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仕明:A股價格回落合理

標籤:

(http://www.iloveguava.com)
【大紀元12月4日訊】深滬股市最近這半個多月來一直在下跌,雖然有QFII機制推出的利好消息,深滬兩地的股市仍然下跌了一成左右,並且跌到一年多來的最低點。股市下跌,最容易引起的後果之一就是輿論上的紛擾,在升市中大家不注意或者沒有留意的問題,在下跌市中都會被抖摟出來,引起大家爭吵不休。

*各地不同價格難論高低

其中爭論的一個問題,是所謂的“泡沫”和“推倒重來”論,具體到數字的討論上,則爭論中國股市的價格是不是太高,市盈率是不是太高,淨資產盈利率是不是合適等等。
其實這種討論並不有太大的意義。因爲即使是完全開放的市場,因爲社會文化和制度的不同,其市場特徵都有很大的不同。極端的例子如美國和日本,上市的傳統製造業企業的市盈率,兩地無法相比,但並沒有引起日本的資金蜂擁到美國去購買價格更低的股票。更何況中國的市場是封閉的,還沒有對外開放,基本上可以說是一個自封閉體系,因此就更不具備可比性。

比如深圳的揚州炒飯和揚州的揚州炒飯,可以進行價格比較,但卻不存在(相對意義上的)更高或者更低問題。

資本市場是購買資產的市場。投資者有自己的回報預期值,這個預期值也是決定價格的重要因素。美國投資者較看重企業利潤,其回報預期很高,美國上市企業的淨資產盈利率往往相當高。日本的投資者對企業有效忠成份,更看重企業的成長和價值,對利潤的預期反而較低。這和日本整個資本回報的背景值—利率也有關係,日本幾十年來都是低利率環境,所以日本的企業傾向以極低的利潤水平大力擴張規模,日本上市企業的市盈率高,淨資產盈利率就低。

八十年代日本神話的時期,日本的模式被認爲導致公司行政主管較有長遠眼光,所以比美國公司更爲成功。但到了九十年代後期,日本經濟衰落,日本模式又被批評成不具有靈活性,所以在瞬息萬變的時代落伍,美國模式更成功。

顯然,價格“高”和“低”的問題,不是簡單的“唯物”和邏輯問題,而且也更有比較形而上的内容。在美國有人統計過,兩種人在投資(投機)市場最成功,軍人,和哲學家。前者因爲嚴格執行風險計劃而能成功,後者卻是通過“自我反省”而躲避盲目動作。

*A股逐漸回落明年中或有轉機

中國的情況也頗爲有意思。和日本一樣,中國也基本上是一種追求規模的經濟文化類型,所以有“縣級”、“部級”企業的劃分。這種文化尤其是在第一代創業者那裏尤其凸顯,所以真正有能力控制或者影響企業運作的股東,都傾向擴張企業的規模,而不是分掉更多利潤,當然,小股東除外。

另外一方面,中國的投資資金的機會成本卻很低,許多時候,這些投資資金幾乎沒有其他的投資渠道。這就形成了中國股市的高價格。

九十年代初期,投資在資本市場的機會成本不高,因爲沒有太多的其他投資機會,但隨著經濟的逐漸發展,國債、期貨、基金、企業債券以至最近的信托項目投資等等,都形成了其他的投資機會,以至投資股市的機會成本開始升高。

有評論人士認爲,中國經濟高速增長,所以中國上市公司維持高價位是合理的。這是一種大而化之的説法,實際上中國投資者看到的,是公司上市後“一年績優,二年績差,三年ST”。事實上,除了今年以外,之前的三、四年,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都在退步,而這些年中國的經濟都是在高速增長之中。

所以這些年中國股市價格中樞逐漸下降,是一個合理過程。

顯然,明白了這個道理,便知道QFII機制短期内不會對A股市場有太大幫助的道理了。但是QFII就像一個單向閥門,雖然進水不多,但總不會有水流出去,而且閥門既然打開了,總會有一些資金進來的。

中國目前處於敏感時期,十一月份中共十六大之後,還有明年三月的人大,到時候政府還要換屆,在那之後,新班子的治策才會慢慢顯露,所以我們總是說明年中以後滬深股市才可能有真正的行情。

(此文原載最新一期財經雜誌“滬深股市專欄“)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應對中共滲透 卓榮泰:全面強化台灣國安機制
失合法身分後提訴 MIT中國女生暫免被遣返
廣東一家三代遭殘殺 兩歲男童生日前夕遇難
蝦皮購物平台疑具中資背景 台監委將調查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