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iloveguava.com)
【大紀元1月31日訊】這一期的「天下雜誌」,以荷蘭與台灣作比較,讀後讓人感慨良多。
面積只比台灣大一點點的荷蘭,位處歐洲列強的中心,缺乏天然資源,甚至必須與海爭地,與大自然搏鬥。荷蘭曾經走過經濟蕭條、失業率居高不下的慘淡歲月,如今,它卻是全世界第七大貿易國、第八大出口國,競爭力連續五年排名全球第五,去年更被「經濟學人」選為未來五年最適合經商的國家。
放眼國際、務實樂觀、妥協容忍,是造就了今天「荷蘭奇蹟」的主要原因。
荷蘭人開車只要一個多小時就「出國」了,無怪乎荷蘭人大多具有多國語言能力。每天早上通勤的上班族在捷運上人手一份早報,頭版幾乎都是國際新聞,讓荷蘭人對歐洲鄰居的一舉一動,以及國際政經變化瞭若指掌,這就是荷蘭人的國際觀,也是他們與世界接軌的資產。
荷蘭人了解自己的實力和優勢,清楚自己的定位,即使先天體質不良,仍然能夠成為歐洲大陸交通與資源流通的主要樞紐。不好高騖遠、不怨天尤人、樂觀進取、自得其樂,這就是荷蘭人的成功哲學。
延續歐陸多黨競爭的政治特色,多年來荷蘭始終沒有一個能夠過半執政的政黨,但是荷蘭人卻能夠擺脫多元政治競爭的困境,維持穩定進步的政治環境。政治學者將這種獨特的現象稱為「協和式的民主」,因為重視妥協、共生和容忍,讓荷蘭人沒有化解不了的難題,沒有克服不了的挑戰。
從很多角度來看,台灣幾乎就是荷蘭的翻版。
走過二次大戰後重建的困頓,歷經數度全球金融危機,台灣創造舉世稱羨的經濟奇蹟。早年台灣中小企業拎著手提箱,闖遍全球各地的打拚精神,是台灣經濟發展最大的後盾。可以這麼說,台灣人民很早就體會到作為一個海洋國家的特質,所以台灣必須走出去。
隨著經濟自由化的進步,政治民主化的開展支撐著過去二十年來台灣演變的主軸。從威權體制的解體到今天的政黨輪替和政權和平轉移,台灣的民主政治奇蹟更是教全世界刮目相看。但也正因為如此,台灣的資產大多耗費在內部的發展,有些時候甚至過度自我膨脹,或是被國內泛政治化的紛亂與社會八卦掩飾,而忽略了台灣在國際地緣政治版圖已經出現重大變化,這正是政府、也是整個社會必須共同面對的嚴肅課題。
全球經濟週期性的波動本來就很自然,在目前經濟狀況不是很好的情況下,拚經濟已經不只是政府的責任,更是全國人民共同的期待。關鍵在於我們有沒有信心迎接挑戰,有沒有誠意尋求團結、有沒有認真自我定位。
阿扁相信,一個國家人民的特質,決定這個國家的前途。加入WTO,已經讓台灣站穩了與世界交往的地位。這是機會,也是挑戰。
荷蘭就是台灣的一面鏡子,阿扁有決心,但也要靠大家捲起袖子來幫忙。我們要讓世界知道,台灣很小,志氣卻很大。
陳水扁 2002.01.31
──原載《阿扁總統電子報 第十六期》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