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2月31日訊】(美國之音記者陳曦30日報導) 2002年的中國傳播媒體在商業和經濟發展上繼續呈現出過去幾年來發展的主要趨勢,傳媒之間競爭愈演愈烈,傳媒兼並和集團化緊鑼密鼓。同時,外國傳媒進入中國的步伐引人注目。
*官僚資本主義保證盈利*
中國的傳媒在過去的一年看上去相當繁榮,大部分傳媒的廣告收入增加,盈利狀況不錯。香港著名傳媒研究學者周兵說,中國傳媒是中國市場經濟最近幾年發展最快、最能夠賺錢的行業之一。不過,周兵強調說,中國傳媒在2002年繼續按照其“官僚資本主義的經營方式”運作。
周兵說:“官僚資本主義的經營方式就是說,傳媒實際上承擔兩個任務,實際上是由兩套體系來支配的。一套體系就是中國政府的體系,因為傳媒的主要領導人–不管是哪一級傳媒的主要領導人都是由當地的黨委、宣傳部、或者是當地主管的政府部門指定的,因此傳媒在很大程度上是受黨和國家的行政部門這一套體系來控制的,那麼這套體系就是所謂的官僚這一套體系了。另外一個方面呢,在資本主義那一面,它在很大程度上又受市場經濟和經濟規律的支配。”
*中國最後一個暴利行業*
周兵說,官僚資本主義的經營方式決定了中國傳媒的商業效果。
周兵說:“這種特點就決定了,如果這個傳媒市場是封閉的,如果壟斷地位能夠鞏固,如果整個國民經濟在發展,而且廣告量的投入比較大的話,它基本上是處於盈利狀態,不會虧本。”
周兵認為,正因為傳媒市場基本上處於封閉狀態,現有的中國媒體才可能實現壟斷,媒體才可能成為一些觀察人士所稱的“中國最後一個暴利行業”,這個“利”是盈利、利潤的“利”。
周兵說:“它封閉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它對內,對內的話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準入的,準入的門檻比較高,要經過特定的批准,你要附屬於政府、或者是主要的社會的機構。而且準入之後對你的比如說行政的管理呀、對你人員的配置呀等等都比較有嚴格的要求。對外呢,盡管中國已經加入了WTO,可是傳媒市場的開放還是在緩慢地進行,而且對海外傳媒的進入還是有諸多的限制和規定。”
*爭奪眼球的注意力*
在這種大環境下,中國傳媒在過去一年繼續延續近幾年來的發展趨勢,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新聞傳播研究中心副主任趙心樹認為,最值得注意的有兩個方面。
趙心樹說:“媒體和媒體之間–報紙與報紙、電視與電視、電視與報紙–媒體之間相互的爭奪,所謂‘爭奪眼球注意力’的競爭愈演愈烈,就是為了要擴大發行量、收視率,以便增加廣告收入,也是增加他們各自的影響了。另外一個呢,資本運作。所謂資本運作包括媒體相互之間的兼並,甚至跨媒體的,比如報紙、電視、電台這些媒體相互之間再合並,另外變相地讓媒體在股票市場上上市,所謂買殼上市。”
*中國媒體集團化*
中國媒體集團化的特點不僅在於這些集團越做越大,而且,象廣州的[南方日報集團]這樣的商業上相當成功的媒體日益跨越地域界限,爭取在其他地區、甚至在全國擴展影響。諸如衛星通訊這樣的新型科技也確實為這種努力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據報導,中國如今大部分省份都設立了自己的有線電視台,通過衛星向鄰近省份播送節目,爭奪廣告收入。
分析人士認為,中國媒體集團化並不完全出於媒體業內的原始動力,政府的鼓勵、甚至引導起了很大的作用。據報導,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趙啟正在年底首屆上海傳媒高峰論壇上就明確提出,廣播電視、電影、圖書、報紙和因特網應當實行縱向結合,形成一個盈利的傳媒行業體系。香港傳媒學者周兵認為,這種集團化的出現和深化幾乎是必然的。
周兵說:“你做得越大、越多元化,那麼你的壟斷地位就越加強,那麼你盈利的可能性就越高,這是縱觀世界上發達國家媒體的發展,這個道路基本上是必經的了。當然從很多媒體的自身的利益上來說做大當然也是有好處的。比如說媒體的負責人它做大了以後他的官也大,而且他可以控制的資本也多,那麼他的我們所講的“平台”也就大。從經營的角度考慮的話,你當然越多元化、越大,你掌控的資源就越多,你就越容易利用資源來賺錢。”
*規模不是萬靈藥*
分析人士認為,中國政府鼓勵傳媒集團化是為了抵擋遲早進入中國的世界媒體巨頭對中國傳媒的巨大衝擊。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趙啟正最近就表示,中國的傳媒業與世界同行相比,在資本勢力、經營理念、管理體制以及人才素質上都存在一定差距。他甚至舉例說,【路透社】一年的收入相當於中國所有報紙廣告收入和發行收入總額的一倍多。但是,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趙心樹則認為,依靠兼並媒體形成大型集團並不是解決的辦法。
趙心樹說:“你作為一個公司強了並不等於裡邊的內容強了。國內現在之所以媒體內容質量差,一個很重要的因素–不是唯一的一個因素,但是是很重要的一個因素–還是行政手段干預媒體,媒體從業人員自我刪裁所造成的。這個因素不改變的話,你單純地考慮行政手段也好、商業的手段也好,讓公司與公司之間進行兼並,你並不能真正增強你自己的意識、文化、思想、信息方面的競爭力。當然短期內有的時候把公司硬做大做強可能有一些短期的效果,暫時的。但是從長遠來說,公司越少,國內的市場競爭力越不發達。”
*外國媒體敲開中國大門*
中國媒體市場2002年出現的另外一個非常引人注目的發展是外國媒體的進入。盡管正如香港傳媒專家周兵所說,中國對外國媒體開放市場的步伐緩慢,但是,一些大型傳媒公司確實敲開了中國的大門。傳媒大王梅鐸旗下的[新聞公司]與湖南廣播電視當局展開合作項目,美國著名新聞雜誌《新聞周刊》宣布已經獲準在2003年在中國大陸和香港發行中文版本的《新聞周刊》,世界印刷巨頭美國[當納利公司]與上海新聞出版局所屬企業組成合資企業,這些只是2002年外國媒體打入中國的幾個最突出的例子。
當然,如果說到中國傳媒產業的進出口貿易量,中國目前顯然處於不利地位。據中國官方統計數字,中國音像製品和電子出版物的進口額是出口額的十四倍,貿易逆差之大與其他許多中國產業的貿易順差形成天壤之別。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