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iloveguava.com)
【大紀元4月29日訊】在科研世界,月亮總是外國的圓,盧煜明卻另有體會﹕幸好早在九七年捨英國牛津回歸香港,他的醫療科研成果才得以早日發揚光大,助他勇奪國際十大傑出青年,為港爭光﹔否則,病人大有機會因缺乏儀器,遲了三年才受惠。
據明報4月29日報導﹐三十八歲的盧煜明,現任中大化學病理學系教授。他發現孕婦血漿含有胎兒的DNA,只要為孕婦驗血,便可檢查胎兒基因,比傳統的抽取羊胎水方法,更能減低流產機會。這套「血漿DNA」技術又可應用到鼻咽癌測試,憑著血內有多少變壞了的DNA,便知道康復抑或惡化了,比普通診斷早三個月至半年預知病況。
這理論為盧煜明帶來榮譽,不過要真正幫到病人,第一步要有先進儀器輔助﹔還須有人願意將實驗成果,變為人人可用的商業產品。想不到被認為科研水平低落的香港,竟然因儀器夠快夠新,助他提早踏出第一步。
盧煜明本在牛津工作,九七年回中大任教,中大便添置了價值七十萬的實時定量儀。這儀器是新產品,連牛津也沒有,以量度血漿內的DNA水平,檢測常見疾病。有了它,才能實踐理論,他亦得以在四年內發展成臨??H應用。盧煜明當年在牛津的實驗室,比香港遲三年才引入該儀器。加上香港的病症數目和樣本比牛津多,方便做研究,若留在英國,難料何時才有成果,造訪病人。
下一步便要將應用變為商品。他很重視引入商界參與﹕「即使發明有多好,也要有公司經營、提供服務,市民才能使用。而且科研投資龐大,如果商界無意接手,會減慢進度。」他解釋,由於器材昂貴,每個樣本動輒花費百元。學界資源只夠負擔科研部分,要大量普及,便須倚賴有財力承擔風險的商界,將技術變為民用產品,以及持續科研革新,以免脫節。
中大積極為此物色商界伙伴,以授權形式讓商界接手。去年,英國國家血液部,採納此「血漿DNA」技術為基本測試項目。今年又被香港公司青睞,將之變為產品,替病人測試鼻咽癌。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