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iloveguava.com)
【大紀元3月23日訊】巫山又滑坡了﹗
今年2月25日﹐記者從國土資源部三峽地質災害防治指揮部獲悉﹐三峽庫區正在建設中的巫山新城(離舊城數十里)一處2000萬立方米的滑坡體﹐正以每天1毫米左右的速度滑動。26日﹐記者趕到巫山新縣城﹐在暮雨路上看到滑坡已拉裂水泥路面﹐一條條裂縫觸目驚心﹐有的長達10米。
南風窗03月22日報道﹐巫山縣城是三峽庫區首批淹沒和搬遷的縣城﹐為迎接2003年庫區蓄水﹐今年內要完成搬遷。滑坡體位於新城中心區﹐坡度28至30度﹐影響範圍包括縣殘聯﹑防疫站﹑法院﹑公安局﹑港務局等十多家單位及一所2000多人的學校﹐涉及一萬多人。記者發稿時﹐當地已成立應急搶險機構﹐正對滑坡削坡減載﹐疏通排水﹐加緊地質勘察。
三峽庫區究竟有多少處滑坡﹖危害如何﹖我們將如何防治﹖事關三峽﹐事關長江﹐事關中國千秋大計﹐這是每個中國人都不得不關注的話題。
被撕裂的開國元帥故居
據國土資源部三峽地質災害防治指揮部介紹﹐三峽自古多發地質災害﹐現庫區已發現2000多處崩塌滑坡體。去年底到今年2月﹐記者實地攷察了三峽多處較大的滑坡。
雲陽五峰山—乘船過巫峽﹐能看到左岸一座青山從頂上撕開黃色的豁口﹐這是五峰山滑坡留下的痕跡。五峰山是雲陽舊縣城後山﹐目前還處在不穩定狀態。雲陽是半淹縣﹐本不在搬遷範圍。2001年1月17日和6月18日﹐山體兩次滑坡﹐山石和土層凌空而下﹐沖斷幾十年生的樹木﹐兩間民房被毀﹐幸無人員傷亡。也多虧山林的保護﹐山下老城更多房屋幸免于難。地質工作者說﹕如果滑坡再次發生﹐失去了樹木阻擋﹐居民密集區損失就大了。雲陽縣現在每天24小時巡邏﹐檢查山體。縣國土資源局負責人稱﹐一到雨天﹐就有不少人心驚膽戰﹑夜不能寐。現重慶已就雲陽老城實施整體搬遷﹐向國務院專門請示。
三峽庫區開縣趙家鎮—這裡是開國元勛劉伯承元帥的故鄉。2月28日﹐記者看到﹐由於滑坡﹐劉帥故居已成危房﹐劉帥墓前青石浮彫花圈已從中間斷裂﹐令人痛心。劉帥故居海拔176米﹐在半山腰﹐三峽蓄水就在故居腳下。故居坐南朝北﹐是一棟青瓦土牆半邊茅屋的普通農家三合院。劉帥1986年逝世後﹐部份骨灰遵照遺囑葬于故居前﹐其子女在墓碑兩旁種下黃桷樹﹐今已枝繁葉茂。故居現已接待50萬人次﹐多為中外軍界人士和青年學子。1988年﹐這裡開始出現滑坡﹐故居遭到破壞﹐近年態勢更為嚴重﹐從墓碑到故居的山路上﹐原本整齊的青石堡坎已被撕裂﹐裂縫最寬處有5.5厘米。故居後的護坡是青石壘起的﹐裂縫最寬有10厘米。地質工作者介紹﹐近兩個月故居後牆又拉出了0.5厘米的裂紋﹐證明滑坡仍在活動。雲陽縣民德小學—雲陽新城有處廢棄的雲陽民德小學﹐去小學要經過一段全塌了的護坎。隨行人員解釋﹐垮塌是滑坡推動造成的。校舍牆壁上寫着﹕校內危險﹗嚴禁入內﹗校園已成了亂石雜草的天下。兩座相鄰的4層新教學樓竟然在高空中“親吻”在一起﹐牆上最大裂口達10厘米。教學樓後是6層的教工宿舍﹐據說﹐教師們集資建好後﹐一天都沒住過。變形使得陽臺塌損﹐房梁斷裂﹐其狀可怖。1998年出現滑坡後﹐學校在新縣城四處租借教室﹐後來只能易地重建。
青干河橋頭滑坡—青干河大橋是秭歸移民復建的大橋﹐也是三峽移民遷建單體投資最大的橋樑﹐總投資2700多萬。1996年11月28日動工﹐1997年修南岸橋墩時﹐鑽探下去幾十米沒有找到底﹐全是浮土﹐發現是滑坡體。大橋施工因此耽誤了15個月﹐最終南岸橋墩移動了18米。與橋相連的是移民復建公路﹐同時受到了滑坡威脅。地質專家攷察時痛心無比﹐如果選址時將路線避開這段滑坡體﹐何止省下千萬﹗
錯建新城可能激活古滑坡
為什麼三峽有這麼多的滑坡災害﹖據專家介紹﹐三峽庫區地質環境複雜﹐暴雨﹑洪水頻發﹐自古以來就多滑坡。三峽大壩壩址附近區域為堅硬的花崗岩﹐向上游則多以碎屑岩﹑碳酸岩為主,包括侏羅紀遺址的粉砂岩。地質容量﹑環境容量的天然不足﹐促進部份居民點建在相對穩定的滑坡體坪臺上﹐從而構成了特殊的“三峽滑坡文化”。
地質專家在三峽攷察發現﹐只要地勢平坦些的地方﹐多半有居民和城鎮﹐而這些平地十之八九是古滑坡﹐如秭歸老縣城﹑新灘鎮﹑雲陽老縣城﹑雲安鎮等等。在這些古滑坡上﹐人們繁衍生息﹐耕種收穫。古代三峽人口少﹐沒有大規模的開挖和高樓大廈的建設﹐所以雖然是建城在許多滑坡體上﹐人與自然倒能上千年相安無事。
三峽的一些滑坡具有相當規律性﹐最明顯的是秭歸新灘﹐素有“500年一崩”之說。據《歸州志》記載﹐宋天聖年間(1032年)﹐發生了一次較大規模的滑坡﹐約492年後的明嘉靖二年(1524年)再滑﹐461年後的1985年發生了著名的新灘大滑坡。秭歸老城歷史上曾在江南﹐因為滑坡搬遷到江北。
三峽庫區究竟有多少處滑坡﹖
現國土資源部查明此處滑坡有2490個。三峽庫區按行政區劃有區﹑縣(自治縣)﹑市20個﹐其中13個縣城需搬遷﹐20個縣境內全部發現滑坡。巫山﹑奉節﹑萬州的主城區有近一半在滑坡體上。在涪陵市﹑長壽縣﹑忠縣﹑武隆的主城區也發現了滑坡﹐新遷建鄉鎮所在地的滑坡數量就更多一些。
據了解﹐有些縣市建新城時﹐沒搞清楚地質狀況就先行建設﹐結果把整個新城建在滑坡體上﹐如巴東就是一個典型﹐該城從1979年至1995年三次遷城選址﹐二建新城﹐浪費巨大。
國土資源部三峽地質災害防治指揮部的徐開祥總工程師介紹﹐三峽庫區環境容量有限﹐淹沒城鎮的搬遷規模較大﹐對環境索取多。部份新縣城選址是歷史上曾發生滑坡的地方﹐但建設者不完全知情﹐未能及時採取必要防治措施﹐大刀闊斧地修路﹑建房﹑打深基礎﹐修下水系統……破壞了滑坡的原有平衡﹐於是必然激活古滑坡﹐危及庫區安全—這是無知造成的浪費與災難。
為了在新城建設中不致誘發崩塌滑坡﹐建設者可謂用心良苦。在雲陽新城﹐我遇到了一群正在手工鑿石的工人﹐他們所在的水電局工地在做護坡﹐5臺鑽機同時往山體內鑽孔﹐進行鉚固﹐需要切掉的多餘山體﹐全靠工人一點點鑿掉。一名張姓工人伸出雙手﹐上面是層層血泡。他說﹕“不能放炮﹐震動對山體有影響。”在巫峽﹐一個個漂亮的新城就是這樣艱辛打鑿出來的。如此遷建規模﹐如此難度﹐算得上是人類建設的奇跡。(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