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iloveguava.com)
【大紀元6月9日訊】國學大師饒宗頤教授看自己如沙如塵般渺小,他希望以點點力量回饋香港。由他親筆寫的《心經》墨寶將被刻於香港一處山坡或石壁,他盼望以《心經》石刻勉勵港人,視變化為過渡,「拿得起、放得下,無掛慮」。
據明報6月9日報導﹐饒宗頤昨日向港府贈送《心經》草稿。政府對這份禮物十分重視,剛結束美國訪問的財政司長梁錦松,因當地雷暴未能趕及回港,透過錄影帶越洋宣布,多名港大學者、香港旅遊發展局主席周梁淑怡及旅遊事務專員黎高穎怡已參與計劃,正尋找合適地點,落實饒宗頤多年心願,讓每字達二十吋乘二十吋的巨型《心經》墨寶成為石刻、成為「香港人生活的一部分」。
梁錦松說,選址可以是山坡、石壁或懸崖峭壁,有人認為應近旅遊點,有人希望選取偏僻地點,要氣勢磅礡,要「有心」才看到。
他透露,《心經》亦助他心境平靜﹕「我感受最深刻的是『心無罣礙』四個字,另外『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不生不滅。心煩時、想不通時,念一遍《心經》,心也就安樂了。」
饒宗頤視香港為根,他把一批私人藏書、個人書畫創作贈送港大,成立「饒宗頤學術館」,以回饋香港。貴為國際享負盛名的國學大師,他十分謙虛﹕「我不敢說有什麼貢獻,自己覺得渺小,而且時時在學習中,我只希望能為香港的文化事業盡一點力。」
他又以《心經》勉勵港人﹕「變化不是由人而來,每一件事也有過渡,不要執著,色即是空,拿得起、放得下,無掛慮。」
港大與政府已成立工作小組為石刻選址,工程設計由建築署負責。成員之一的港大副校長李焯芬表示,其中一個選擇是大嶼山寶蓮寺鄰近一處山坡。他說,石刻設計會符合環保原則,避免砍伐珍貴樹木。港大建築系教授龍炳頤盼《心經》石刻能表達一份浩氣,既能聚集遊人觀賞,又能遠遠靜觀。旅遊發展局主席周梁淑怡表示,選址工作正「火速」進行。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