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iloveguava.com)
【大紀元4月5日訊】 近幾年來,中國經濟始終難以擺脫蕭條的局面已經成爲不爭的事實。儘管各級政府把經濟增長速度視爲主要政績,各省的GDP數位灌了不少水分,
但國家統計局公佈的全國經濟增長速度仍然呈現出緩慢下降的趨勢。雖然中央政府連年擴大借債規模,仍然無法有效拉動內需;現在債務規模已接近警戒線,顯然,繼續擴大借債不但難以爲繼,而且其效果不彰也是十分明顯的。
事實上,由於國內需求無法大幅度擴張,中國的經濟增長已越來越依靠出口和引進外資;而從連續多年大規模吸引外資的結果來看,中國城市高達20%的失業率和上億農村勞動力謀生無門的狀況並未得到緩解。可以預期的是,只要中國繼續維持目前的經濟狀態,失業問題將越來越嚴重,不但城市的中年勞動力面臨就業困難的沈重壓力,而且連大學生找工作也日益艱難。九十年代裏金融、媒體、網路等行業的興旺爲大學畢業生創造了許多就業機會,現在這些行業已經飽和,很難再大量吸納新員工。今後每年都有數百萬因大學擴招而入學就讀的畢業生湧入就業市場,那時”一職難求”的嚴峻局面就會一下子暴露出來。
其實,中國經濟增長徘徊、就業困難的根本原因在於工業的相對萎縮。自從九十年代中期以來,工業各行業陷入不景氣之後就再也沒有緩過勁來。過去數年中,工業部門不僅無法吸納大量新雇員,而且吐出了數千萬下崗工人。
中國作爲一個發展中國家,不可能跳過工業化階段而進入象發達國家那樣以第三産業爲主的後工業化發展時期。從國際分工的現狀來看,發達國家的傳統工業逐漸萎縮,這正是發展中國家加快工業化的良機。在世界上中國是少數幾個早已建立了初步工業化基礎的發展中國家,又是一個土地少、資源貧瘠、農村勞動力供給充裕的社會,如果能通過制度變革突破本國企業的體制束縛,本來應該具有加速工業化的國內和國際條件。可惜,過去十幾年來,中國錯過了這樣的機會,改革了20多年,至今不但看不到中國的工業有復蘇振興的迹象,在大多數內地城市,破敗的工業企業卻比比皆是。
在這個現象的背後,其實掩藏著一個經濟發展模式上的盲區。由於在制度轉型方面有太多的自我束縛,始終不能擺脫國有企業體制的根本弊端,於是在”漸進改革”的口號下試圖繞著走,用市場化和對外開放來代替工業體系的改造和創新;結果,雖然外資建立了一批出口導向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和數量有限的高科技或資本技術密集型企業,但原有的大批工業企業卻事實上被置於自生自滅的境地。現在回過頭來看,無論是市場化還是對外開放,都代替不了工業體系改造這一基本任務,而恰恰在這一點上,中國的”漸進”改革策略”考”了個”不及格”,於是就出現了工業相對萎縮、就業日益困難的局面。過去幾年把經濟政策的重心放在”擴大內需”上,其實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短視策略,其後果如今看得越來越清楚了。
更值得警惕的是,這一教訓至今未引起充分重視。自從中國加入世貿後,經濟發展問題似乎被簡化成了全球化以及與國際接軌,似乎只要加入全球化過程,中國經濟發展的諸多困難就能迎刃而解了。這實際上是一個極大的誤解。能加入國際合作、進入國際市場的本國企業始終只是一小部分;何況,外商、外資到中國是爲了建立經濟合作關係,而不是爲了幫助中國推行企業改革。中國工業企業的徹底改革和工業體系的改造,只能是中國自己的事;如果自己沒有信心,也沒有決心,一味指望外人是不會有什麽結果的。
不少國內學者談到中國的工業發展問題時,往往只是從保護民族工業的角度來認識,同時卻回避了爲什麽本國工業疲軟不振的制度原因。制度原因不消除,民族工業只是個”扶不起的阿斗”;解決了制度問題,才可能借外資之力、習外資之長,改變本國企業的面貌。中國本國工業發展的困境單靠引進技術是無法緩解的,從七十年代起中國就一直在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和設備,但是應用了這些技術設備之後,中國的企業仍然弊端叢生、效率低下、無力創新,很快,引進的技術設備過時了,唯有企業的面貌如舊。如果說,過去國人只承認外國的技術設備先進,卻不願意正視本國的制度落後僵化;那麽,現在似乎又走到了另一個極端,乾脆對改造本國的企業和工業體系失去了信心,採取放任自流的態度。在這種心態下,就很少有人願意深入分析中國工業相對萎縮的制度根源,對本國企業弊端的認識二十年來基本上沒有什麽提升,還在重復八十年代時的那些話語。而當下不少企業經營者所熱衷的,並不是企業的改造和制度變革,他們不約而同地沈迷於”重組合並”、”包裝上市”、”圈錢獲利”的遊戲,隨著”股市泡沫”一個接一個地破了又圓,企業的生命力也在不斷的損耗當中。
如果中國的工業繼續相對萎縮下去,二十一世紀的中國能靠外資企業加上技術簡單、規模很小的私營企業以及依賴公費消費的餐飲、娛樂行業求得穩定發展嗎?這不只是個政策問題,也是個重大的理論問題。這一問題的求解,顯然不可能從”貓論”、”摸論”那樣的順口溜式”理論”中找到答案;事實上,那種順口溜式的”理論”恰恰是一種思維框框,工業的相對萎縮就是它盛行主導之下的産物。
判斷中國的經濟趨勢不能繞開工業的衰落問題,這個問題如果不能根本緩解,高失業率的局面就不可能改觀,而一個高失業率的社會是不會有充分的消費需求的。
——原載BBC,作者為美普林斯頓大學中國問題專家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