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分析:美國攻伊背後的大戰略

人氣 2
標籤:

【大紀元10月10日訊】(中央社記者張聲肇紐約特稿)布希政府擴大反恐戰線,以「更換海珊政權」為下一波行動的目標,一般專家認為穩定油源或「防範強權誕生」是美利堅「民主帝國」攻打伊拉克的目的,根據學者丹納(MarkDanner)的說法,攻伊行動的真正目的,是在屢現一個更大的「擴大民主陣營」大戰略。

這位柏克萊加州大學的新聞學學者說,基本上,布希政府發動的戰爭是「意識形態的十字軍出征」,也就是徹底掃除恐怖份子的老巢、重劃中東地區的政治版圖。今年一月,布希把恐怖份子描繪成「二十世紀所有謀殺人類的意識形態的繼承人」--也就是共產黨徒的精神子孫、「痛恨我們的自由」的邪惡化身。

丹納說,「轟垮」阿富汗的塔利班政權,驅散蓋達組織領導階層,是美國反恐戰的第一回合;第二回合是派兵遠赴喬治亞、葉門和菲律賓追剿蓋達殘餘份子;現在要進行的是第三波,也是最艱難的重劃中東政治版圖,首要任務就是扳倒伊拉克的海珊,將後海珊時期的伊拉克轉化為「阿拉伯世界第一個民主國」(國防次長沃佛維茨語)。

預想中的美國「大戰略」是:伊拉克民主化後,可以取代專制的沙烏地阿拉伯,美軍從此就可撤離沙烏地,常駐伊拉克,這可「刺激」北鄰的伊朗也走民主、世俗化路線,放棄宗教狂熱。民主化的伊朗將收回它對黑茲播拉等激進組織的支持,有孤立敘利亞、解除以色列壓力之效。以色列北部、加薩走廊和約旦河西岸地區沒有了激進狂熱份子,阿拉法特註定會垮台,以阿之間的問題就容易解決了。

這是「完滿周圓、預言式兼具宣揚福音性質」的戰略思想,比過去五十年來的圍堵共產主義政策更加大膽,如果成功,布希所謂「自由戰勝它亙古以來的大敵」的豪言就算實現了。可是,野心越大,失敗的風險也越大。這是布希政府不得躁進的最大原因。

由上分析可知,扳倒海珊只是這「反恐第三回合」作戰的首役而已,幾乎是最容易的一役,後續的「重劃民主地圖」工作才是艱苦的開端。在派系紛雜、人民長期深受獨裁之害中東,要扶植親美、世俗的民主政府,需要堅定的意志、豐厚的財力、甚至不惜犧牲人命,而政治、經濟和性命三大成本,美國人民是否願意負擔?

布希迄今尚未對美國人民言明長征中東的代價,只想先找到出兵的理由,然後再以「戰爭」凝聚民意,可是,國內經濟疲軟、反對之聲不斷升高,國外,除了英國和以色列,美國可說在孤獨地備戰。

熟讀「孫子兵法」等中國古典名著的美軍將領和政治領導階層應該明白「兵兇戰危」,一旦發動對伊拉克的攻擊,會不會激怒海珊動用一切力量與武器和美軍一決生死,進而如中情局所分析,升高恐怖份子襲擊美國本土的風險?會不會引發中東更大規模的戰事,恰好中了賓拉登的「計謀」,演變為「阿拉信徒與上帝子民」大戰?

僅以前者來看,海珊早就有備,要美軍進入街巷戰,把國土變為「入侵者的墳墓」,美國人民一看到同胞橫屍異域,將作何反應?再從經濟面看,美國國力雖然經過九零年代最長時間又大規模的成長,變成地球唯一超強,能夠單獨負擔中東戰事和政治整頓多久?恐怕也是個未知數。何況這兩年來被企業界的騙子「吃垮」信心,美國資本主義仍在罕見的危機當中掙扎。這些都是布希政府在進入反恐第三戰之前,不得不考慮的因素。(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布什將向聯合國遊說攻伊有理
西班牙總理表明將支持布希攻擊伊拉克
美英法對伊拉克威脅同立場 歐盟擔憂美攻伊
美截獲一批中國供伊製造核武器用鋁管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