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iloveguava.com)
【大紀元12月16日訊】香港23條立法目前只公布了咨詢文件(根据基本法23條制定的一個框架性文件),咨詢期后港府無意公布“白紙草案”(可以修改的法律草案),而只是向立法會提出“藍紙草案”(終稿草案)。目前可看到的咨詢文件中,各項關鍵性罪名定義模糊,帶有很大的隨意性,香港作為亞洲最理想投資地和最大信息集散地的地位﹐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困難。
“法制”改“人制”﹐沒有了穩健的法律保障,商業上的成功將不穩固和不長久。香港是國際性貿易、金融和信息中心。各類信息情報机构,數以千記的各大銀行、財團,各國媒體都在香港云集。23條立法中七宗罪之一的所謂“泄漏國家机密罪”,足以使得這些以信息、資詢為生的產業遭到致命打擊,其后果遠遠甚于美國911事件—因為恐怖分子的飛机只能撞倒兩棟大樓,卻沒有触動美國經濟賴以發達的根本:健全的法制与市場机制。再蓋一座樓頂多要一兩年,但一整套體制、机制的培育需要很長時間和歷史機遇。大陸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仍然是步履艱難。
中國政府為打擊异己,不惜摧殘讓讓12億中國人引以為豪的“東方明珠”,在香港實行這种政治倒退。某種意義上﹐23條立法是國家恐怖主義對香港的偷襲。
還遠不止這個。
中國目前經濟依賴于海外經濟投資。國有銀行坏賬率高達60%,處于事實上的破產;國庫入不敷出,債務累累;國有企業掙扎在生死顯上,大批下崗工人淪為真正的“無產階級”;農民負擔過重,到了官逼民反的地步,所有這些都象爆發前夕的火山。所謂年均增長8%的數字,不說其中水份多少,單從增長實質看,与西方經濟的指標是沒有可比性。人治為特征的集權政府﹐其經濟增長業績更多是政治宣傳。
商人投資的企盼是中國的未來,很多人希望隨著中外的交流和互動,中國會逐漸的改換其體制。
香港23條立法嚴重挫傷海外投資者信心,回歸五年后香港經濟是每況愈下,中國體制非但沒有因香港吹進的自由法制的空气而進步,反倒是連香港這一明珠都要“人老珠黃”。大批資金撤离香港之時,是不是將成為中國經濟、金融等各种潛在危机的爆發之時呢?
香港是以其金融市場為命脈的,中國的經濟也是以海外投資為血液的,當資金從電子帳戶上撤走時,香港將是空城一座,很多人預言中的“崩潰的中國”也最終有了導火索。北京出的23條這一招,其效果可用“兵不血刃”來形容,有哪個西方反華勢力能這樣徹底的遏制香港,遏制中國呢?
一個月前,中國總理朱鎔基去香港參加全球會計大會﹐朱鎔基香港之行被國際媒體稱為“挺港”,朱鎔基在香港表示﹐大陸四千億外匯儲備等都可以用來加強港幣(港幣与美元挂鉤),甚至港府可以到內地發行債券。香港財經界稱中國已經預見到外資對香港的信心不穩。“挺港”是中國政府預防大規模外資撤離的部署之一。
從技術上講,如果開放港幣与美元挂鉤,匯率由市場自由調解,將會給香港的資金外逃安一個閥門,起到一定的調解作用;不放開的話只能是加速資本外逃的速度(因為港幣的持高不下,脫手速度不會受影響;等于是中國敞開錢袋讓人拿)。
動員一切可動員的力量來“挺港”,“救市不救人”,突顯中共為了自己的面子,罔顧蒼生、不顧任何后果的本性。今天,外資是被取悅的對象,明天會不會成為被犧牲的對象呢?中國最富有的几位資本家最近紛紛落馬,中國老百姓稱中國的鼓勵致富是“科學養豬”,養大些、肥些才好宰來吃呀。中銀香港提出港幣可以脫鉤美元的研究部經理最近被撤職,還被朱鎔基斥為“胡說八道”。
近年來中國資本外逃甚至超過外資投入;今年7月到9月間“十六大”前,內地各處擠提小金庫,導致上海等地現鈔告急。這都顯示出對中共的信心不足是從里向外,政府高官們都對自己不抱希望,才會這樣紛紛外逃或是擠兌,這種資金外流正被經濟學界稱為“有中國特色”的經濟崩潰的方式。
半個世紀前,另一顆東方明珠,上海就是被這樣毀掉。當年從上海撤離出來的資本家﹐在中國八十年代剛剛對外開放的時候﹐舊地重游﹐感嘆上海真是“五十年不變”﹗街道﹑大廈﹑外攤﹐和當年戰亂大逃亡時沒有兩樣。“上海”一詞在英文中有“劫持”之意﹐那么現在,將被23條“劫持”的將只是一個香港嗎?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