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iloveguava.com)
【大紀元1月7日訊】中國經濟改革的全部內容可以用“改革”和“開放”兩個詞來概括。“改革”是把毛澤東的經濟體制改掉。“開放”的含義起初似乎比較窄,很模糊,但是有彈性,逐漸擴展,逐漸明朗:從做生意開始,到引進技術,引進資金,引進西方企業管理的某些原則, 終於發展到加入“世貿”,和西方市場經濟接軌。改革是改掉舊的,開放是追求新的,目標是和現代化的西方接軌。不管嘴巴上承認不承認西化,反正誰也無法否認:是中國接受了西方規範,不是西方接受了中國特色。中國加入“世貿”既不是世貿戰勝中國,也不是中國戰勝世貿,都不是。兩家都是大贏家。唯一的輸家是毛澤東的經濟體制,它在全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中作了長達幾十年的“試驗”和付出罄竹難書的“學費”以後終於被宣佈逐出舞臺,它是唯一的大輸家。
“入世”是有痛苦有風險的,但它是中國發展的正確道路,好比胎兒脫離母體,成人步入社會。獨立的行爲主體必須獨立承擔風險,溫室裏長不成參天大樹。把孩子永遠摟在懷裏不是“愛子”之道。不讓被寵壞了的企業參加公平公開的市場競爭也不是“愛國”之道。二十多年一場“愛國”“不愛國”的爭論不可能因爲加入“世貿”而消失,因爲不僅表面上有意識形態的分歧,而且骨子裏有利益的衝突。但是,不管是誰,不管贊成還是反對,從今以後,都必須接受中國已經加入“世貿”這個既成事實。
我絲毫不懷疑加入“世貿”是好事,是大事。從短期看,一定有許多不適應,包括非常激烈的難以承受的陣痛。但是從長遠著眼,肯定是對中國進步能夠經常起作用的積極因素。2001年終於辦成了這件大事,值得慶倖,值得載入史冊。我向一切促成中國加入“世貿”的決策者和參與者表示感謝。在這個重大問題上,我和他們的意見是一致的,沒有分歧。
中國經濟邁到“入世”這一步,就再也沒有回頭的餘地。從這個意義上說,加入“世貿”是中國經濟改革的歸宿。但是,當然不是到此爲止,萬事大吉。不,大功沒有告成,差遠了!“入世”決不是中國經濟改革的結束。 “入世”好比“入學”。入學前不管如何緊張,只是跨進了校門。 “入世”前的談判,顯然無法和“入世”後的接軌同日而語。 “世貿”的門向中國打開了。加入“世貿”的,是中國——不僅中國的政府,而且中國的全體公民,中國的所有企業,統統加入了“世貿”。“入世”以後,中國每一個法人和自然人都不可能獨立於“世貿”的影響之外。13億人得到了通往“世貿”的駕駛執照,但是如果接不好軌,還是白搭。
談判的終點是接軌的起點。不是“世貿”接中國的軌,而是中國接“世貿”的軌。接軌要靠中國人自己。接軌必須真接,解決實際問題,自欺欺人一定自食其果,倒楣的是自己。接軌,包括拆除舊軌道和鋪設新軌道。接軌,包括創造接軌條件和排除接軌障礙。接軌不可能風平浪靜。軌道鋪在經濟領域,但運行的樞紐在政治領域。對中國現在的市場經濟不可估計過低,因爲已經形成了不可逆轉的態勢;但是決不能估計過低,因爲絕對權力對市場的干預無處不在,無所不能,中國市場的各種扭曲變形,總根子在於絕對權力的超經濟干預。中國現在這個市場經濟,帶著絕對權力的基因。從猿到人,變了一半,面孔幾乎和人差不多了,基因只變了一半。接軌中最嚴重的問題不是改變面孔,而是改變基因。這是“入世”向中國提出來的任務。
(原載自由亞洲電臺)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