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iloveguava.com)
【大紀元11月7日訊】六十六年前﹐中國有包括查阜西與張子謙在內的二十八位琴人在蘇州覺夢廬結成今虞琴社﹐意指今日琴人繼承“虞山”琴風﹐以明代琴宗“虞山派”始祖嚴天池為尊﹐以琴會友﹐群英薈萃﹐盛況可觀。
如今在美國的田納西州得遇查阜西與張子謙的弟子﹑“今虞琴社”之琴人–沈德皓女士﹐有幸親聆沈女士之古琴歌韻﹐得沐琴人之雅意﹐更幸得琴歌前輩的指點﹐實是獲益非淺。
古琴又稱七弦琴﹐與古箏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樂器。其傳世之古﹐指法之繁復﹐琴曲意境之深﹐歷代琴人軼事之奇﹐更遠勝古箏。而其中有文之琴曲﹐即是琴歌﹐又稱“弦歌”﹐可撫琴吟唱。中國的琴棋書畫早已是才子佳人之所好﹐而以琴居首﹐世傳伯牙摔琴謝知音之痛﹐孔子操琴吟唱之悠﹐師曠鼓琴先知之奇﹐蔡文姬撰胡笳十八拍之苦﹐嵇康臨刑奏“廣陵散”之慨。
沈女士已年過六旬﹐旅美也逾十年。她氣度優雅﹐ 舉手投足間無不透着藝術家豐厚的底蘊與端莊大方的儀容。
沈女士畢業並留校執教于上海音樂學院聲樂系﹐先研習西洋美聲唱法﹐後又精于民族唱法﹐並博採崑劇及各種戲曲唱腔。六十年代她為了繼承中國古琴琴歌﹐她先從師查阜西學歌﹐後從張子謙學琴打譜﹐幾十年悉心投入﹐將中國多個流派的琴歌弦而歌之﹐所承繼的唱法﹑風格無不是獨一無二的珍品。歷經文化大革命的苦難﹐歲月流逝無情。琴人雅意﹐出凡脫俗﹐全無世俗名利。而今沈女士唯願尋到良徒﹐將此派琴歌古韻流傳後世。
沈女士音色純美透亮﹐演唱功力深厚。古琴各流派風格迥異﹐沈女士與各派琴家推敲證琴歌﹐一首琴歌常以好幾種風格演繹。她所演繹的古曲有“蘇武思君”﹐“胡笳十八拍”﹐ “古怨”﹐“關山月”﹐“鳳求凰”﹐“鳳凰臺上憶吹簫”等等。為讓千年前的唐朝敦煌曲譜重響世間﹐她苦心摸索唐詩演唱特色﹐終成“隋唐古韻”大碟。她也曾與另兩位琴人考證“紅樓夢”﹐將黛玉以“猗蘭”﹑“思賢”兩操配以源自“詩經”的悲秋之辭證得弦歌“黛玉悲秋”﹐其素心雅致亦自此流傳後世。
沈女士亦與中國前輩琴界人士悉心編撰了“今虞琴歌”﹐其中收錄了包括“鳳求凰”﹑“古怨”﹑“胡笳十八拍”等十四首琴歌的簡譜﹑減字譜﹑五線譜﹑唱詞與釋歌﹐可謂沈女士所承繼之琴歌之大集之一。只因古琴獨奏與琴歌風格不同﹐前者重琴韻之細微精妙﹑虛實吟猱之處﹐後者得弦歌相融﹑辭切意隨之樂。自古以來﹐琴曲之配辭便不得大全﹐而沈女士等將各有辭琴曲詳加分析﹑引證﹑弦之歌之﹐實屬難能﹔而考查整理並彙集成這“今虞琴歌”﹐在當今世上﹐更是可貴了。
琴簫相和﹐直得“漁樵問答”之趣﹔琴聲激蕩﹐演繹的乃是“廣陵散”﹐大筆揮就聶政刺秦﹔琴意悠然﹐簫意相隨﹐卻是“平沙落雁”﹐三弄梅花。
倚弦而歌﹐琴意古朴典雅﹐歌意細膩含蓄﹐如沁梅﹐如幽蘭﹐曲悠悠﹐意悠悠﹐無窮盡﹐無止境。
在這喧囂的塵世﹐不妨也試試尋到綠柳石溪旁﹐燃幾柱香﹐和幾闋詞﹐意盡七弦之上呢﹖(http://www.dajiyuan.com)
今虞琴歌沈德皓
人氣 15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