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iloveguava.com)
【大紀元3月4日訊】要不要航空母艦,中共內部一直有很大爭議,而特別的是,鑑於九五、九六年台海危機中,美國兩個航母戰鬥群介入,給中共解放軍的刺激太深,以航艦為假想敵的戰術於是替反對發展航艦這派增加了許多支持論點。
中國時報3月4日報導,反對建造航艦的人士認為,航艦大而無當,共軍不必太畏懼敵人航艦。同理,共軍即使有了航艦,對敵人也未必造成太太威脅。根據這種理論,假設敵人出動航艦,共軍是近海作戰,相較之下,對手(不論美、日)是遠距作戰,共軍享有多種有利條件,例如水雷阻炸、潛艇伏擊、岸基巡弋飛彈突襲、戰機突襲等,都有機會擊毀、重創或驅逐敵人航艦。每一種戰法有其長處與發揮時機,例如戰機突襲是在其他戰術發揮作用後展開,即對手忙於掃雷、反潛或檢修、補給、回收戰機等任務時,防禦較為薄弱,共軍飛機可進行小機群連續突襲或集中突襲。
服務於美國國防部淨評估辦公室的白邦瑞博士蒐集了中共多篇軍事論文,集結為「中國對未來安全環境的辯論」一書,由美國國防大學出版。書中有專章討論航母。在中共軍事專家眼中,航母戰鬥群固然威力強大,但同時存在諸多重大弱點,令實力較遜的一方有機會「老鼠治大象」。航母戰鬥群的弱點包括:
一,航艦體積龐大,戰鬥群的各型艦艇數量眾多,在雷達幕上是極其明顯的目標,也往往是最易偵知的目標。戰鬥群難免發出大量的電子訊號。凡此種種,都令航艦無法進行隱密任務。這是航艦在先天上難以克服的弱點。
二,航艦戰鬥力受限於自然條件(例如天候欠佳)。艦載飛機飛行員的飛行能力在夜間往往只有日間的百分之五十。
三,航母戰鬥群的機動力受限於海域狀況,例如在島嶼及礁石較多之處、水淺處、鄰近海岸處等,通常不易伸展。
四、接受海上運補時,艦隊的防禦能力明顯下降。美國航艦一般使用MKC-13-1蒸汽設備協助艦載飛機彈射起飛,每起飛一架次,耗用淡水一噸半至二噸;每起飛五百架次,必須停止作戰任務一至二天,以維修蒸汽彈射設備;每起飛二千五百架次,航艦必須進港維修,時間長達三至六周。
五,艦隊需要四艘補給船,這些船隻本身防護力較差,易成為敵人攻擊的目標。而一旦受損,勢必影響艦隊戰力。
六,由於體積龐大等因素,航艦的反潛及反雷能力相對不如其他艦隻。二次大戰期間,各國一共被擊沉了廿五艘航艦,其中九艘是被潛艇發射的魚雷擊沉,占百分之卅六。
七,一九八○年代以來,潛艦科技大幅革新,對航艦的威脅愈來愈大。
八,水雷不易擊沉或重創航艦,但是仍能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害,具有遲滯、嚇阻等作用。
九,航艦結構複雜,諸如彈射器、飛機升降平台等,都是其他軍艦所無。這些設備連動程度高,其中一樣受損,即會影響整體戰力,形成航艦另一重大弱點。
十,美國削減了航艦的護衛飛機及護衛艦隻數目。
十一,航艦甚為倚重空中預警機(AWACS),只要損毀預警機,航艦的戰力就打折扣。
十二,無人駕駛飛機日漸普遍,性能日漸精良。使用這種飛機對航艦發動密集攻勢,可迫使航艦及人員、艦載飛機及飛行員疲於奔命,並使艦載燃料及淡水消耗過鉅。
十三,艦隊的機、艦數量龐大,其間電子通訊繁雜。對方可以運用電磁波戰技予以干擾,從而減低航母戰鬥群的戰鬥力。
十四,艦體目標龐大,永遠是最明顯的攻擊目標。
十五,人員所需的技術程度高,海上生活又辛苦,不易維持人員的質與量。美國每艘航艦幾乎都有缺額,「企業號」少了百分之八,最新的「杜魯門號」缺了百分之十三。難免影響戰力。
但是也有專家指出,真正完整的航母戰鬥群不是這麼脆弱的,否則何以美國九十年來都在建設航艦實力?一般而言,美軍航母戰鬥群除一艘航艦外,配有多艘防空、反潛驅逐艦和巡洋艦,水下還有二至三艘核子動力攻擊潛艇擔任警戒。航艦本身有強大的護衛火力,而艦載的八十架飛機中,亦有多架負責護衛航艦。戰鬥群的警戒範圍極廣,光是反潛警戒即達二百公里。以中共目前實力,不易接近發動攻擊。
這種觀點彷彿是為「擁航」派背書,但也正說明了現階段中共發展航艦的實際障礙。因為中共發展航艦時,有無能力像美國這樣充份的配套措施?還是只是單薄的「大鋼船」?前述的航艦弱點,是美軍現在的最怕?還是中共海軍未來的夢魘?
同樣思維:真正要發揮航艦戰力,一個戰鬥群是不夠的。美國有十二個,三分之一返港整補,三分之一維修,只有三分之一備勤。中共準備發展幾個航母戰鬥群?最近美國一位熟悉台海態勢的軍方人士告訴我國,一九九六年的台海危機是最明顯的例子,當時美國要防備伊拉克蠢動,又要執行波士尼亞和平任務,所以只能抽出一個航母戰鬥群前往台海附近。後來先是「獨立號」,接著又來了「尼米茲號」,看似兩個群,聲勢懾人,其實只有一個是真的,另一個是在換防途中,彼此交會而過。
正如美國海軍分析中心(CNA)戰略研究中心主任麥德偉(Michael McDevitt,退役海軍少將)說的,在資源有限的狀況下,中共暫時不發展航艦應是務實的作法。(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