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iloveguava.com)
【大紀元2月19日訊】環保署監測人員昨天中午打開電腦,連接上衛星系統,發現沙塵暴正在大陸的內蒙古上空形成,並逐漸向華中移動。這已是本月第三起沙塵暴,除夕前一天,沙塵暴甚至影響台灣北部地區。環保署決定從昨天開始,啟動與學界結合的密集觀測計畫,一旦沙塵暴有「侵台」之勢,台北的台大醫院及新光醫院就開始記錄相關的急診資料,並追蹤氣喘兒童,以了解沙塵暴對台灣地區居民健康的影響。
去年一年大陸發生了三十二起沙塵暴,其中七至八起影響台灣。根據中國國家林業區荒漠化監測中心專家指出,中國北方地區降水偏少,乾旱已持續三年,地表植被衰退,部分地區草場全年沒有返青。去年入冬以來,沙塵源地區地表缺乏積雪覆蓋,沙源區土層含水量低,土質乾燥疏鬆,形成沙塵暴發生所需的沙源,預估今年的沙塵暴威脅將較往年更嚴重。
今年第一場沙塵暴選在除夕前一天的中午至午夜影響台灣的北部及東北部地區,環保署原預計懸浮微粒濃度為每立方公尺一百至一百五十微克,但根據實地量測發現,北部部分測站測得的懸浮微粒甚至高達每立方公尺三百微克以上,不少人當天都感受到強烈的「風砂」。
因此,環保署決定於昨天正式啟動「大陸沙塵暴密集觀測計畫」,這項計畫包括預測及模式發展小組、監測小組、健康效應評估小組、科學管理小組等,一旦環保署透過現有衛星系統發現沙塵暴可能在二十四小時內影響台灣時,就通知各小組進入警戒階段,準備各項儀器進行監測。
環保署監測及資訊處長楊之遠表示,監測小組由中央大學教授林能暉及李崇德共同召集,將負責監測、採樣並分析襲台的沙塵成分,及是否含有病毒等有機物;健康效應評估小組則由台大職衛所教授詹長權召集,監控台大及新光醫院急診的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患者資料,並追蹤氣喘兒童及心臟病患者在沙塵暴來襲時的急性效應。
楊之遠指出,日本因受大陸沙塵暴的影響頻率比台灣還高,目前已發展出不少相關研究,台灣有關沙塵暴的研究不能再紙上談兵,而應進行實質的監測、分析,以了解這些從天而降的「不速之客」。
【2002/02/19 民生報】(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