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你可會進補? (上)

蘭政文

標籤:

(http://www.iloveguava.com)
【大紀元11月29日訊】  

進補是人們熟知的養生方法之一,但要做到合理才能收到預期效果,以下幾點技巧你不可不知:

把握好進補時機

  何時進補較為妥當呢?從人的一生看,40歲左右是一個轉折點。

  所謂進補,是利用傳統中藥或食品增強體質,糾正陰陽氣血偏差,協調臟腑功能,疏通經絡循環的作用,達到防病延年之目的。如果你的身體健康,並無偏差,就不必多此一舉,否則可能弄巧成拙,補出毛病來。

  一般說來,無論男女在青壯年時期大多精力旺盛,肌肉飽滿,筋骨強健,而到40歲以後臟器功能開始衰退,出現氣血虧損症狀,便為各種補益藥物提供了用武之地。同時,此階段人的脾胃功能尚佳,也能耐受補益。因此,你得記住,進補的最佳年齡是男子40歲以後,女子35歲以後。

  從一年來看,當以冬季為進補的最佳季節。中醫學的解釋是,冬主收藏,人體攝入的養分吸收與利用率高,對身體的滋補作用強而持久,故有「冬季進補,開春打虎」之說。另外,還有「男補病後,女補產後」的講究,值得人們參考。

兒童慎補

  中醫學認為,兒童為純陽之體,生機旺盛,但氣血尚未充實,臟腑稚嫩,不耐受補藥。特別是不少補養藥中含有激素或激素樣的物質,可干擾兒童的體格與性發育。臨床醫生已不止一次地報告,服用人參蜂皇漿、雞胚寶寶素等補品的孩子,出現性早熟與身材矮小。

  因此,專家告誡家長:5歲之內的孩子不要進補,5歲以上孩子則應分別對待,健康者不必服補藥,體質虛弱者可在醫生指導下有針對性地選服補品,劑量與療程須嚴格掌握,不可濫服。

辨症進補

  所謂辨症進補,首先是要弄清體質的虛實與陰陽,然後對症施藥。

  以虛症為例,中醫所說的「虛」與一般的「體虛」不完全相同,不能劃等號,常見的疲乏無力,少氣懶言、食慾不振等症狀,並不一定就是虛症,因為某些病邪引起的實症也可有這些不適感,誤用補益藥勢必造成「實症誤補,固必增邪」的後果,導致病情加重或遷延不癒。

  即使是虛症,也有氣虛、血虛、陽虛、陰虛之分,人體器官又有心虛、肺虛、肝虛、脾虛、腎虛等的不同。故進補之前須儘可能弄清楚,並結合各種補養藥的性能,歸經等特點,對症施用,有的放矢,方能獲益。

保養胃氣

  無論何種年齡、何種季節,何種虛症,進補一定要注意保養胃氣,即保護脾胃功能。脾胃為後天之本,人體營養之源,不僅食物,補藥也要經過脾胃運化才能輸送到全身去發揮作用。

  如果脾胃有病,如食慾差,消化能力弱,吸收率低,將直接影響各種補益藥的療效,而補益藥也可能給脾胃功能帶來消極影響,削弱消化吸收功能,誘發或加重脾胃病變,這樣不僅達不到補益強體之目的,反可能損害健康。

  為此,進補之前先要仔細審視一下自身的脾胃功能如何。若功能太差,不耐受補益,當以健脾為先,待其功能恢復後再行進補。另外,對補藥要嚴加選擇,切忌使用損害脾胃功能的藥物,並在劑量上與療程上予以適當調整。

霉季慎補

  每年的四、五月份,淫雨綿綿,濕氣重濁,體質較差的人易患上「濕症」,表現為頭昏身重,四肢酸軟,精神倦怠,胃脹不適,此時千萬不可進補,諸如人參、銀耳、燕窩、蟲草以及各種補養皆不相宜,否則越補越難以治好。

  正確的舉措是調氣化濕,健脾運中,酌加解表清熱藥,同時少吃高糖,高脂肪等生濕的食品,並適當休息,注意保暖,待病情康復之後,再考慮進補不遲。(未完待續﹐請看下週五本版)
U◎(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當歸人參嚴重催生乳癌
為演唱會大進補 孫燕姿“喝”下一只雞
進補不等于養生
耗10億「進補」港人懶運動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