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iloveguava.com)
【大紀元5月13日訊】台灣文獻館在台南市文化資產保護協會協助下,搜集各種特殊意義與史蹟的碑碣採拓品,在中興新村台灣文獻館史蹟大樓舉辦特展。其中包括日據時期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手書的「開物成務」實碑,珍貴又罕見。
據中央社5月13日報導,碑碣與國人的生活有著密切的關係,每一個碑碣背後都有一個歷史故事。台灣文獻館特別把台灣各種不同意義與用途的碑碣採拓品綜合起來,今天起在文獻館史蹟大樓展出;其中包括日據時期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手書的「開物成務」實碑,珍貴又罕見。
台灣文獻館在台南市文化資產保護協會協助下,搜集各種特殊意義與史蹟的碑碣採拓品,共同安排在中興新村台灣文獻館史蹟大樓舉辦特展。並於今天由館長劉峰松與行政院震災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執行長陳錦煌共同參與下正式開幕,展期將至七月二十一日結束。
劉峰松表示,碑碣可以說遍及台灣各角落,可是過去並未受到重視,以致許多碑碣都不知流落何方,或是遭到遺忘,這是文獻上的重大損失。
他指出,每一個碑碣的背後都代表一個故事,也是先民生活歷史的活見證,只要深入了解碑碣,就宛如看到歷史文獻。
陳錦煌則說,從不重視碑碣就可以看出台灣文化主體逐漸消失,這也代表現在的一代將會愧對子孫。所以,民眾應重新思考人與人之間及人與大自然之間的關係,並向石碑學習。
這項「台灣碑碣與生活特展」所展覽的物品多是實物的採拓品或模型,但文獻館為了這次特展,特別把相當珍貴的日據時期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為基隆至台北間南港隧道所手書的「開物成務」石碑,以實物方式展出。
劉峰松說,光是看到這個石碑就會感到相當值得。
他說,除了國字書寫的碑碣外,這項特展也展出「滿漢文」及「中英文」並刻的雙語碑碣採拓品,也是非常特殊的文獻品。
劉峰松表示,碑是指方形的刻石,碣則是圓型的刻石。(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