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iloveguava.com)
【大紀元4月27日訊】近日,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內的行政樓裡擠滿了參加軟件工程碩士(MSE)招生咨詢會的學員。這種熱鬧的場面,令中科院研究生院軟件學院招生辦始料不及。
“雖然我們認為中國軟件工程這一領域的人纔教育會非常有前景,但是沒有想到今天前來咨詢的人這麼多,而且來自各種行業和學科。”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軟件學院副院長胡志強如是說。
北京晚報4月26日消息:經國務院學位辦批準,從2002年開始,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開始招收軟件工程碩士(MSE),並與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微軟亞洲研究院聯合培養。據悉,軟件工程碩士(MSE)是2001年底由國務院學位辦批準新設立的工程碩士領域,采用國際通用的培養軟件工程高級人纔的教育模式。軟件工程碩士教育不同於一般高等院校計算機、軟件學科教學體繫,而是直接針對軟件企業的需求,按照工程化的培養方向,注重實踐教育和技能教育,培養實用型、復合型、國際化的軟件高級工程技術人纔和管理人纔。有關專家指出,MSE教育在中國出現,標志著中國軟件教育正在向國際接軌,正在由培養軟件專業人纔向軟件職業人纔轉型。
據了解,科技部聯合北京市科委曾邀請多位軟件企業的老總及專家,對“中國軟件業如何在兩年內趕超印度”這一論題求解。專家們達成的一個共識就是,軟件人纔的培養是中國軟件產業發展的關鍵。但是,橄欖形中國軟件人纔結構阻礙軟件業發展。任何一個軟件企業,都需要下述三類人纔:一、既懂技術又懂管理的軟件高級人纔;二、繫統分析及設計人員,即軟件工程師;三、熟練程序員,即軟件藍領。這三類人纔在軟件企業的正常比例應該是呈金字塔形。與軟件大國印度相比,中國軟件人纔嚴重失衡,一方面表現在數量上,國內目前約超過5000個軟件企業,從業人隻有25萬人左右,超過1000人的軟件企業微乎其微,而在印度超過1000人的軟件企業比比皆是。另一方面表現在人纔的結構比例上。印度人纔呈金字塔形,而中國的軟件人纔呈橄欖形(缺少高級管理者和基礎程序員),大多數軟件人纔是通過正規大學教育,集中在軟件工程師層面。據業界人士分析,中國在今後5年內,至少存在20萬軟件人纔缺口。這樣的需求量,完全可以在中國造就出與印度一樣的軟件教育產業。
然而,長期以來,中國軟件人纔教育市場由於教材不同、課程設置不同、學員起點不同、學期周期不同、認證機構不同,造成教學質量良莠不齊。與此同時,目前國內關於軟件方面的認證五花八門,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逐漸成為中國軟件人纔建設的阻礙。專家們認為,軟件人纔教育市場正在興起,但軟件人纔教育急需走上正軌,走向國際化。而MSE教育的出現,正是順應這種潮流而生的。目前,中科院研究生院在MSE教育上,全面引進卡耐基.梅隆大學軟件工程碩士課程設置體繫和微軟軟件工程管理思想,針對中國軟件企業的需求設計出中國軟件工程碩士的培養模式,兩個階段即課程學習階段(約1年半左右)和畢業設計階段(1到1年半左右)進行培養。中科院認為這種教學方式,可以培養出專門面對企業實際需要的人纔。(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