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iloveguava.com)
【大紀元4月17日訊】我在倫敦半年,看過無數個墓園,深深覺得”死在英國”,尤其”葬在倫敦”,應該是死人一种至高無上的享受。在英國,不但住宅區規划得很整齊、完善,即使墓園,也不一定非要跑到荒山僻野,就在市區內或水邊或丘緣,往往一牆之隔,牆外車水馬龍熙熙攘攘,牆內則荒草如茵,花木扶疏,不僅有如公園,有時還真是世外桃源。老實說,我固然愛逛公園(那是活人活動的地方),我更愛逛墓園(那是与古人交談的地方),我尤其愛逐個朗讀碑文,這時墓中的主人翁与其家人即刻出現在我眼前,使我暫時遠离這滾滾紅塵,分享他們之間的喜、怒、哀、樂。
☆嘲弄”人生”嘲弄”人死”
(一)“心平气和地安息吧!”–多少恩怨,多少遺憾,就此埋進黃土。
(二)“我曾經認真過,現在我才知道,生命原不過是一場嘲弄,經歷的每件事都這樣告訴我。”–這時詩人約翰溶嘲笑生命,還是詮釋生命?
(三)“記得我!當你走過我身旁,象你這樣,我曾走過,象我這樣,你也會跟進,因此,不要跟丟了!”死人還嘲弄活人,好事者也在后面加了兩句:”要我追隨你,我可不愿意,除非告訴我你要到哪里。”
(四)“躺在這墓碑下的是吝嗇鬼杰米,他在某天上午10時去世,當然他省下了一頓午餐。”–當你笑他時,他正得意洋洋呢!
(五)“這里躺著一個身兼牧師、法官与詩人的彼得,他打破了人、神与世俗的藩篱”。–身兼三角色,”演出”一定很吃力。
(六)“一個名叫‘盒子’(Philip Box)的人,躺在一個盒子里,木頭盒子可是上等材料,至于那個‘盒子’,我們就別說了。”–英國人“重貓狗輕孩子”,當然他們要“重棺材輕尸體”了。
(七)“贊美詩和墓志銘都是多余的,這里躺下的是鮑博-萊,這就夠了!”–好高傲的一篇墓志銘。
(八)“他是史蒂文生-瓦特活到101歲,快樂而健康;我們打個賭,你絕對活不到101。”–用死人來開活人的玩笑,誰說英國人只有刻薄感而沒有幽默感。
(九)“這里葬著迪亞士-莎 她逞強,自負……度過70歲月,最后她宁愿給虫蛆蟻蝕,也不愿獻身于男人。”–這時一個老處女的墳墓,是否生前心儀者給她立墓碑,就不得而知了。碑文如泣、如述、如怨,盡在不言中。
(十)“這塊石碑的豎起,不是為了紀念莎拉的婦道,因為全鎮的人,都能琅琅上口;豎起這碑,不過為她躺下。”–一個為生活而“打拚”的風塵女郎,死后還遭人撻伐,英國人啊!你也未免太不厚道了。
(十一)”這里躺著史提夫-勃,他生前釀得一手好啤酒泡;向左轉,走下山,他的儿子正承繼他的衣缽。”–墓志銘与廣告詞合二為一,精打細算的儿子。
☆英國醫生遭人怨
英國人對醫生好象很“感冒”,活著時他手操生殺大權,不得不委曲求全,花錢消災;等他一命嗚呼,莫不極盡冷嘲熱諷之能事。
(一)“這里躺著的是查德醫生,他現在的鄰居,多半是他生前送來的。”
(二)“這里躺著的是我的健康顧問:西恩先生,這些被他治療過的人,全陪伴在他的四周。”
(三)“送葬者,悲傷地含著眼淚,眼看著博朗牙醫,填塞他最后一個凹槽。”–可怜的牙醫,被人挖苦到這种程度。
☆白發送黑發,苦煞天下父母心
不是冤家不聚頭,夫妻之間恩恩怨怨,總不足為外道;不過他們對孩子卻都無怨無悔,愛護備至,甚少責怪:
(一)“睜開我的眼,瞟了一眼,沒什么好留戀,還是讓我安眠!”–早知滾滾紅塵如是,不如不要投胎轉世。
(二)“這石碑下躺著我們的孩子,他既不哭來也不號;他生來只有五磅,卻花了我們50鎊。”
(三)“失去了你,這屋子只剩下孤獨,生命對我們已不再重要了;孩子,假如你能回來的話,這世界將有如天堂一般,否則……永遠怀念你的爹娘。”–可以想見這是一對痛不欲生的夫婦,悲情流露無遺。
(四)”我們的等待和希望都落空了,愿上帝善待你,神牽著你的手走了,我們必須分离,這也可以減輕你的痛苦,但我們的心卻碎了,媽和爸留。”這是紀念一個 3 歲大因病折磨而去的孩子。雖然這孩子已去世10年,但墓台前的玩具,鮮花都是新的。看樣子10年如一日,父母每星期都來陪伴他。
走筆至此,不覺感動得熱淚盈眶。
(維讀者网絡)(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