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iloveguava.com)
【大紀元10月31日訊】自九十年代以來,中國思想界的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憲政話語的興起及其壯大。在當今中國,憲政話語可能是一種比”民主”還要時髦的話語,談論憲政的人可能比談論民主的人更多。
近一百年來,中國人對憲政話語並不陌生。自清末憲政始,憲政話語便開始成為中國知識界和政治家的主流話語符號之一,今天的共產黨在數十來年前至少在嘴巴上也是憲政話語的學舌者。
驟然消失
1939年9月,共產黨和各黨派參議員促成國民參政會通過了《請政府明令定期召開國民大會制定憲法實行憲政案》;1939年10月2日和12月1日,中共中央兩次向它的黨員發出關於憲政運動的指示,要求”立即實行民主政治,召集真正民選的全權的國民大會,實施憲政”。
在1949年之後,憲政話語在中國大地嘎然停止,憲政話語在中國的話語體系中驟然消失。1950年到1990年這四十年間,中國法律系(院),政治系的教科書以及法律系(院)、政治系師生幾乎可以說不知道”憲政”是什麼東西。即使在中國政治體制改革最熱鬧的八十年代中後期,中國的知識分子和政治家們也普遍患有憲政話語缺損症。
九十年代以來,推動憲政話語在中國大陸復興的主導性力量是中國的一批自由派知識分子。海外明鏡出版社於1998至1999年兩年期間出版的《憲政中國》,《中國老百姓的權利》以及《中國需要什麼樣的政府》這些著作記錄了1989年之後中國大陸最早的一批自由派知識分子研究中國憲政問題的最早成果,只是由於當時中國大陸政治條件的限制,這些研究著作無緣在國內與讀者見面。但這些年來,中國大陸出版的憲政理論著作越來越多。
《公共論叢》系列的主題就是自由主義和憲政主義,此外《憲政論叢》,《憲政譯叢》這樣的大型憲政研究叢書的出版滿足了不少需要吸取憲政知識的讀者的要求,這些出版物不僅把憲政話語提升成了中國知識界的公共話題,而且事實上在中國進行了一次憲政文化掃盲。在上述出版物之外,香港出版的中文學術性刊物《二十一世紀》先後組織刊發了數期憲政議題的文章。《中國法律年鑑》也開始刊列專門的”憲政”詞條。中國大陸被關閉的知識分子網站《思想的境界》設有專門的憲政法治專欄。在已關閉的《思想的境界》之後,中國大陸又出現了專門以憲政為核心內容的專業性網站出現,如憲政文本(www.libertas2000.net),憲政論衡(http://www.yorkbbs.ca/law/list.asp?boardid=4)。
在自由派知識分子之外,中國的本土反對派組織和反對派人物也樂於把憲政作為他們的綱領性口號。例如,中國大陸反對派代表人士徐文立先生將憲政作為未來中國政治改革的目標性選擇之一;前政府官員方覺先生撰寫的《中國需要新的轉變---民主派的綱領意見》中提到:未來中國應當建立”以人大代表普選、傳播結社自由、黨政體制分離為起點,適時地將中國的民主進程拓展到構築憲政基礎、開展多黨政治、民選行政首長、軍隊國家所有、司法充分獨立的現代國家的根本制度。”
再度復興
當代憲政話語在中國復興的最初源頭可溯及到90年代初美國福特基金會對中國憲政研究項目的支持計劃。當時,美國福特基金會決定支持一批游離於體制外的自由職業者及中國一些大學、研究機構的自由派知識分子展開”當代世界比較憲政史研究”計劃。為進行這一研究計劃,福特基金會與中國的一些自由派知識分子擬定了一個雄心勃勃的計劃。其策劃的研究戰略包括憲政研究骨幹隊伍的培訓、當代世界各國憲政史資料的搜集整理以及當代中國憲政問題的研究等。
盡管在制定研究戰略策劃時,操作場面的問題也盡量考慮到了,但在90年代初中國的特殊政治生態下,這個龐大的研究項目在進行第一階段時(研究骨幹培訓時)便夭折了。盡管如此,為這次培訓班而準備的教材、資金以及逐漸積聚起來的憲政研究的人力資源則通過各種形式保存下來,從而為90年代初憲政話語在中國的興起儲備了一定資源。從九十年代中後期在中國出現的著名的自由主義和憲政主義宣傳陣地《公共論叢》以及中國大陸中青年學者樑致平、賀衛方領銜主編的《憲政譯叢》以及北京大學法學院進行的中國公民財產權保護研究課題基本都是”當代世界比較憲政史研究”的遺產項目。
雙重意義
九十年代之後憲政話語在中國大陸的重新激活具有雙重意義。首先,憲政為中國未來的政治轉型提供了一種可供方選擇的方向性意見。可以說,憲政是當今中國在民主道路和強權政府之外可供探討的第三條道路選擇。相對於一些新左派對強權政府的推崇或默認,憲政強調有限政府,青睞共和制和聯邦主義,對分權制衡更是五體投地。憲政主義堅信強權政府是個人自由的致命威脅,而保衛自由是憲政主義的思想核心。
此外,相對於民主理論,由於憲政關注的重點是個人和弱者的自由,而不是多數人的意志,因此,憲政在本質上是對民主的一種精美防範制度裝置。美國的立憲者直言不諱地宣稱美國立憲的目標就是要消除民主產生的荒唐事,亞當斯甚至說世界上沒有一種最後不會自殺的民主。最後,費城立憲者設計出來的防止民主帶來的荒唐事和防止民主最後自殺的理論和制度就是美式憲政。因此,憲政主義的深處,是對多數人統治的不信任。因為多數人統治象強權政府一樣,同樣危及個人自由。
第二,由於憲政關注分權制衡的制度安排,因此,中國的憲政主義和憲政主義者完全可以視為未來中國發展過程中一種具有價值關懷,具有穩健性的和建設性的思潮和力量。美國哥侖比亞大學政治學教授在評價中國的憲政主義者時已經指出了在一點。他說:”沒有人指望通過破壞性的手段帶來最終的政治開放,這可以用來解釋為什麼多年來體制內外一些聰明的思想者和一些外國學者想方設法在思考在中國實行漸進的和平政治改革的原因。在這些眾多思想者中間,憲政主義者以嶄新的面目出現,他們最有希望為中國的未來設計出可行的、穩定的和公開化的政治制度。這種制度可以在中國進入全面現代化階段時---這是一個相對富裕和更加複雜的社會,具有更多的統治合法性。”
在當今中國,憲政話題的倡導者們除了對憲政理論進行討論之外,他們關注的另外一個重點便是現行制度分析和未來制度建設。《憲政論衡》目前正在開展什麼是憲政、憲法與憲政的關係、憲政的內涵、憲政的價值基礎、基本人權在憲政與憲法中地位、憲政與有限政府的關係、憲政的經濟基礎、個人自由與有限政府等這些與憲政常識有關的徵文活動,中國的憲政倡導者們還在探討公民財產權的憲法保護,現行政治體制的”合法性”問題,設計未來中國的政治體制框架,制定”地方自治法”以及如何完成中央集權制向地方自治轉型,聯邦主義問題,現行憲法哪些內容應該修改,現行的”人大”和”政協”怎樣向兩院過渡以及有無過渡成功的可能性以及執政黨怎樣在一個不太長的歷史時期平穩完成憲政轉型?防止中國再次發生”革命”、內戰和政治動盪等等。
──原載《BBC》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