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iloveguava.com)
【大紀元7月10日訊】
引言:中關村拒絕懮患?
世上本來沒有神話,人們創造了神話。在如今高科技浪潮中,中關村無疑是這樣的一曲神話。在發展科技的大好形勢下,中關村處于歷史的要沖位置,扮演著“承上啟下”的歷史角色。“承上”就是指中關村代表著中國人對硅谷模式的期望和努力,承載著我們与世界同步的愿望和理想。“啟下”是指中關村是全國各地高科技發展模式的唯一樣板,是全國上下學習和模范的唯一參考,影響著未來發展的道路和方向。因此中關村与其是海淀的中關村,北京的中關村,不如說是全國的中關村!因此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中關村的發展問題就是中國高科技發展的道路抉擇問題!
正因為中關村如此重要,我們才需要更加嚴謹地審視,才需要更加客觀全面地研究,才需要更多地指出問題和缺點,而不是簡單的粉刷。于是,就有了今天這篇文章,而且我們希望最終能夠成為一本厚厚的書!
無疑處于好多年,我們沒有靜下來想想中關村了。我們天天置身于中關村,漠視著它一天天嘈雜、繁亂的變化。我們承受著互聯网泡沫和產業消沉的壓力,沒有多余心情去眺望更久遠的未來。尤其是當國家把高科技作為戰略發展方向,把“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作為最高決策時,中關村一夜間置身于風頭浪尖,神話的色彩漸濃。人們已經不會再去動用久違的危机意識,各种數字各類宏論,將中關村放置在時代舞台的中央,中關村拒絕懮患。迅速的繁華和商業化的浪潮,使得人們對產業內核面臨的巨變日漸遲鈍。
的确,更多的人已經离中關村而去,更多的人正在准備离去。而十多年來,身在其中的我們,雖然依然置身其中,卻仿佛已經离去一般。怀著對中關村刻骨銘心的感情,我們一次次探討,最后落筆寫下這篇文章,試圖勾勒出正在發生,卻無人覺察的內在變化;試圖在無數的贊美和批評聲中,發出我們獨特而更能触動人們思考的聲音;試圖以強烈的懮患重新喚起人們對中關村問題的關注。
如今的中關村已經成為一個巨大的工地,肯定是世界上最熱鬧的高科技園區!但是,這种熱鬧很可能是不正常的熱鬧,這种開采很可能是摧毀性的開采!在這樣的背景,我們發出呼喚,希望能夠更冷峻地告訴人們,放置在產業背景和技術創新的大局上,中關村究竟怎么樣了,中關村為什么讓我們突然讓我們感到如此陌生、如此惊訝、如此疏遠。
總論篇
中關村四個發展階段
要分析中關村,我們首先要將20年的發展歷程梳理清晰,把握住其中最本質的內在發展階段。直觀的點,就是將中關村當作一個有机的生命體,确定它的成長過程和特點。我們把20年來,中國社會發展和全球IT業作為雙重背景以創新活力作為核心變量,將中關村的發展歸納為几個鮮明的階段。
第一階段:80年代初期-80年代末期:中關村机制創新黃金期
第二階段: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期:中關村技術創新黃金時期
第三階段:90年代初期-90年代中后期:中關村市場創新黃金時期
第四階段:1998年-21世紀初期:中關村轉折時期
第一階段:70年代末農村改革的巨大動力為城市改革創造了良好的條件,而高科技的活力最先開始萌動。80年代初期,中關村在新的社會觀念和氛圍下破土而出,一批最早不甘心局限于封閉沉悶的計划机制的人,率先走進中關村。他們在沒有更多束縛的新空間中如魚得水。在這一空白階段,高科技的民營企業紛紛涌現,中關村的机制架构和產業生態雛形就在机制創新中确立下來。
第二階段:在新的机制下,沉積在傳統机制中的許多技術創新開始流入中關村,大大激活了創新活力。這時候,憑著研究所、高校積累的技術項目,眾多民營IT企業依靠這一技術之長,匯成了中關村技術創新的黃金時期,無論是漢卡、打字机、字處理軟件、中文平台等等。中關村的每一項技術都是引導著中國IT業的技術變革,甚至在國際上也在不少同步的創新。可以說,現有大多數國內IT主流厂商都是在這一時期開始真正的積累(資金、人才、技術和產品)。
第三階段:90年代中期以后,是中國IT市場大發展的時期,依靠過去10多年的先發优勢和市場力量積累,中關村在市場上的优勢格外凸顯。甚至在技術創新受到沖擊,國外一流厂商全面進入的背景,國內IT厂商也能夠完成漂亮的防守反擊,在市場上表現出色,尤其是當時產業的標志性領域——PC業,國產品牌后發制人,重新引領風騷。
第四階段:但是經過机制、技術和市場的一次性噴涌后,中關村開始了轉折。但是市場的膨脹掩蓋了內在的變化,互聯网的浪潮更是轉移了問題和注意力。尤其是國家開始全面將IT作為重點之后,光環之下的中關村更是沒有心思顧及危机。但是熱鬧之中,變化是那么明顯:借助互聯网熱潮,新浪成為中關村創新的最后一個休符。在互聯网大潮中,中關村響應不錯,但是中關村主流企業起碼遲延了兩年(直到2000年)才作出了滯后的反應。這种反應的后果顯然不是回報而是教訓,不是輝煌而是代价。從此,中關村再也不是中國IT業創新的絕對領導者。也從此,中關村再也沒有出現新的創新技術、創新企業。中關村成熟了,卻沒有了繼續創新的活力。
一個方向性的危机
那么中關村究竟發生了什么?
十多年前,他們來了,滿怀希望,無論是一個空有一身闖勁的下海人士,一個身無一技之長的老民,還是一個一無所有的剛剛畢業的學生。中關村都展開寬廣的胸怀,給他生存的机會,給他施展的空間,給他不斷奮進的期望。中關村仿佛成了一個時代創新的大熔爐,接納著中國社會剛剛釋放出來的所有活躍因子,中關村就是每一個人的中關村。中關村巨大的包容性成就了許多人,當然最終也成就了自身。
但是今天,中關村越來越令人敬畏,越來越拒人千里。中關村不再是大家的中關村。這种可怕變化恰恰發生在最熱鬧的近几年。
中關村過去的成功在哪里?也就是說,過去中關村的精神在哪里?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把中關村放進唯一的參照——硅谷。雖然兩者沒有直接而絕對的可比性。但是,我們將硅谷放置在過去50年全球IT業的發展歷程中,將中關村放置在過去20年中國IT業的發展歷程中,作相對的比較,依然是最有效,也十分有价值的。
這樣比較之下,我們的答案就浮出水面。這就是無論是硅谷還是過去的中關村,都是為高科技IT為主的草根階層(有生命力卻還沒有發展)提供了最佳的發展机會。
而我們現在中關村的危机也同樣基于這一點,中關村的發展已經發生方向性的轉變,其資源不再重點為草根階層和新興力量服務,而主要是為成熟壯大的階層和強勢力量提供服務!因此,中關村所面臨的危机,不是一般的危机,而是方向性的。
三大根本性的失敗
關于硅谷模式的探討已經几乎可以成為教科書,硅谷的成功也總結出公認的經驗:創新的游戲規則和創業文化,極高的知識積累度,員工的高素質和高流動性,鼓勵風險和寬容失敗的氛圍,与工業界密切的結合的研究型大學,高質量的生活和工作環境、專業化和商業基礎設施,開放的經營環境,完善的風險投資机制等等。中關村的經驗也基本可以以這些作為參照。但是我們試圖超越這些固有的模式,換一下角度來剖析中關村危机所在。我們認為,在錯誤的方向下,造成了三大根本性的失敗:
1、技術創新文化与校園創業文化融合的失敗。
2、市場權力化与權力市場化兩股力量競爭的失敗。
3、中關村由市場銷售的生態网絡向技術創新栖息地升級的失敗。
這三大失敗如果無法挽回,將從本源上摧毀中關村長遠而持續的創新能力。
現象篇
消失中的市場生態
中關村的建設問題很复雜,積極、消極的因素都很微妙。但是,最痛心的是,中關村的建設破坏了過去的發展基礎——市場生態。五年、十年前,走一趟中關村,都可以直接感受中國IT市場、甚至全球IT市場的最新脈動。雖然這個市場的原生態嘈雜且繁亂,甚至還贏得了“騙子一條街”的稱號,也遠遠無法与硅谷的技術創新生態圈相比較。但是,正是這個市場的原生態,給了中關村最准确的市場敏銳感。因此,當時几乎所有的企業,包括IBM、苹果都將產品發布的地點毫無置疑地選在中關村。而現在這個市場生態基本消失。到海龍、太平洋依然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樣的產品,卻再也沒有中關村獨特的市場敏感度。
中關村的環境
更直白地說,就是要建造一個環境,使得創業成本、交易成本、制度成本和生存成本最低!可是中關村的發展方向完全背道而馳。的确,中關村的發展使得土地的含金量越來越高,越來越誘人。但是這一切,是不應該輕易兌現的“財富”。它与其說是財富,不如說是資源,是保證持續發展的基礎。但是瘋狂的一次性的開采已經開始,中關村的環境与十年前相比已經截然不同。
目前,中關村房地產的狂熱開發,正在把這片土地持續發展的資源一次性兌現、一次性開采,逐步惡化自己的生態環境。
創業企業成就了中關村,但是最終成了成功的犧牲品,只有少數企業有幸參与了這些巨大的短期利益的一次性分配。
中關村三大階層的分化
在很長一段時期內,中關村的階層相當簡單而扁平,而今越來越分化的階層使得以平等互惠為基礎的產業生態和市場生態越發無從构建。尤其是,最利于良性循環,并能夠穩定持久的橄欖型階層結构末能出現,而代之以倒金字塔的分層結构,不但不利于穩定發展,而且少數人越來越集聚大部分社會稀缺資源,如同烏云一樣,籠罩著中關村,使中下層的創新源頭得不到充足的“陽光”,抑制了活力。反過來也將使最上層的群體失去持久發展的源頭。
代表人物 代表性企業
第一層次 高科技資本家高科技政治家高科技房地產商 少數大企業(國內外)控制政府資源的群體掌握中關村土地資源的群體
第二層次 高科技經理人員高科技企業家高科技創業家 中關村中小企業(有自主發展能力)
第三層次 打工者、銷售及其它各類附助人員、學生 寄生式生存的各類中小企業
社會分層的絕緣現象
社會階層的分化并不可怕,貧福差距的拉開也不可怕,只要各層次之間能夠產生互動互換,就有可能實現共贏。可怕的是這种分層越來越絕緣,越來越构成矛盾和沖突。比如位于金字塔頂端的第一階層,應該是合理存在,要整個社會向上發展的動力和象征。但是,這個階層本身為了自己的持續發展,也需要促進中低層的發展。中低層的創新和活力是他們發展的源泉。如果斷了這個源泉,對于自身也是一個必輸的結局。因此,為了各個階層的共贏,中關村急需扭轉發展方向,糾正不正常的趨勢。尤其是政府的角色,是其中的關鍵。
中關村的成績,政府机制創新的功勞不可低估。但是隨著中關村影響越來越大,其資源(政治資源、市場資源和其他資源)越來越丰富,政府的影響力越來越大,越來越有“能量”。這時,要保持游戲規則的制訂者和裁決者的相對中立身份,挑戰也越來越大。直接參与控制和分配,甚至參与瓜分財富与資源的誘惑會越來越難以抑制。身不由己地在“合理”的位置“做著”“合理”的事情。而政府本來最核心的工作:戰略制定和規划、環境建設、制度建設和資源建設,也因此受到極大影響。
如今,越來越強大的政府力量已經是中關村發展的最大挑戰,也是中關村糾正問題、回歸正确軌道的最大障礙。
中關村的“返祖”現象
曾經互聯网掀起了又一股繼“中關村”之后的真正創業浪潮,一大批無錢、無權、無勢的年輕人紛紛崛起,大大改變了市場競爭格局和產業發展面貌。但是由于各种因素,這股浪潮未能持續下來,而是迅速休止。于是我們看到,柳傳志、段永基等最早的中關村創業者們依然占据著風頭浪潮,鐘錫昌、倪光南等老一輩的技術科學家依然是核心技術領域創新的先鋒。這种奇特的中關村“返祖”現象意味深長。它應該使得后起的每一位年輕人感到羞愧,應該讓指揮中關村發展的決策者們羞愧!這与其說是一個現象,不如說是中關村的一种悲哀,值得每一個人深刻反思!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為什么沒有起來?為什么無法起來?根源究竟在哪里?
是不是清華北大也應該遠离中關村?
微軟要搬家,媒體触動,有關部門大為惊動;聯想重心傾向上海,令許多人大惊失色;新浪部分搬离中關村,也成為熱點這些事情都成為中關村格外敏感的事情,甚至到了過敏的程度。其實大企業的進出不應該成為中關村關心的重點,中關村不該也不可能成為大企業的安樂窩,這是很正常的邏輯。
而對于中小企業的紛紛离去,我們卻是如此的麻木,麻木到漠不關心、毫不理會。而本來這才是中關村競爭力和价值的體現。但是到了現在,中小企業崛起之難,中小企業紛紛外流,已經是一個刻不容緩的大問題。
越來越繁華的中關村,顯然与學院的氛圍越來越不融和,如此趨勢下,是不是要讓清華、北大都最終應該選擇离開嗎?
比較篇
硅谷成功的秘密只有一個
關于硅谷成功的秘密,人們已經說得太多,無數的文章無數的書,總結出無數的結論。如果說,這些總結都是瞎子摸象,那未免太不恭敬,但是談完這些大作,的确感覺不夠到位,說的都對又都不對,都是又都不是。我想這樣的比喻可能更為恰當:我們把硅谷當作一棵神奇的大樹,人們對它的枝枝葉葉都作了非常好的描述和概括,但是對于這棵大樹的根卻依然是秘密,依然不求甚解。我們,硅谷成功的根本秘密只有一個:那就是對高科技弱勢群體,或更准确地說對草根群體的支持!也就是說,硅谷成功的要決就是以最大資源最大程度地支持新技術、人才和企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小到大、從失敗到成功。硅谷是高科技有育嬰室和幼儿園。如果我們把高科技企業的歷程分成五個階段:創新期、成長期、成熟期早期、成熟期晚期和衰退期,那么硅谷把資源、网絡、机制甚至文化的重心都放在前兩個階段上。而所有硅谷模式的模仿者和追隨者,都犯了一個方向性的錯誤:那就是把重心放在后面三個階段!很簡單,因為大中型企業都在后三個階段之中。
這個方向性的錯誤是絕大多數追隨者失敗的根源。所有效仿者都將重心傾斜到成熟的大公司,已經發展起來的技術和產品之上,人們更愿意錦上添花,坐享其成,給成功者添磚加瓦。他們更多的成了自己初期成功的犧牲品,包括中關村。
中關村与硅谷分道揚鑣
中關村的成功就是依靠80年代未、90年代一批富有活力的創業企業和無數不知名的小公司的聚群,如今許多企業長大了,成了這里的大樹,他們遮蔽了陽光、水份,使得新的公司和小公司越來越難以存活,新陳代謝的活躍机制開始失效。中關村更多的開始成為一些大果樹的果園,摘果子成為最大的成熟,而不是育苗園了!當房地產不斷炒作提高創業門檻和創業成本,當所有的媒體都宁愿圍繞几個大公司的雞毛蒜皮而不關注新企業小企業,當所有的政策都將重心落到已經跨越風險期的中大型企業,而忽視中小企業和個人創業時,當年复一年的表彰、評選和獎勵都圍繞這几張老面孔時,當中關村高樓大廈不斷崛起而准備成為又一個朝陽區時,我們可以斷定,作為硅谷追隨者的中關村已經失敗!
硅谷的成功不在乎有英特爾、有惠普、有Cisco,而在于它年复一年不斷地為這個產業,為整個世界提供新的公司、新的技術、新的產品。硅谷的价值核心就在于它的“新”。硅谷是新事物的天堂,而英特爾、惠普、Cisco只不過是創新的副產品而已。它們實際上不再是硅谷公司,他們只是硅谷的“儿子”。如果硅谷僅僅停留于這几個大企業的成功,硅谷就是一個“死”的硅谷。從這個意義上講,中關村只能是實現一次性噴涌的“死火山”。
硅谷:生生不息的活火山
60年代半導體產業初露崢嶸,硅谷推出了英特爾、AMD、國家半導體、Zilog等企業。70年代計算机開始擴張性增長,硅谷推出了Tandem、Amdahl、Apple、Atari等。80年代個人電腦革命啟動,除了PC先驅Apple之外,硅谷推出了Sun、Cisco、Seagate、Adobe、Apollo、AOL前身的昆騰計算机服務等一系列軟、硬件企業。
90年代互聯网熱潮中,硅谷又奉獻了网景、Yahoo、eBay等領先企業,互聯网熱潮之后,硅谷在光通信領域依然是主力軍。這些生生不息的創新才是硅谷財富的源泉,硅谷從來不會停留在已有的成就上,繼續坐享其成,而是繼續构建新的東西。促進激動人心的變革,是硅谷所有激情、也是所有財富的源泉。
回歸根本才是真
中關村在為一個大公司的搬家問題而困擾時,已經深刻地說明了它的脆弱。
只有平庸的資本,才會去追逐大公司;只有平庸的人才,才會滯留在大公司;只有平庸的企業,努力依附于大公司;只有平庸的高科技園區,才會依靠取悅大公司!因為硅谷向世人證明了:英特爾、惠普、Cisco与其說是硅谷的公司,不如說是全球的公司。就象培養儿女一樣,真正有眼光的父母應該鼓勵他們大膽去闖蕩,無論他們在哪里發展,他們都是自己的后代。
因此,真正的高科技園區應該積極鼓勵大公司走出去,而不是留住他們!大公司需要的已經不是政策的优惠和政府的關怀和地方的扶持,這些資源應該更多地投給那些剛剛創辦或沒有創辦的企業!給大公司最好的獎勵,就是給它培養一個又一個競爭對手!給大公司最好的激勵,就是赶他們出去,去經歷更大的風浪。而園區就把有限的資源動運用到有限的地方:創業企業!
所有的政策、所有的机制、所有的資源都側重于培育中小企業,這樣的硅谷追隨者方可能真正成功。這樣的方向才是把握了根本,才是啟動了創新之源。只有在這個目標上,我們才會明白我們失誤在哪里,錯誤在哪里!中關村与硅谷的養距在哪里!
看看中關村前100家企業的名單,我們完全可以定下這樣的結論:依靠大公司業績來堆積美麗“數字”的中關村是不會有前途的,那只是一种粉刷的“數字化游戲”。中關村的成績只能移居不斷涌現的中小企業和創新技術來證明自己的价值和成就。沒有中關村中小企業的未來,就沒有中關村的未來!中小企業才是中關村的生命之源!!
硅谷和中關村英雄榜
硅谷英雄榜 中關村英雄榜
惠普(HP):全美第二大IT公司 聯想:中國最大的IT公司
英特爾(Intel):全球最大半導體公司 用友:中國最大的軟件公司
Cisco:全球最大网絡設備公司 方正:曾經最大的應用軟件公司
Sun:全球最大工作站公司 新浪:中國最大的門戶网站
Oracle:全球第二大軟件公司 8848:曾經最大的B2C网站
Apple:著名PC公司 金山:通用軟件第一品牌
Seagate、Quantum:最大硬盤厂商 民:最大的殺毒軟件公司
應用材料(AM):最大半導體設備公司 連邦:最大的軟件連鎖銷售商
Adobe:最大圖形軟件公司 此外,還有著名的四通打字机、聯想漢卡、北大方正排版軟件、太極小型机系列、金山WPS、四通利方中文平台、漢王手寫識別軟件、KV300和瑞星等殺毒軟件、金山詞霸、紅旗Linux等引領國內市場的產品
電子藝術(EA):最大游戲軟件公司
Intuit:最大個人財務軟件公司
NAI:最大网絡安全軟件公司
Netscape:曾經最主要的互聯网軟件公司
Yahoo:最大門戶网站
eBay:最大拍賣网站
此外,硅谷還有3Com、SGI、AMD、國家半導體、Solectrom、Informix等著名公司
創新文化与商業文化
無論是過去還是未來。高科技領域的商業文化在本源上与校園的創新文化一脈相承,就是對科技創新的价值觀和執著程度,甚至是宗教般的信仰。以斯坦福大學為輻射源的硅谷創業文化不但征服了整個IT業,同時也制服了整個社會。但是我們必須看到,斯坦福的校園文化是硅谷成功的靈魂。而反過來,硅谷的創業文化也不斷改變并提升著斯坦福的校園文化,使斯坦福大學始終挺立在高科技產業的最前沿。兩類文化彼此融合,彼此促進,成就了今天的硅谷奇跡。但是,綜攬中關村的企業文化,卻不能不讓人大為失望。
80年代中,中科院、北大、清華等一批有識之士走出象牙塔,來到中關村。在這片清淡的土地開始了聯想、希望、四通、方正(前身)等公司的創業。他們身上攜帶濃郁的校園文化,在這條簡朴的街上,當時他們一下子占据了主導,成為新穎的主流文化。因此,王輯志的打字机、倪光南的漢卡、王選的排版軟件,還有求伯君的WPS、吳曉軍的1-2-3等產品与技術,都代表了當時的最高水平(甚至可与世界水平一比)。
但是十多年過去了,中關村最令人惋惜的悲劇發生了:中國傳統官本位文化及庸俗的商人文化開始興盛,逐漸占据主流并最終吞噬了創新文化。最終是“半個政治家半個老板”的人們成為這條街的主導者,原有的落后机制不但沒有被消解,反而“廢物利用”,重新成為他們利用的工具。也就是說,如今中關村与高等院校之間的文化圍牆不但沒有打破,反而越壘越高。傳統落后机制的勢力并沒有下降,反而因為新的蛻變者的加盟而越發鞏固。校園文化再也不是优勢文化。清華、北大、中科院等反而成為產業的旁觀者,它們沒能成為這場新技術革命的主角。如今,每一個走出校園、步入中關村的人,都不得不洗脫自己身上的校園文化,出迎合這條街上、這些企業的另類文化。因此,這些年來,中關村的發展并沒有中科院、北大、清華的多大“功勞”。
企業文化与創新文化相互融合、彼此滲透的失敗,是中關村技術創新衰弱的內在根源。這种文化的割裂(甚至對抗)是中關村最大的失敗。其結果就是,經過多年發展,中關村企業的技術水平相對地大大下降。如今中關村再也沒有任何一項可以代表時代水平、具有相當競爭优勢的技術。企業是大了,但技術含量已經無可挽回地下降,而且他們共同的命運是:企業越大,生存壓力越大,也越是無力投入技術研發。
于是,必然的故事發生了。王輯志、倪光南、王選先生先后被“逐”出企業,因為官本位的爭權奪利注定了他們的命運。而且,的确他們當年創造的技術,如今也無可挽回地在市場上衰弱了。這不僅僅是他們個人的失敗,也是企業本身的失敗;這不只是他們個人的悲劇,而更是這些企業乃至整個中國IT業的悲劇:作為企業,未能在他們原有技術創新的基礎之上,組建技術團隊,形成持續的技術創新能力;也沒能建立机制,讓更年輕的技術人才接續他們的成果,及時升級換代。而在殘酷的IT業,技術的壽命是有限的,個人創新的壽命也是有限的。于是,几年之后,他們就象一支支燃盡的蜡燭,或說榨干利潤的產品一樣,被重新推回中關村的大街。中國IT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就象中關村企業的校園文化一樣,被生生窒息。沒有机制作為保證,沒有文化作為內涵,技術創新只能是年复一年的美妙動听的口號。
而更令人痛心的是,這些從中關村成長起來的大公司,比如聯想、四通、方正、清華同方、北大青鳥等等在進入資本市場,獲取大量寶貴資金之后,卻最終失去了自我:失去了高科技領域最重要的專注,失去了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与許多上市的最平庸的傳統企業為伍,融為其中的一分子,介入房地產、貿易、娛樂、食品等等,也學會了股票操作等,陷入無方向的多元化擴展和逐漸庸俗化的發展方向。短短几年之間,這些大企業越來越看不出他們的高科技特制,也看不出中關村的特色,他們淪為國內無數平庸的上市公司一個模樣,与他們一起陷入另一种“同質化”競爭的泥沼之中!
中關村大公司的庸俗化趨勢,徹底改變了中關村的發展方向,必將引導著一批又一批富有創新活力的重蹈覆轍!這是中國高科技企業發展的一大悲哀!
如此趨勢下去,是不是三五年以后,我們就得發出這樣的疑問:中國還有高科技嗎?中國真的還可能赶上印度嗎?
回顧篇
中關村發展的十個腳印
可以說,這十個腳印個個都是領中國之先。不僅僅是中關村的腳印,更是中國IT業的腳印。有了這些,中關村永遠在中國IT歷史中占据最重要的一頁。可惜,從此以后,這樣具有深刻影響的腳印越來越少了。
1、 1980年10月,以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員陳春先為首的一批科技人員,組成“ 等离子學會先進技術發展服務部”,最早以一种准企業的方式嘗試將科技成果直接轉化為社會生產力。70年代末80年代初,隨著苹果電腦和IBM PC的推出,PC革命啟動。北京中關村,這一世界上少有的智力密集區內,在中國率先對這場革命作出了反應。
2、 1983年,中關村第一個民辦科技開發經濟實體——北京華夏新技術研究所成立。此后,京海、科海等11家科技企業相繼涌現。這塊當年清王朝的皇家園林,近代中國滄桑悲歡的見證地,經過長期的孕育,終于萌發出一股全新的變革力量,開始推動中國新的發展。
3、 1984年,中央作出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全國性改革從此大潮涌動,在北京市海淀區的大力支持下,以“兩通”、“兩海”為代表的科技開發公司迅速增長至40余家,營業額1800 多万,中關村電子一條街的骨干基本形成。
4、 1985年,國家經濟過熱,經商熱有些失控,非科技企業也開始介入從事科技產品的貿易,獲取高額收入,中關村熱鬧起來。企業開始擠占沿街鋪面,“電腦擠了豆腐腦”成了流行的一句戲言。此時中關村科技企業增至90多家,企業參差不齊,“倒爺一條街”、“騙子一條街”的稱謂由此流傳于世。
5、 1986年初,國家開始打擊經濟犯罪和糾正不正之風,全國范圍開展治理整頓。中關村的熱鬧暫時收斂了一些,發展節奏也平緩下來。但1987年,國務院發布雙放政策,進一步放活科研机构,放寬科技人員。科技人員開始流動,中科院成為最主要的源頭。中科院及屬下研究所辦公司達50家,占中關村企業總數的1/3以上。各企業50%以上的科技人員來自中科院。在這些人的努力下,中關村真正沸騰起來,當年技工貿總收入超過9億元。中關村基本形成從白石橋到中關村302路汽車終點站的南北大街為主干,以中關村–海淀路–海淀大街–土城路為支線的“T”形地區的科技企業群。其中微机、電子產品和技術成為“村” 里的主導產業。
6、 1988年5月,國家正式批准建立北京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這是我國第一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中關村電子一條街開始步入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中關村地區有50余所大學,138家研究院所。試驗區一建立便出台了18條优惠政策,對大院、大所、大學的改革推波助瀾。1988年下半年到1991年我國經濟開始了長達3年的治理整頓時期,全國銀根緊縮,市場疲軟,經濟下滑,但試驗區以技術為后盾,在“自籌資金、自愿結合、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靈活机制下,依然保持高速發展。三年中經試驗區認定的新技術企業達920家,四通、聯想、京海、信通、方正等集團公司也脫穎而出,四通打字机,聯想漢卡和系列微机,北大華光后改北大方正排版系統、太極小型机系列等拳頭產品揚威市場。
7、 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將改革大潮推向新一輪高峰,1993年新的公司熱在中關村也達到高峰,至年底注冊公司總數已達3769家。90年代,全球化的經濟浪潮也沖擊著中關村,中關村最大的變化就是洋品牌的蜂擁而入。1988年,區內開始誕生三資企業,而1992、1993年外資企業迅速激增。中關村不再是自個儿練攤,嚴酷的市場競爭格局從此拉開。在外商的“圍剿”下,中關村開始經歷嚴酷的市場洗禮,經歷陣痛,許多企業也在陣痛中迸發。
8、 一些公司走出小作坊,走出中關村,開始邁向全國,并嘗試海外市場。1993年8月,四通在香港公開上市,發行股票1500万股,籌資1.89億港元。1994年2 月,聯想在香港上市,發行股票18225万股,籌資2.2億港元,1995年12月,方正在香港上市,籌資3.2億港元。這些不但獲得了寶貴的海外資金,也在上市過程中按國際通行慣例和規則完善了公司財務和管理。
9、中關村已是中國最有影響力的銷售渠道,各公司都有很好的客戶网。因此成為國外品牌爭奪市場的首要戰場。一時間,許多人惊呼狼來了。但是水來土掩,兵來將擋。因為 “村”內原本以生產為依靠的企業只占20%,80%的企業主打銷售与代理。國外產品的進駐反而為中關村帶來新的机遇。各公司紛紛敞開怀抱,代理銷售洋產品。當然倒一台机器淨賺一、二万的美好日子結束了。組裝一台机器獲取丰厚利潤的時代也結束了。國產品牌也開始受到巨大沖擊。1988年,國產微机份額在80%以上,到1993年已降至37.8%,1995年跌至最低,只有23%。1996年以聯想PC首度領銜國內市場為標志,國產品牌重新崛起,贏得用戶信心,并于1997年,興起國產品牌蜂擁而上的熱潮,重新主導了市場。雖然,目前國內厂商還沒有真正將本地市場的主動權掌握在手,但市場主動權的确已在一點點傾斜。
10、1997年9月12日,十五大的召開,標志著又一次重大的思想解放。市場經濟的路線已完全确定,非公有經濟不再是“補充”而是重要的組成部分,企業也不分姓公姓私,國家都將依法對各類企業予以統一管理。首先,中關村作為改革開放試金石的使命已經完成,中關村摸索出的途徑已經成為一條得到充分驗證和肯定的道路。中關村作為中國信息產業窗口和鋪路人的作用也在淡化。
全球化經濟大趨勢預示著全球化市場即將到來,國外大型企業已完成“登陸”,國內市場已完全成為國外厂商与本土厂商平等競爭的場地,高技術產品零關稅的實施已進入倒計時。信息時代的時間和空間正重新賦予新的含義,中關村近水樓台的优勢已經不再。同時全國市場的共同繁榮和整個國家信息產業的興旺,中關村作為全國信息產品貿易中心的地位也受到挑戰。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開始呈現。中關村必須在體制、文化和技術等方面進行更積極的調整和轉變,才能夠克服新形勢的不适應感,重新引領風騷。
但是,真正的趨勢卻開始遠离人們的期望,走向了另一個方向。中關村作為高科技創新的中心,曾經洶涌地噴薄而出,但是這种噴涌只是一次性的。新浪之后,這种源頭性的集體式噴涌成為歷史。新的領袖型人物,新的領導全國的技術創新和理念創新,新的產業和市場生態,至今都沒有出現,也沒有出現的跡象。
中關村轉折的六個標志
我們經過反复討論,最終將中關村發展的轉折點定位在1998年。這一年,“知識經濟”成為這一年最熱門的詞匯,使得中國IT業開始超越產業界限,實現突變,一舉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這一年,后PC時代的到來和互聯网熱潮掀起,預示著產業內在也將發生深刻的變革。這一年,信息產業部正式組建,結束了國內IT業机制和體制障礙,一個面向未來的中國IT業新架构正式形成。而對于中關村來說,從這一年開始,她作為中國IT業的絕對中心地位開始遭遇越來越強大的挑戰。變化不可抗拒地開始了:
1、銷售模式之痛:電腦廣場像一股強台風自台灣登陸,中關村經營小店鋪的老板們如坐針氈。5月8日至12日,首屆中關村電腦節張燈結彩。但節日的歡慶并未給市場帶來吉祥,這一年中,北京起碼又冒出三個以上的“硅谷”。而來自台灣的鐘瓊亮帶著電腦大賣場的先進理念來到北京,他沒有選擇怀抱抵触心里的中關村,而是在京城另一端的朝陽區落腳。一句廣告語“現在買電腦,馬上后悔”將火點進了中關村。1998年5月8日,20多家中關村厂商聯名起訴百腦匯。一張狀紙顯示了“地頭蛇”的威風。一審中關村小胜,二審雙方言和,風波暫時平息。遺憾的是,在新的變革面前,中關村最初的反應選擇了抵制!而不是積極擁抱。但是,變革是不可阻擋的,中關村傳統銷售模式從此瓦解。几年之后,電腦大賣場成為新的主流模式,中關村也不可能幸免。一直引領中國IT業潮流的中關村,第一次選擇了追隨潮流!
2、發展模式之痛:互聯网熱潮初起,中國IT企業發展模式由銷售為基礎的產品模式開始向資本運作模式轉變!一場新的游戲也在中關村內部掀起,1998年12月1日,四通利方購并華淵,組建“新浪网”,新公司市值5000万美元,四通利方占3000万美元。對于領導中國市場十多年的中關村來說,這是一個截然不同的游戲規則。雖然,新浪依据中關村積累的底蘊,在互聯网熱潮中依然引領風騷。但我們看到,更多的搜狐、中華网、网易、阿里巴巴、易趣等互聯网公司在中關村之外如野火般地燃起。而中關村的大多數企業要過兩年以后才開始認清這場革命的本質,才開始有所行動,但一切為時已晚!雖然,互聯网泡沫的破滅大大抑止了新興力量的崛起。但是,IT業的游戲規則卻已經永遠改變!關鍵是,新游戲取胜因素的不再是中關村的傳統优勢。互聯网促成了中國IT業力量格局開始分散的事實!
3、技術標准之痛:技術當然是中關村最不敢面對的問題,但是卻是一個可以回避一時,卻不能回避一世的問題,總有一天它會帶著尖銳的鋒芒來到中關村面前。1999年3月10日,微軟主席蓋茨選擇深圳,而不是中關村發布其進入中國以來最野心勃勃地“維納斯計划”,試圖在即將到來的計算机、廣電、家電業等產業融合趨勢中,壟斷技術標准,全面控制包括袖珍電腦、掌上電腦、PDA、机頂盒在內的下一代信息家電市場。由此引發的“維納斯”大爭論是中國IT業第一次全民性的事件,雖然面對挑戰,最終還是中關村的“女媧計划”作出了最強烈的應答。但它更是第一次面對技術標准這一產業的根本問題,而引發的深度爭論与全面思考。尤其不可否認的是,這同時也是對長期以來中關村所引導的“貿工技”思想的第一次全面沖突。一個呼喚技術的時代已經拉開序幕,中關村再一次面臨被動的尷尬局面!
4、市場競爭之痛:2001年,中國成功入世,對于中國IT業來說,是巨大的机遇也是巨大的挑戰。的确,IT業最早与國際接軌,也早就与國際巨頭同場競技。而且,關稅本來不高,走私等回避關稅的措施早就如魚得水。但是,這里有著一個很大的誤區。雖然,關稅造成的實際差异不會多高,但是,WTO之后,國外巨頭市場競爭的投入力度和決心卻可能大大提高。這才是更可怕的!以前,他們多少還是有顧忌,不敢太把國內厂商打得太悲慘,要溫柔一點。但是,在WTO之后,心理障礙逐漸消除。為了占領這個市場,該多猙獰就得多猙獰了。而且對他們來說,中國市場畢竟是小部分,即使作為前期的市場推廣投入也可作暫時的利潤犧牲,而對于國內的弟兄們來說,這個市場就是他們的全部家當,就是他們的身家性命!因此,真要放開架勢肉搏,對聯想這樣的國內企業,我們怎么也不敢像柳總說的那么樂觀!于是,我們將會看到,面對新的市場競爭,中關村又一次血与火的洗禮將在現在和未來几年內全面展開,遺憾的是,如今大多數人還沒有意識到這次挑戰的嚴峻性!中關村歌舞升平的樂曲依然嘹亮。
5、圍牆之厚与文化之隔:1993年3月,北京大學做出了一個轟動全國的決定——將約600米長的南牆推倒,改建為商業街。与中關村融為一體,南牆進入了一個新時代。8年過去了,北大在出了一批股票价格堅挺的知名校辦企業、并且產學研一體化初具規模的大背景下,又做出令人吃惊的決定:拆除商業街,恢复南牆。北大南門西側所有店面都要在2001年7月20日以前搬走。這是一個具有重大象征意義的事件,標志著校園文化与中關村文化融合的最終失敗!
6、發展方向之痛:中關村的政策和資源究竟是傾向于中小型創業企業還是已經上了規模的國內、外大型企業?是成為又一個高樓林立的現代化的“朝陽區”,還是繼續成為重點輔助高科技草根力量和“弱勢群體”的孵化器?這是一個必須作出明确抉擇的道路問題。中關村似乎已經作出了鮮明回答,這個答案就是融科資訊中心。這個中關村最大房地產項目地處中關村的心臟,將在5年內建成,定位于為世界一流企業服務,成為北京市繼國貿商務區之后第二個電信交通樞紐。看來,中關村在北京也要努力爭“第二”了!而更令人關注的是,主導這個項目的居然是中國IT業的領頭羊——聯想!顯然,這件事情將大大改變中關村未來的發展方向。
思考篇
企業家:一個需要正本清源的概念
企業家是這個時代真正的英雄。在這個觀念多元化的時代,“企業家”這個詞匯,是為數不多的能夠得到社會各個層次肯定的群體。但是,即使如此平白通俗的詞匯,也經常被誤讀、誤用和誤解。
如今在中國,企業家這個概念往往被用在那些功成名就的大企業老板身上。是以財富的數量、企業的規模和名望的高低來衡量的。實際上,這是一個被誤讀的概念,更是被用錯的理念。在企業家的大本營——美國,企業家主要的是用來代表那些開辦中、小企業的人。企業家与小企業主几乎是同義詞。而大企業的CEO們,更多被稱為經理人和管理者。企業家的含義更強調自主的創新,所謂的企業家精神實際上也就是小企業創業的精神和經營風格。它是一個更加具有戰斗沖動的概念,主要的驅動力來自個人獨立并實現自我价值。比如建立一個私人商業王國的理想,努力征服困難表現個人出色意志的沖動,以及領略創造的歡樂和發揮才能的歡樂。這個理念与美國經濟制度和文化傳統不可分,美國經濟制度的基礎是建立在私有制上的自由企業制度,強調個人在經濟活動中的机會和表現,而企業家精神就是其基石。而已經成功地集聚大量資源的大公司,往往是市場壟斷与過度集中的象征,并不是資源最有效的配置,不是市場創新和技術創新的源頭。
但是在中國的傳統文化和傳統觀念中,取向往往是“崇上欺下,重大輕小”。傳統的計划經濟,更習慣于抓大放小。在輕視個人努力而重集體力量的觀念下,往往是守業者而不是創業者,成了“企業家”。這也是一個概念方向性的錯誤,也引導著截然不同的觀念。
過去中關村的胜利,是真正市場原發性的創新与創業的胜利,曾經涌現出一大批真正意義上的企業家。可以說,是中關村孕育出中國最早的比較純粹的“企業家精神”,并推動其成為社會主流接受的觀念。但是如今,當其中少數人功成名就的人一次又一次被載上金燦燦的“企業家”桂冠時,實際上,他們可能早已經不再是企業家。柳傳志、段永基等曾經是非常优秀的企業家,但是現在已經成為“巨頭”,承擔著大公司的未來發展問題。他們其實已經不再是真正意義的企業家。因為他們的主要使命不再是創業和創新,而重點是運作大企業所匯聚的資本和資源,因此叫做“資本家”更加貼切,玩的可能是比企業家更高級、更有价值的事情。而楊元慶、?陘]曾經是成功的企業家,但現在卻更主要是管理和推動一個大公司的持續發展,已經是真正意義的企業經理人。蓋茨、楊致遠、戴爾等等無數的IT英雄都是已經過去的“企業家”。但是,無論是媒體、政府還是大眾,都習慣把L們繼續稱為企業家。而且好像只有他們才是真正的企業家。人們似乎把企業家當作是“終身”榮譽。其實,企業家是一個階段性的概念。
這些“巨頭”們牢牢搶占了“企業家”這個概念山頭。而現在真正在努力拼搏創業,促進產業新陳代謝的無數還沒有崛起的創業者,卻被擋在人們的視野之外,也越來越缺乏成長的空間,甚至生存的空間。這种誤讀使得人們的觀念產生了方向性的錯誤,阻礙了整個行業創業和創新的文化与氛圍。而這一切曾經是IT真正的活力和動力!
歷史明白無疑地證明了,高科技產業,尤其是IT業,其發展的主要推動力來自于真正意義上的企業家。我們需要給“企業家”正本清源,需要重新塑造和呼喚企業家精神,把“企業家”的帽子還給真正的主人,重新啟動這個產業、乃至整個社會的創新之源。能夠形成真正的企業家机制和企業家文化,不斷推陳出新,使得企業家能夠一批接著一批地產生出來,提升產業和社會新陳代謝的速度。這樣,才是正常和健康的發展之路。這樣,企業家的概念和精神才真正名副其實!
把“企業家”的帽子還給它們真正的主人,哪怕它們已經被我們用坏了!
歷史不會等待
全球IT業全然無視中關村的命運,而浩浩蕩蕩向前推進。產業的革命性巨變開始了,我們無法回避。依靠貿易而滋潤一時的中關村企業,他們的苦日子即將開始。在這場迅猛的變革中,我們不禁擔懮:曾經作為技術創新樣榜的方正能否喚發第二次青春?聯想在“貿工技”的哲學下還能挺多久?而象“女媧”這樣富有遠見的技術創新,會不會來不及走上市場与微軟一搏,就匆匆地扼殺在自己的體制之下?這一系列嚴峻的拷問是不可能在歌舞升平的音樂聲中浮現出來,但它們卻在中國IT業的內心中真實地折騰著。
作為一個階段,十多年創立的中關村模式會無可挽回地失去优勢,在風雨中磨泡出來的一代“前企業家”們也將無可挽回地被逐出IT業舞台的中心。我們只能寄希望:中關村還能夠有迅速崛起的年青一代,也許他們身上會有更多純粹的校園文化,會萌發更多技術創新的火花。他們也許能夠成功奪回IT業的陣地。他們經過磨煉,也許會成為更純粹的企業家。當然唯一的前提:他們必須能夠抵擋住強大的官本位文化的侵蝕和壓迫。
而現在,一切都只能是虛擬語气。校園文化能否再度征服中關村,与創業文化產生互動關系,還是一個沉重的謎。如果校園文化不能重新成為中關村的主流文化,那么中關村的未來就不可能与新技術的浪潮真正合流。
我們期望中。
硅谷:一個更具可學性的秘密
硅谷成功的秘密只有一個,而且這個秘密比別的任何一個小秘密都更具可學性。當然我們無法与硅谷直接比較,但是相對的比較是合适的。我們將硅谷放在全球半個世紀IT產業的背景下,將中關村放在20年中國IT業的背景下,進行比較是十分恰當的。80年代未,中關村為中國IT業奉獻了聯想、方正、四通、希望、金山等一大批領先中國軟、硬件企業,90年代初期与中期,又繼續為中國IT業推出了四通利方、用友、連邦、同方、紫光、青鳥等一流厂商。而在最近五年,中關村提供了什么?今后五年,中關村又將提供什么?這個答案,如果再用那些老面孔來回答,顯然是文不對題。用這些大企業的數据來回答,顯然只是數字游戲,因為他們只能證明中關村的過去,而不能證明中關村現在和將來。
如果中關村拿不出新的企業給中國IT業,那就只能說,過去五年是失敗的五年,未來的中關村將是失敗的中關村!
讓我們回到根本上來吧!也許現在并不晚。讓中關村真正把功夫下對方向:給失敗者中國最好机會、給一無所有的企業者以中國最好机會、給弱小的創新企業机會、給風險巨大的創新技術最好的机會,中關村在中國的地位將永遠難以超越。但是如果方向錯誤,中關村的命運也是注定的!
回答未來
發現問題遠比解決問題要難。中關村的問題需要我們重新面對。提几點供啟發:
1、 調整心態。“惶者生存”是高科技領域的第一准則。如此微妙的形勢下,應該發動一場中關村問題的批評和建議。樹立危机意識來重估未來發展。有實力和信心的中關村是不怕批評,更樂意接受批評!
2、 調整机制,中關村應該是中小企業的孵化器,而不是大中型企業的安樂窩。為了中關村的未來,我們必須在思想上實現本質的創新。中關村不歡迎大企業,而應該極力擁抱和吸引中小企業!
3、 調整戰略,主動把中關村經驗推廣到全國各地。那些想通過中關村房地產發大財的人們,完全應該扛著中關村的牌子,將房地產做到全國各地。這樣,其積極意義遠遠超過摧毀中關村的生態要大,而且商机和空間的大增也不可同日而語!
4、 成立中關村大學。中關村是全國的中關村,我們應該用中關村的企業家、創業者為真正的老師,成為高科技虛擬的“黃埔軍校”。只要全國各地的高科技如星火燎原,中關村的地位根本不需要那些虛幻的數据來粉刷!
把中關村真正有价值的經驗推廣到全國各地,把高科技房地產做到還沒有高科技的外地,用中關村品牌到全國各地跑馬圈地,共建科技園,而不要再局限在中關村內部瘋狂地開發。這個商机要更大、更有社會效果,更有長遠意義。
后記:中關村的“脆弱”
作為中國高科技創新的大本營,中關村理應有一种最開放的文化、最豁達的心態、最廣闊的胸怀來面對一切贊美和批評,經得住一切神化和指責。發展就是硬道理,以中關村的成績和地位,完全可以非常坦然。但是,我們經歷的中關村卻是非常的脆弱。
說來比較有意思,作者之一的方興東的第一篇引起業界關注的文章,就是批評中關村的,題目為《中關村,硅谷的帽子頂得住嗎?》,呼喚中關村在產業最劇烈的轉折時期,應該以更積極的姿態和嚴峻的危机感提升自己。而第一篇在業界引發強烈爭議的就是當時的“百腦匯”風波。這個來自台灣的電腦賣場准備以全新的經營理念,直面挑戰中關村。而我們是這場競爭風云的搖旗吶喊者。因為,我們認為中關村應該更嚴酷地對待越來越激烈的競爭,而不是消極的抵擋。包括到了今天,中關村的危机感不但沒有降低,而是大大增強。
雖然已經是中關村的“老村民”,雖然以自己置身中關村而慶幸而驕傲,但是我們還是積極呼吁:“讓IT競爭的風暴來得更猛烈些”。因為,中關村應該成為中國創新的重要源頭,應該有資格加入世界性的競爭。其實高科技領域,最好的生存理念就是格羅夫所概括的“惶者生存”。應該多以危机來激發動力,多歡迎批評和建議來直面問題。
今天我們寫下此文,也是內心惶然。究竟會得到什么反應,也沒有一點底。但是我們相信,每一個關心中關村發展的人,都應該會有一定的共鳴。中關村真的急需一次腦筋急轉彎,以問題和危机,而不是以成績和成就,對未來做出應答。 (方興東 王俊秀 ZDNet China 7月9日)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