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2月16日訊】(中央社記者彭思舟北京特稿)投資中國雜誌社與台北全國意向調查研究中心,公開合作的一項調查披露,中國大陸有半數台商地址已查無此人,這顯示大陸至少過半台商經營正面臨瓶頸。
在北京一家市場統計調查公司工作,自嘲為「高級台勞」的林姓行銷總監也證實,大陸台商目前生意其實並不好做,若隨便拿一本在市場上流通的中國地區台商目錄打電話調查,就會發現許多台商公司地址電話已無法聯絡。
事實上,台商到中國大陸投資,大致有兩個重要的理由,第一是大陸已成為全世界製造業中心之一,能提供製造業便宜與年輕的勞動力,傳統製造業台商為了產品在國際上能繼續保有成本上的競勢,所以不得不到大陸投資。
第二則是為了中國大陸的內銷市場。目前在上海新天地投資健身俱樂部的台灣亞歷山大老闆唐雅君說,任何一個老闆,都無法不把眼光放在大陸市場,否則可能有一天睡覺醒來,原有的全國性事業,已經變成了鄉鎮事業。
而以目前中國大陸台商企業(包含以境外公司進入大陸投資者)的發展狀況,若以產業及市場別而言,外銷型製造業台商大廠,分佈以東莞、深圳、上海昆山、蘇州為主,如台達電、鴻海、宏碁、源興等,主要設廠考量點是鄰近香港及上海國際性港口,能配合出貨到世界各地,同時又能取得大量便宜的勞動力。
內銷型服務製造或流通業台商大廠,則多分佈在廣州、深圳、上海、北京、重慶及武漢等,如徐福記、燦坤、旺旺、康師傅及太平洋百貨等,主要投資考量,在於掌握具有購買力人口至少達六百萬以上的都會。
此外,從事傳統服務業以及傳統製造業(規模在一千萬美金以下的小型台商),則主要位於東莞、廈門、寧波、福州、重慶、成都、上海及深圳等地,大陸四萬家台商中,有七成屬於此類。
徵諸實際,隨著全球經濟成長趨緩,以及兩岸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未來中國大陸市場的競爭將更加激烈。北京從事電子業的倪姓台商說,不管是上述哪一地區的台商,在外商、甚至大陸本土民族企業,不斷將產品成本降低、流血競爭的壓力下,上述屬於外銷製造型產業的台商,在原本倚靠大陸低廉勞動力價格、台灣經驗與自身資本優勢就可賺錢的美好光景,早已經發生變化。
而另方面,許多著眼於大陸內銷市場的內銷型製造業、傳統服務業、製造業台商,多數目前經營也陷入苦戰,上海劉姓台商說,目前許多「上台族」(上海台灣人族群的暱稱),其實也開始從上海熱驚醒,因為許多上台族已經驚覺,如果只因媒體的美化,就將上海視為投資天堂,將遭遇重大損失。撰寫投資上海一書的作者陳彬也說,台商在上海投資賺錢的比例少於十分之一。
一九九一年即到上海經商的台商施玉麟指出,台商到大陸進行投資仍需審慎,因為絕大部分中小企業台商到大陸,就是被大陸龐大的經濟規模所吸引,但大陸的內銷市場目前仍不成熟,應收帳款收不到錢的問題往往讓台商膽顫心驚,因為生意做得再好,收不到錢也是枉然。
中共官方通訊社新華社也曾經報導,上海約百分之五十的外商都是賠錢的,目前正在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攻讀經濟統計博士的台灣林姓研究生說,據他的研究,目前大陸民眾真正具有實際「購買力」的,約只有六千萬人,但全世界的商家都在競爭這個實際上有限的大餅,過程其實相當辛苦的。
元富證券上海辦事處首席代表翁基能則直言,台商光倚靠生產廉價產品就能生存的時代已經過去,未來台商只有朝「微笑曲線」中的較具附加價值的兩端發展,也就是朝品牌、研發、行銷的路上發展,才能生存。(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