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嘮叨的家長嗎?

沈根元

標籤:

(http://www.iloveguava.com)
【大紀元5月16日訊】作為父母,有一种最常用但最不管用的方法,那就是嘮叨。鍋台邊、飯桌上、閑聊時,甚或工作中,我們總會听到為人父母者情真意切的嘮叨,以為嘮叨得越多,盡到的責任越大,產生的效果越好。

  面對嘮叨,孩子這樣反應:

  場景一:星期天晚上,女儿的同學來我家玩,一進門就說:“今天气死我了,媽媽教訓了我一天,什么將來就業競爭非常激烈,什么讀書要用功……真煩!”

  場景二:“你看你看,又要嘮叨了,讓我清靜一點好不好?學習要用功,我懂,但人總要吃飯吧!吃飯時說個沒完沒了,真是討厭!”

  知道嗎?在家長“千叮嚀万囑咐”的嘮叨聲中長大,大多數孩子從小練就了對付嘮叨的過硬本領———或置之不理保持沉默,或“砰”的一聲“躲進小樓(書房)成一統,管他春夏与秋冬”。結果是父母的嘮叨越多,孩子的防御能力越強。而當孩子一旦在心坎上构筑起嘮叨的“防火牆”,父母即使真有“金玉良言”,也很難穿透孩子的耳壁入其腦入其心發揮應有的作用了。筆者女儿今年11歲,曾學習書法,但興趣不濃,“三天打魚,兩天晒网”,偶爾練了,也是每天只寫二三十個字。為此我們沒少嘮叨,但她還是我行我素。一次,一位同事來訪,筆者女儿也在場,無意中聊起孩子學習的事。同事說她孩子也在學習書法,而且非常賣力,天天都練,最多時一天要寫掉一大瓶墨汁,進步非常快。說者無意,听者有心。從第二天起,女儿居然主動提出要練書法,一練就是十几張,而且堅持了很長一段時間,效果也不錯。想不到同事的一席話治好了女儿偷懶的頑症。

  由此看來,在教育子女上若想取得理想的效果,做父母的首要任務就是力戒嘮叨,多作誘導。而誘導的最好辦法是多動腦筋,創設情景,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受到良好的熏陶,從而激發其自己想學好的動机。而且,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這樣的教育情景是很容易創設的。比如,孩子自理能力差,可以多安排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培養獨立處事的能力;孩子孤陋寡聞,可以領他去家鄉的名胜古跡、博物館、科技館、攝影館參觀游覽,引導他關注周邊的人和事;孩子學習習慣差,可以叫他多去學習習慣好的同學家串串門,了解一下同學們是怎樣學習的;孩子不喜歡閱讀,可以帶他逛逛書店、進進圖書館,看看別的小朋友是如何過周末的;孩子沒有業余愛好,可以陪他到少年宮、文化館、藝校走一走,引發他的好奇与興趣。

(家庭教育導報)(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中國的艾滋病危机(下)
李博士暑期英數自學系統
爭居權者赴日內瓦控訴
議員指木柵動物園遊園車屢傳意外園方允改善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