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元特稿】經濟全球化時期的文明對話

袁明

標籤:

(http://www.iloveguava.com)
【大紀元12月9日訊】1999年聯合國將2001年定為“文明對話年”。並成立了十八人小組參與策劃研究相關問題。頗有諷刺意義的是﹐“文明對話年”還未到頭﹐震驚世界的9‧11事件就發生了。哈佛燕京學社社長杜維明教授是聯合國十八人小組之一﹐與哈佛大學東亞系教授李歐梵﹑東亞系退休教授趙如蘭﹑劍橋新語社的陸惠風教授﹑哈佛燕京學社的黃萬盛先生及張鳳女士共同主辦了以“新世紀的文明對話”為題的第十七屆中國文化研討會。

研討會集大陸﹑台灣﹑香港﹑海外各地的專家﹑學者﹐涉及古今中外﹑政治與經濟﹑宗教與信仰﹑文明與文化﹑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理論與實際﹑傳統與現代倫理道德觀念等許多方面。下面僅將研討會中本人記錄的要點與讀者共享﹐由於水平所限﹐難免有不妥之處﹐望大家見諒。

文明——文化——倫理

文明是人類進步的結果﹔文化就是人的活法﹔倫理則是人的“活法”的精神依據﹐而不同民族的倫理觀念則反應出它的意識形態。

衝突——文明衝突——對話——文明對話

衝突是由差異產生的﹔只有在一方損害另一方利益的時候才會造成衝突﹔由於宗教信仰﹑倫理價值﹑語言文字﹐生活方式等差異產生的矛盾是文明衝突﹔對話是甲乙雙方之間存在共同感興趣的話題願意彼此溝通才能發生的過程﹔不同文明的社會團體為了各自的利益產生的文化衝突是當今經濟全球化日益激化的矛盾﹔文明對話是化解矛盾避免衝突的一種方式。它是從某種立場或主體性出發﹐認識對方與自己的差異﹐交換各自的觀點﹐達到彼此的諒解﹐吸收對方的建議﹐修正己方的條件﹐達到雙方的共生﹑共存﹑共識﹐並非是求同﹐而是求和。由於文明的多元性﹐價值的相對性及矛盾的普遍性﹐幾乎無法形成共識。但若雙方出於善意﹐互相尊重﹐嘗試去理解對方﹐修正自己﹐就可善解矛盾﹐達成和諧。只有更符合雙方的利益﹐沒有對錯之爭。

文明對話的條件——原則——目的

文明對話的先決條件是雙方出於善意﹐彼此尊重﹔文明對話的基本原則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文明對話的目的是通過對話增進理解﹐經過反思﹐達到共識。

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對話﹐政府與民眾之間的對話﹐強者與弱者之間的對話﹐不同種族﹑不同信仰之間的對話﹐現代科技與傳統文化之間的對話﹐西方觀念與東方傳統之間的對話﹐科學進步與宗教信仰之間的對話﹐何嘗不都是應該依據上面的原則呢﹖

經濟全球化及知識產權

經濟全球化帶來世界經濟繁榮的同時﹐也造成了世界範圍內對自然資源的掠奪性開發﹑佔有。國際上﹐東西方文明的差異﹐信仰的多元﹐價值的不同﹐語言的隔閡也已一天比一天更容易形成文明衝突。信息時代給人類生活帶來方便而與此同時也產生計算機病毒﹑盜版等新的問題。如果不認識知識=資本﹐解決知識產權問題﹐就無法變知識為商品﹐新時期要求制定新的游戲規則﹐新矛盾產生新的對話內容。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特稿】紐約時報還要繼續替中共打壓神韻嗎
【特稿】九評發表二十周年 世界迎來巨變
【特稿】《紐約時報》又開始攻擊神韻藝術團
【特稿】七二零:黑暗與光的交戰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