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2月2日訊】(中央社記者張謙香港特稿)率領香港民主黨八年的李柱銘,二日正式卸任黨魁。在卸任前,李柱銘再次表達其反共及不滿香港行政長官董建華的立場,令其支持者十分亢奮。但令人關注的是,這種亢奮會否從此成為該黨的「絕響」。
民主黨的前身為香港民主同盟,港同盟於一九九零年四月成立,由李柱銘、司徒華、劉千石、楊森及張文光等人發起創立。而在此之前,李柱銘等人是香港市民支援愛國民主運動聯合會的核心成員。可以說,民主黨的源頭,就是支聯會。
外界都知道,支聯會的產生,與中共於一九八九年鎮壓民主運動有著密切的關係。當年大陸的民主運動進行得如火如荼,香港民主派人士為了支持他們,五月在港登記註冊成立了支聯會,以支持大陸民主、自由、人權和法治為宗旨。「六四」事件爆發期間,由支聯會發起的反共及反專制運動,曾觸發起百萬港人上街遊行的空前紀錄,使香港搖身一變,成為一個「反共基地」。
就在這樣的歷史背景和因緣際會下,李柱銘成為港人心中的「民主英雄」。而港同盟也於一九九四年正式以政黨自居,更名民主黨,李柱銘擔任主席。
在九四至九七年間,不少港人因為香港前途未卜而對自由前景心存憂慮。民主黨的誕生,遂為絕大多數港人帶來了希望。當時他們支持該黨爭取民主自由,以便自己的前途獲得保障;他們支持該黨反共,以宣洩心中對中共武力鎮壓民運的不滿。
在港人的信任下,民主黨於九五年的立法會選舉中,在首次引進的二十個普選議席中奪得十二席,其餘由親共的民主建港聯盟及其他民主組織瓜分。這是香港回歸前,由前香港總督彭定康一手推動的民主選舉,該黨的大獲全勝,被認為是港人支持香港推行民主改革的最有力支持。
但在這次選舉過後,逆料民主黨的聲勢卻開始從顛峰滑落,像冰雪般融化。
前年立法會舉行回歸後第一次選舉,民主黨在直選中的得票率只有百分之三十四點七,大幅下跌一成,在二十四個直選議中獲得九席,其勁敵民建聯則從後趕上,奪得八席。
與此同時,市民也似乎開始離棄該黨。根據中文大學自九六年起進行的調查,民主黨獲受訪市民支持的比率,從當初的高度膨脹,到九七年已下跌至百分之二十點三,前年仍為百分之二十點四,今年五月卻下跌至百分之九點九。
此外,該黨也面對嚴峻的分裂問題。首先,創黨成員劉千石前年因為拒絕退出另一個激進民主派組織「前線」,被民主黨中央委員會通過開除黨籍;今年四月,民主黨十八名身兼區議員的少壯派黨員一起脫黨,加入「前線」;在李柱銘卸任黨魁後,另一位創黨成員兼立法會議員陳偉業正式宣布脫黨。
以上的演變說明,香港主權轉移以來,民主黨內憂外患,分崩離析。
對於民主黨所以面對這樣的一種局面,中大亞太研究所研究統籌員王家英曾分析指出,這與香港局勢於「九七」後保持穩定,以及民主黨一直過份集中討論政治問題而忽視經濟民生事宜有關。
民主黨聲勢下跌,最開心的莫過於一直與其對敵的親共勢力。文匯報年中就曾引述學者的話說,如果民主黨再不調整其政治立場,可能會被歷史淘汰,大有去之而快之感。
不過,權威的信報二日發表的社論卻提醒各人,民主黨過往的成就,不容忽視。這篇評論李柱銘卸任的社論指出,「以一個沒有強大財力支持,而中央政府又施以各式打壓的政黨,民主黨至今仍在香港政壇發揮舉足輕重的力量,其成就絕對不容忽視」。
社論又表示,「香港的民主路艱難,民主黨的路也不好走,但可以肯定的是,香港人對民主仍有相當大的期許」。這番言論,也許代表了其他愛好民主自由人士的心聲。
但有人指出,希望這篇社論不會成為總結民主黨過往反對中共專制、爭取民主自由的光輝歷史的碑文。因為有跡象顯示,正徘徊在十字路口的民主黨,正從上述立場有所轉折,尋求與中共「妥協」。鮮明例子之一,是該黨上月首次派遣三人角逐香港區中共人大代表。雖然三人在初選中全部落敗,但參選背後的動機,卻不能為人所忽視。
對於外界的猜疑,民主黨新任主席楊森一日強調,該黨不會放棄基本立場,將會繼續扮演監督政府的在野黨角色。但他也明確指出,該黨希望與中共中央政府建立正常的工作關係。至於何謂正常的工作關係,楊森沒有深入解釋。
不管民主黨今後何去何從,但李柱銘卻並未改變其反共及爭取民主自由的本色。他在卸任前接受電台訪問時,臨別贈言,一方面強烈批評董建華根本不想走民主之路,另一方面也高調地表示「中國不值得愛,等國家好了才愛」。
缺少了像李柱銘這樣在國際社會上具知名度及如此堅持民主自由原則的政治人物,民主黨是否仍會有所堅持,且拭目以待。(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