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iloveguava.com)
【大紀元3月11日訊】隨籲香港生活逐漸西化,本地婦女乳癌每年新症的數目比二十年前上升兩倍,達一千八百個。不過,乳癌的死亡率卻沒有隨之而上升,醫生解釋這是因為割除腫瘤手術後的化療、放射治療及激素療法等輔助治療發揮作用,令乳癌復發的機會減半。
據明報3月10日報導﹐乳癌於九四年開始成為本港婦女最常見的癌症,而且新增個案於過去二十年有明顯增加,由八O年的六百宗,增加至九九年的一千八百宗,預計數字還會每年遞增百分之三。
臨殭腫瘤科顧問醫生傅惠霖指出,乳癌原是歐美等西方國家常見的疾病,近年本地的病發率不斷上升,相信與戰後年輕一代生活習慣西化有關。家中曾有親人患乳癌的人士,病發機會會較高﹔患者更有年輕化趨勢,三、四十歲婦女病發個案有所增加,最年輕個案只有十八歲。
雖然乳癌病發率由二十年前每十萬名婦女有近三十人病發,增加至近三十七人,升幅達兩成三,但死亡率卻不升反跌,由八點六人下降至八點二人。
傅惠霖解釋,現時單是公立醫院便有六成接受手術的乳癌病人,會轉介往輔助治療,包括放射治療、化療及激素療法,透過不同方法破壞癌細胞,把癌病復發機會減半,死亡率亦因而降低。他認為,除非病人復發的機會低於一成,或發現腫瘤時仍屬初期,否則便應接受輔助治療,尤其是復發危機較高的年輕人。
現年四十多歲的李女士原於辦公室工作,九九年發現患上乳癌後便放棄工作,先後接受化療及放射治療,現仍須服藥控制激素。患病初期從朋友口中得悉輔助治療十分辛苦,不但會引致嘔吐、口腔潰爛,甚至會脫髮。
李女士曾經為此感到擔心,一度猶豫應否接受治療,但親身經歷後卻發現沒有想象中般辛苦。她說﹕「我十分好運,只是脫掉了三分一頭髮,又沒有嘔,也沒有口部潰瘍。不過,治療都會令我好疲累,但即使多辛苦都要捱,今日康後便覺得辛苦是值得的。」
傅惠霖補充,放射治療須在病人身上劃上線條,固定放射位置,故病人於治療期間不可洗澡,但現時已運用紋身技術劃定點位,病人無須再忍受不能洗澡之苦,而且化療藥物不斷進步,副作用已大大減少。
由於乳癌成因未明,傅惠霖稱難以預防,唯有叮囑婦女提高警覺,經常自行檢查乳房有否出現硬塊,三十歲以上的婦女更應定期檢查身體。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