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iloveguava.com)
【大紀元5月4日訊】由於都市的生活空間小、運動量又少,加上課業壓力,使得台灣七到十歲的孩子,每四人中,就有一個出現動作協調能力不足的問題。
據中國時報五月四日報導 教育部今天公布一分調查發現,都市的生活空間小、運動量又少,加上課業壓力的負荷,使得台灣七到十歲的孩子有十二%出現動作協調能力不足問題;而疑似有此現象者也多達十六.五%,換言之,在台灣,每四個孩子之中,就有一個出現動作協調能力不足的問題。
由於前述調查之數值,比美國、日本的五%到十%,高出許多,因此,專家籲請家長要留意,多讓孩子動一動、活絡筋骨;而學校的體育課或遊戲活動,也應加入動作協調能力訓練,使每個學童「頭好壯壯、身手矯健」。
教育部委託中國醫藥學院物理治療系調查發現,近五分之一的小三、小四學童有動作協調能力的問題,這個比例高出美國同年齡兒童的四倍,再者,有動作協調能力問題者之體能,也明顯比一般學童差,意味當今家長、學校不太重視孩童之遊戲活動或肢體運動。
這項調查的測試項目包括:手部操作的靈敏度、球類技巧,以及身體平衡三大部份。不同年齡層的學童,分別以八種遊戲性的動作進行測試,例如,七到八歲學童進行排珠子、穿洞洞、描花邊、單手拋接球、丟砂包、單腳金雞獨立、雙腳跳格子、腳尖接腳跟走路等等項目,之後,再將檢測資料與美國、日本所建立之常模量表結果進行比較,以了解台灣地區學童之動作協調能力如何。施測學童共有一一八八名。
中國醫藥學院物理治療系教授吳昇光指出,動作協調能力有問題的情況,如小學的某一個班級,總有一、兩名學童跳繩總跳不到一、兩下,又如,每次玩躲避球時,有些孩子就是不懂得躲球而呆呆被球砸到;跑步時,經常被自己的腳絆倒,或不太會綁鞋帶……,但這些學童除了動作協調性較差外,他們在其他方面的表現都不差,甚至其學業成績還名列前茅。醫學上稱之為「發展協調障礙」。
此外,吳昇光還指出,動作協調能力有問題的學童,無法直接從其體型上看出,而需進一步進行評估才能確定。有動作協調問題的兒童其童年生活往往也較不愉快,因其動作協調性較差,活動時,總被同學嘲笑或被家長、老師罵,久而久之,他們愈來愈不喜歡活動,這一來,就間接影響其健康與體能,所以,家長、教師應重視此一問題,不要讓這些孩子在不快樂且不健康的生活型態下成長。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