣了“舍己救人”教育的中學生們,不論內心的真實想法如何,面對如此充滿道德正義的“心靈選擇”,除了選擇“舍己救人”之外,還可能有“另類”選擇的余地嗎?

但是,翻開中國媒體鋪天蓋地的社會新聞,卻不難感覺到那些“舍己救人”者的孤獨甚至凄涼。有小學生在過無欄大橋時,被官車行列擠嚇掉下了河,那批“父母官”始則麻木不仁,面對小生命在激流中掙扎呼救而視若無睹;次則以“自己不會游泳”為由,以錢相誘,“重賞之下出勇夫”,期待著在數百冷漠“觀客”之中能出現“舍己救人”的壯舉。

匪徒持械搶劫銀行,几位農村民工聞訊赶來与匪徒殊死搏斗,舍出自己的性命,保護了國家財產,但被官府抬舉為“英雄”的卻是銀行女職員,三位見義勇為的農民卻默默無聞,理由是“他們沒有單位,無法上報”。

以上僅是廣為流傳的二則“中國新聞”而已。當今中國,多的是“匹夫救人,万人冷眼旁觀”、“善意救人脫危,反被被救者誣為惡党”、試想一想,在這樣的社會大環境中,全中國500多万應試考生能找出500万例“舍己救人”的“心靈選擇”來嗎?

自古“華山一條道”,今年的高考作文也成了“獨木橋”,百万考生都被赶進了非得“舍己救人”不可的“假話死胡同”。如此作文命題,只能是又一次驗證了中國道德說教与社會現實之間的“超級反差”,也是中國官樣文章、中國作文教學“無一字不假”的真實寫照。

舍己救人讓社會誠信“破產”

許多人也許還記得,去年的中國高考全國卷作文題是讓考生們先閱讀一則寓言,然后以“誠信”為話題寫一篇文章。寓言的大意是一位已經擁有了“健康”、“美貌”、“誠信”、“机敏”、“才學”、“金錢”、“榮譽”的年青人,在遇到風險必需有所舍棄的時候,首先拋掉了“誠信”。作文范圍要求回答“它引發你想些什么呢?”

去年高考閱卷尚未結束,中國報刊和网絡上就發表了許多文思并茂的优秀作文,反映出年青一代在道德价值判斷上的“成熟思考”。今年的高考閱卷也正在緊張進行,但“舍己救人”的佳作卻一篇不見,在總體上交出的是一份“白卷”。

不久前,中國作協會員、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獲得國家圖書獎、宋慶齡文學獎、冰心文學大獎等30余种獎項的曹文軒曾和《中國青年報》的記者討論過
“全社會都在關心作文教學”的問題。

曹文軒說:“一個國家,從上到下,都在圍繞一個叫‘作文教學’的話題而眾說紛紜,這實在是天下奇觀,絕無僅有。這至少說明兩個問題:一是我們過去的作文教學其弊端已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已到了怨聲載道的地步,已無路可走了;二是一群有識之士開始覺醒,并由他們帶動整個中國社會對從前的作文教學開始了深刻反省。” 曹文軒在回想自己的“少年時代”時感慨地表示,“我們的創造力因那個時代的僵化的教育而嚴重受挫。我們的想像力被教條所捆綁,或者說是被思想的暴力折斷了翅膀。由于知識僅僅來自于一個狹窄的并且是一個怪异的系統,我們根本無法利用知識的力量推動思維的有效運行。一個時代由于質量低下,人的原創力非但沒有得到發揮,而且受到了壓抑与破坏。我們這一代就親身經歷了這樣的時代。”

曹文軒當然是在回憶“過去”,但他沒有回答“現在”。中國的現實國情是:從去年的誠信思考到今年的“舍己救人”,中國教育進一步墜入了“假大空”的深淵。

短短一年,中國“誠信”再次破產。

中國教育體制應“脫胎換骨”

中國近几年來叫得最響的是“素質教育”,但是,究竟什么是“素質教育”?許多為人師表者卻“語焉不詳”,非但說不清道不明,隨著“教育產業化”日漸“泛濫成災”,中國教育界在面臨師資力量“青黃不接”、名流教授累曝“抄襲丑聞”、名牌大學販賣學位文憑、教育質量名不副實等等“膏肓之危”的情勢下,唯一能使千万家庭“同此涼熱”的就是教育收費的“天天向上”。

今日中國,應試教育已經在“批倒批臭”之列,素質教育也早已成了某些教育工作者升遷進級的“妙器”。更有甚者,素質教育還成了促成中國教育“大分裂”的主因之一。上海和北京是厲行“素質教育”的“模范地區”,但据說是因為除京滬兩城之外,全中國其它地方尤其是“教育落后”的廣大農村地區,“應試教育”還在大行其道,致使京滬兩地考生對全國統一高考頓生畏懼之心。為了更好地保護京滬兩城的“祖國花朵”們免受應試教育之害,先有上海、后有北京,在教育部的”特許”之下,獲得了“高考獨立”的特權。可以想見的是,今后將有更多省份積極跟進,中國全國“統一高考”的既成體系將名存實亡。

一位中國教育專家認為,教育的根本意義在于教書育人,無論是應試教育,還是素質教育都是如此。中國教育的根本弊病不在形式而在“精神”。首先,中國的教科書、參考書系統并沒有隨著教育收費的“市場化”而“走向市場”,仍然還由政府嚴格把關審查,學校和教師都不存在自主選擇教材、自主因材施教的任何可能性,

在如此僵化的教材體系局限之下,又怎么能談得上什么“教育改革”?其次,任何教育的基本方向都是培養學生“求真知”,而要做到這一點,獨立思考、自由思想、批判繼承三者缺一不可。但是,在中國現行的教育大環境中,不僅三者皆缺,還要求學生死記硬背某些政治信條,實踐与社會現實“格格不入”的道德价值,使學生始終處于真与假、誠与偽、實与空的兩難選擇困境之中。這种官辦教育的實質只能是逼人做假,而做假惡習則始于作文。

中國教育,已病入膏肓,再不徹底“脫胎換骨”,就不僅僅是逼高考考生“作文做假”的問題了,并將禍及國家未來。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ETS,吸引力到底有多大﹖
中國教育的悲哀︰新疆27名中小學校長被免職
38萬人在外中國已成留學派出大國
今年托福、GRE考試調整內容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